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初以来,理财市场颇不平静,先是被投资者视为存款替代的集合信托产品屡屡出现风险,后又是某股份制银行分支机构被曝代销质量较差的私募产品,导致投资者血本无归,接着某些银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也被指有问题……“庞氏骗局”、“骗子理财”等字眼频现网络。银行似乎感到很无奈,不管是发行自身的银行理财产品,还是销售其他理财机构的产品,投资者在购买时都做了风险评估,抄写了风险警示条款,本应对投资风险很清楚,但为什么一旦投资失败,投资者立刻翻脸不认人,指责银行违规销售,甚至诈骗呢?  相似文献   

2.
<正>从利率持续下行及客户配置的习惯来看,投资者倾向的投资方向会带来两个结果:一是过度规避风险导致“高抛低吸”,错过前期已经释放风险的权益类、债权类资产机会,造成实亏落地;二是短期产品带来“可掌控”的错觉,实际收益率将进一步趋近于通货膨胀变化,资金保值及购买能力下降。银行理财作为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投资品。“风险低”“收益稳”的属性逐步成为广大投资者的深层认知。但从2019年起,随着资管新规逐步落地,理财与安全稳定间的等号被打破,理财产品的净值化带来的波动及不确定性给投资者带来了深层焦虑。面向未来,我们如何面对理财波动?理财产品又该怎样配置?  相似文献   

3.
2007年我国的理财市场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理财产品成为广大人民关注的焦点和热点。然而今年以来,多家商业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连续出现零收益和负收益事件,引发了理财产品投资者的诸多质疑,理财市场一时之间似乎陷入了发展困境。究竟我国的理财市场发展前景如何?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理财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金融监管部门下一步要如何加强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督管理?商业银行如何深入开展理财业务?广大理财投资者又应该怎样认识和选择理财产品?本文试对以上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新的一年,通常是布局投资理财的好时机。最近,各家金融机构纷纷推出琳琅满目的理财产品。对于投资者来说,如何在纷繁复杂与眼花缭乱的理财市场淘到心仪、靠谱的理财产品,不妨来听听交行云南省分行理财团队的建议。在购买理财产品时,投资者应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综合考虑收益、流动性、安全性等多方因素,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切忌只盯高收益,或因从众心理盲目选择。如果投资者的理财资金在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较  相似文献   

5.
进入2010年,理财市场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受国家调控政策的影响,股市较为低迷,基金不断缩水,楼市也变得扑朔迷离。因此,众多投资者的目光再次回到稳妥性较好的银行理财产品上来。不过,现在银行理财产品也非同以往,产品线更为丰富,可以说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么银行理财产品有哪些投资渠道?投资者又该如何选择银行理财产品呢?  相似文献   

6.
《中国工会财会》2014,(10):46-47
随着互联网宝宝、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持续下滑,年化收益率持续保持在6%以上的票据理财产品引起更多投资者的关注。不过,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票据理财需要警惕三大风险。当前,票据理财市场越来越火爆。自2013年淘宝在其招财宝平台推出票据理财产品后,新浪、苏宁、京东等互联网平台也相继推出票据理财,很多投资者开始把目光投向高收益的票据理财,票据理财打出的最令人感到有保障的条件是银行承兑兑付,加上其购买门槛低、收益率高等优势,票据理财已成为新型理财神器。  相似文献   

7.
<正>近期受债券市场波动影响,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大面积回撤甚至“破净”。投资者要坚持正确的投资理念,做好对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评估,提高对理财产品的认识,把握风险与收益的平衡。2022年资产管理市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回撤和“破净”(即单位净值低于1)。一向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出现了大面积净值回撤甚至跌破净值的情况,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理财产品“破净”的原因主要包括产品净值化转型、基本面及预期变化、货币政策调整及市场情绪等。对此,投资者要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对理财产品的研究,做好适当性管理,坚持价值投资。  相似文献   

8.
魏一杉 《理财》2012,(7):90-91
自2004年光大银行发行第一只理财产品以来,各家银行理财业务的飞速发展可谓是百花齐放,面对着上百款理财产品以及各家银行客户经理的热情推介,投资者难免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许多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以其收益率为准,然而理财产品的收益与风险呈正相关关系,没有绝对意义上无风险的理财产品,那么,购买理财产品过程中都将面临哪些风险呢?这想必也是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特别想了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理财产品市场的监管核心,是公开、公平、公正、高效地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从而促进理财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这些年来我国理财产品市场虽取得了极大发展,但还存在各种理财产品的法律关系模糊不清,对理财产品的风险规制和投资者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等问题.解决这些不足的关键是对我国的理财产品,尤其是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关系进行明确界定,并从立法层面进行规制,以有效控制市场风险、缓解理财纠纷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近期,国内外市场经济环境不稳定,投资理财亏损风险加大,人们的防控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偏好求稳,不再贪图过高年化收益率。高于贷款利率收益的理财产品确实很吸引人,但是风险与收益并存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笔者接触到的投资者大都宁可等待十天半个月,也要购买保本收益的理财产品。细细思量理财的真谛,唯资金运转自由自在,才能达到保值增值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王丽莎 《理财》2013,(3):54-55
2013年已至,新的一年人们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期盼。同样,理财话题依然是人们离不开的焦点话题。 为何投资者认为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等同于零风险呢?银行理财产品以及信托的大规模发行,主要得益于制度红利和市场红利共同作用。因社会融资规模持续扩大,企业资金链能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会财会》2010,(10):44-45
“不买自己弄不明白的理财产品”应该是购买理财产品的底线,完整的理财合同曲产品合同和理财产品说明书组成。一般情况下,产品合同只在投资者真正购买签约前才能看到。因此,看懂理财合同成为投资者能否做出正确决策的最后步骤,也是最关键的步骤。  相似文献   

