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采取联立方程模型,引入粮食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对"国际粮价波动——粮食贸易成本——粮食贸易利得——国内粮食缺口(粮食供需缺口为粮食生产、粮食储备和粮食净进口之和与粮食需求量的差额。本文仅考察粮食产量与需求量的差额)"的影响机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992—2011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国际小麦、稻米价格波动增加1%,导致我国小麦缺口增加0.25%,稻米缺口下降0.007%;国际大豆价格波动增加1%,通过影响大豆出口和进口利得,分别使国内大豆缺口扩大0.13%和缩小0.11%;国际玉米价格波动对国内玉米缺口的贸易传导途径和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粮食禁运的风险与中国粮食安全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作为一个人均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以工业化与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粮食供求的缺口。加入WTO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粮食供应的压力,但粮食的外贸依存度也会提高。中国是否会因为粮食外贸依存度的提高而遭受粮食禁运的风险,如何防范,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一、粮食禁运的原因在国际粮食贸易史上,某些粮食大国为了自己的政治诉求,减少乃至中断对粮食进口国的粮食供应,有时单纯或主要以粮食贸易为手段对粮食进口国进行禁运,有时更为广泛地采取一揽子禁运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一、入世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影响1.对国内粮食价格产生冲击近1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以平均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小麦、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产品的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二至五成,失去了竞争优势。加入WTO后,我国进口这些农产品的压力增大,对粮食主产区产生不利影响。2.粮食外贸政策受到挑战我国农产品的进口主要依赖进口许可证制度、进口配额及其他非关税措施的调控。入世后,中国必须根据国际规则来保护国内市场。按照WTO农业框架协议规定,我国不能再使用非关税措施限制粮食的进口,几乎所有以非关税形式出现的进口限制都…  相似文献   

4.
实现中国粮食安全目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粮食安全目标及其存在问题粮食安全目标从广义上讲,它包括粮食总量供求平衡;在一定时期内粮食生产量、储备量、进口量(净进口量)、国际粮食援助量减去备战备荒储备量后粮食获取量与需要量的平衡关系;地区间粮食及粮食品种结构的产销平衡问题。结合中国实际,粮食安全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1)粮食种植面积的稳定目标;(2)粮食流通顺畅目标;(3)粮食远期消费目标;(4)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协调发展目标;(5)优化粮食品种品质结构目标;(6)粮食生产者增收及收入安全目标。但目前实施中国粮食安全目标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世界粮食生产发展区域不平衡,及我国粮食发展高成本的数量安全状况.认为粮食生产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与经济及人口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通过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我国粮食安全,要通过国际贸易市场,出口我国有比较优势的粮食产品,进口我国没有比较优势的粮食产品.在一定限度内,通过进行国际粮食贸易,既增加了我国粮食安全,同时也降低了我国粮食安全的成本.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粮食进出口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粮食进出口政策分析冀名峰一、我国粮食进出口政策分析我国的粮食进出口政策体现在粮食进出口的具体操作过程中,粮食进口的操作过程是:国家计委先制定粮食进口的数量品种计划,然后将其交由外贸部门谈判落实,外贸部门从国际市场上采购粮食,并按规定的价格拨交给...  相似文献   

7.
中国粮食需求连年持续增长,粮食进口数量亦持续增加,充分利用好国际粮食市场对于确保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结合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后中欧班列的开行,提出了建设粮食陆路进口通道的设想,重点是在粮食产量和富余量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建设若干可以利用的集装箱粮食装卸节点,并在国内对应的粮食缺口较大的内陆地区匹配相应的设施,推进集装箱的返空利用和加快班列开行。  相似文献   

8.
一、粮食安全非抓不可1999年以来,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增加,每年都在4800亿公斤———4900亿公斤之间,而连续几年粮食生产总量减少,年均粮食产量在4500亿公斤之间,每年产需缺口约为300亿公斤———400亿公斤之间,2003年产需差口达到450亿公斤———550亿公斤之间。1997年———2003年,全国粮食总产累计减少约770亿公斤,2003年人均占有量只有335公斤,这是20年来的最低点。连续几年来粮食总量递减,而市场稳定,价格稳定,主要是靠挖库存粮食支撑。2004年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产需缺口仍然较大,粮食安全迫在眉睫。二、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一)人增…  相似文献   

9.
《农家之友》2009,(12):1-1
当今国际粮食市场的严峻形势,对我国粮食供求和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从我区形势来看:粮食生产潜力有限,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日渐突出,受养殖业和加工业愧速发展的影响,粮食产销缺口逐年加大,粮食供求已由基本平衡地区向粮食销送转变,结构性缺粮的矛盾日益突出。看来,打牢粮食安全基础极其重要。为了打牢粮食安全基础,我们有如下几点进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我国粮食安全提出两个依赖路径:一是依赖国内生产和供给,二是依赖世界粮食生产并通过进口实现。文章分析了不同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自给率及其波动情况,认为在国内粮食生产不稳定的情况下需要依靠粮食进口以平抑国内粮食生产和供给的波动。建立影响粮食贸易因素的综合指标即贸易难易程度指标ρ,并将该指标纳入贸易引力模型研究世界粮食生产、国内粮食生产分别对小麦、玉米、水稻三种粮食作物进口的影响。研究表明,小麦进口受国内及世界粮食生产影响较为敏感,国内和世界产量对玉米和水稻进口量因受到其他外生因素影响而不敏感。在世界粮食总量增长的前提下,在依赖国内粮食供给的同时可适度进口从而保障我国粮食足量供给。  相似文献   