13.
外币理财产品是理财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外币的持有者和需要分散汇率风险的投资者来说,外币理财产品都是不二之选。希望通过几个案例的分析,帮助投资者选择正确的外币理财产品。  相似文献   

14.
陆琦 《财会学习》2016,(6):210-211
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政策的逐步落实,大批不符合监管要求的平台不是被迫关闭,就是追求转型升级。在这一背景下,为了满足投资者寻找更安全、更优质理财产品的要求,互联网票据理财产品应运而生。由于互联网票据理财产品风险低、收益高,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追捧,但是现今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政策尚未真正落实,互联网票据理财市场也是鱼龙混杂,风险事件频发,投资者要想做好这一理财,不仅需要关注其业务模式,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风险辨识。  相似文献   

15.
金融工作会议后,理财市场的气氛也跟着变了样.7月中旬,知情人士透露,银监会要求部分银行降低理财产品收益率,以降低风险.该要求主要针对表内理财,且以保本理财为主. 这句话如何理解?答案很简单,这意味着,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既想获得高收益还要保本已经不再可能. 收益与风险同在.之前,银行是为了与同行、货币基金和互联网金融抢存款,被迫提高收益率,现在,国家"明旨"下来了,要控制风险,于是收益率只能一起降.保监会也喊话,要坚持"保险业姓保",要控制风险,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因此,理财型保险的收益率自然也会跟着下降.  相似文献   

16.
从2005年开始,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迅速扩张,成为各商业银行争相占领的市场。2007年全年银行个人理财产品销售量突破八千亿元,是2005年的八倍。2008年,随着国内A股市场以及境外投资市场风险的上升,理财机构和投资者的避险需求日渐强烈,运用于信贷市场、票据市场和债券市场的稳健型理财产品得到了投资者的欢迎和青睐,成为市场的主体产品。2008年上半年,个人理财产品呈现短期化的特征,产品推出频率加快,个人理财产品销售额累计达到了1万多亿元,接近2007年全年销售量的160%多。  相似文献   

17.
如今,投资理财市场异常发达,只要有了一定数额的资产或收入之后,大多数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参与到投资理财.当然,投资理财作为一项市场经济活动,也有简单和复杂之分.简单来说,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购买某个理财产品,然后坐等收益;复杂的来说,就需要根据投资者的财务状况、理财目标、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来综合分析,采取什么样的资产配置.在投资理财的过程中,还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以求获得最大的收益.  相似文献   

18.
白利倩 《理财》2014,(9):78-80
近年来,随着理财市场的发展,不同理财丰八构、不同理财类型,在某一领域的交叉地带正在逐渐增多。例如,净值型理财并不是基金产品的专有,银行也可以发售劐以于净值型的理财产品。在这个新的领域内,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是否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惊喜呢?  相似文献   

19.
《时代金融》2013,(2):34-34
岁末年初,市场求“钱”若渴,闲余资金迎来一波“年末行情”,中短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亦将水涨船高。在理财产品逐渐成为财富管理的一种最基本配置产品的同时,招商银行理财专家也提醒广大投资者,购买产品前需注意三件事:第一,明确产品是银行发行还是银行代销;第二,在比较高收益率的同时,需注意“高风险”的存在;第三,首次购买理财产品需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产品的属性,除预期年化收益率,还需比较产品的风险等级、理财投向、理财期限等。  相似文献   

20.
《时代金融》2013,(4):34
<正>岁末年初,市场求"钱"若渴,闲余资金迎来一波"年末行情",中短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亦将水涨船高。在理财产品逐渐成为财富管理的一种最基本配置产品的同时,招商银行理财专家也提醒广大投资者,购买产品前需注意三件事:第一,明确产品是银行发行还是银行代销;第二,在比较高收益率的同时,需注意"高风险"的存在;第三,首次购买理财产品需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产品的属性,除预期年化收益率,还需比较产品的风险等级、理财投向、理财期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