11.
一、叙永县粮食安全现状一是粮食消费供需总量有一定缺口。叙永县粮食消费主要包括口粮、食品、饲料、种子和转化用粮。根据叙永县目前种植水平和面积,常年粮食产量29.5万吨,按小康生活标准的粮食消费需求人均420公斤计算,全县总人口72万,每年需粮食30.24万吨。根据全县粮油供需调查,叙永县口粮能自求平衡,但部分口粮(小包装优质大米、面粉)、工业转化用粮每年需从外购进1万多吨粮食才能确保供给需求。一旦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和流通出现问  相似文献   

12.
粮食减产与粮食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粮食连续减产,而粮食需求则持续增长,呈现出当年产量低于当年消费量的局面,且缺口不断扩大。粮食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是社会和政治稳定的保证,一旦出现大的波动,必将引起国民经济大的起伏,新中国54年多的历史实践经验已证明这一点。针对目前粮食减产、粮食价格上涨及其暴露的问题,应及早采取措施,保证国家粮食安  相似文献   

13.
前8个月我国大豆进口平稳,关税下调将使大豆进口成本下降;国内大豆产需缺口扩大,全球大豆供给趋紧;国际大豆价格接近历史最高价,国内大豆价格稳步攀升;919份稻谷生长气象条件;1-8月我国大米出口微增进口大幅下降;全球大米产不足需;9月份国内稻谷价格较为平稳,大米价格继续上涨;秋冬小麦生长气象条件总体有利,粮食播种面积力争稳定在3.8亿亩;1—8月小麦出口同比增长两倍多,进口减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对于粮食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如果中国国内粮食发生短缺危机.必然会从国际市场上大量进口粮食以弥补国内缺口.这样势必会导致国际市场上粮价大幅度上涨.造成世界范围的粮食危机。因此中国的粮食危机也就是世界的粮食危机。一旦中国粮食安全出现了问题,将引起一系列的严重后果.所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不仅对中国.甚至对全世界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粮食进口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界对中国未来粮食的进口(以下都是指净进口)有各种估计,占主导地位的看法是在几百万吨到三四千万吨之间。有更乐观的说法是中国有可能成为粮食的净出口国。这种种判断必然有其依据,本文无法把他们的依存务件一一列出,更无法将每一种预测所暗示的成本进行量化的比较。但在讨论粮食进口的时候,我们必须回答以下几个最基本的问题:进口粮食就是不能养活自己吗?进口粮食是弊大利小吗?中国粮食进口的理论规模可以有多大?粮食进口有没有警戒线?怎样的进口战略最符合国家的利益?我们要澄清那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必须从国内外的现实出发。  相似文献   

16.
一、主销区建立粮食安全应急反应机制的必要性(一)粮食生产和供应波动是客观存在的粮食生产和供应受自然因素和社会人为因素影响最大,许多是难以控制和掌握的。如自然灾害或国际政治经济剧变而影响国际粮食市场。因而,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粮食生产的周期性波动都是客观  相似文献   

17.
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我国粮食连续九年增产,但去年粮食净进口仍超过7000万吨,粮食自给率降到90%以下,突破了长期以来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的粮食安全目标。从今后的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粮食需求仍将保持较高增长,而粮食增产的困难越来越大,进口还将增加,粮食自给率可能进一步降低。正确看待粮食进口增加,树立新的粮食安全观,对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近公布的一份关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报告提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应利用国际粮食市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这利于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实现有效率的粮食安全。把土地密集型产品粮食的进口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建立食物经济相互依存的模式,可充分利用世界粮食资源,提高国内资源配置效率。此外,采取扩大供给源的方式,减轻因灾害等因素引起的供给波动,可以分解粮食安全风险。(平摘自《经济日报》)我国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据新华社电:一项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测定,我国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  相似文献   

19.
《齐鲁粮食》2002,(12):39-39
按照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根据国家统计局提出的我国粮食消费标准和农业部等有关部门的研究,2010年达到小康水平,人均粮食需求量420公斤,全国粮食需求总量为5.88亿吨。2030年人均粮食需求量440公斤。全国粮食需求总量为7.04亿吨。目前,国际市场粮食供应能力每年为2.1~2.3亿吨,未来也不会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全国农业连续丰收,然而粮食减产的幅度却很大。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我国去年全年粮食产量为4.3亿吨,比上年减产2639万吨;去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93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448万公顷。由于生产锐减,每年形成的粮食缺口高达250亿公斤至350亿公斤,去年缺口更高达500亿公斤。(《南方周末》2004年5月13日)。粮食生产亮起了“红灯”。粮食安全已引起国家高层的高度重视。今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