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原城市群地区对承东启西、拉动中部崛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原软实力的提升十分重要.城市软实力是通过文化、信任、网络、政府管理、市民素质等非物质要素的建设,提高城市竞争力,为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无形有质"的动力,城市社会资本催生了创新环境,为创新主体的学习创造了条件,是创新主体合作的基础,强化了城市形象,因此对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提升城市软实力的策略在于增加以信任为核心的城市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2.
胡晓  付江伟 《物流科技》2008,31(1):110-112
加快物流结点建设,大力调整物流布局是城市物流系统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推动中原城市群物流发展的重要环节。按照中原城市群物流发展规划的要求,论文研究了围绕郑州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物流结点的布局,并提出了优化结点布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采用偏离份额分析(SSM)法,对中原城市群整体及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势及竞争力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产业结构发展处于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各产业增长势头较好,但夕阳产业过多,第三产业相对全国平均水平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但存在产业同构化现象.基于此,对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优化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的实施,中原城市群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作为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物业管理行业逐渐暴露出与中原城市群快速发展的不相适应。本文通过对中原经济区发展过程中物业管理行业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方颖 《企业经济》2022,(1):153-160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探索中原城市群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研究中国整体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不同规模城市间的同群效应,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城市群内部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内部存在着正向的同群效应;较大规模城市对较小规模城市经济增长存在积极的同群效应;较小规模城市对较大规模城市有正向的同群效应;相同规模城市之间也有正向的同群效应。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对不同规模的城市进行科学定位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杨若谦 《价值工程》2015,(3):183-184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的变化,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其发展模式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的载体、更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实施路径。本文简单介绍了低碳城市的构建途径:新能源技术应用、清洁技术应用等。并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原城市群构建低碳城市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关于构建低碳城市群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0—2015年城区人口数据,运用城市规模分布的结构分析方法和非参数检验方法,分析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演进特征。结果显示: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呈橄榄形,城市规模结构分布出现断层现象,小城市发育不够,规模偏小、数量偏低;在不同规模城市转移的过程中,中等城市向大城市转移的概率较高,大城市向特大城市、特大城市向超大城市转移的概率较低;城市群城市体系符合位序—规模分布,高位序城市规模集聚逐步增强,首位城市郑州仍需要提高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构建鱼骨驱动模型分析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演进机理,提出加强首位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发展现代中小城市、完善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等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城融合"是地区人口、产业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的集中体现。以2000-2014年中原城市群地级城市的人口、产业、空间发展数据为基础,通过综合指标体系构建以揭示城市人口—产业—空间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变化态势。结果显示,2000-2014年中原城市群人口—产业—城市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出波动变化,但整体波动范围相对较小。人口、产业、空间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人口发展高水平地区集中于中原城市群西部和南部,产业发展高水平地区分布在中原城市群东北—西南轴线左上方,空间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地区多分布在河南、河北部分城市。耦合协调分析发现,中原城市群耦合协调度明显低于长三角城市群,且协调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空间分布态势逐渐由中原城市群东北—西南轴线左上方向西北—东南轴线左下方转移。改变中原城市群低水平协调发展状态,应以产促城,发挥区域人口规模优势,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加强区际联系,推动城市产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制约中原城市群转型升级的主要矛盾是"郑州中心城市规模小、实力弱、层次低",根源在于"多中心"大都市区和"多核心"大都市圈没有构建起来,中心城市缺乏空间和经济支撑。应坚持做大中心、强化核心、放活外围的战略取向,优化中原城市群内部结构,加快中原城市群转型升级,突破郑州中心城市弱小的主要矛盾,率先将郑州目标定位提升为国家中心城市,构建"多中心"大郑州都市区、"多核心"大郑州都市圈、中原城市群外围副中心城市圈,加快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积极构建"郑汴港金三角"都市区。  相似文献   

10.
冯建栋 《企业导报》2014,(13):75-76
本文通过对中原城市群文化竞争力的PEST分析和SWOT分析,提出中原城市群文化竞争战略,以省会城市打造"商都文化"、以半小时经济圈打造"商汴文化"、以一小时经济圈打造"商汴洛许文化"等几个部分,以供政府和企业在决策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
首先根据新型城镇化内涵构建完善的中原城市群城镇化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含非期望产出的DEA-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模型对该区域城镇化效率进行测算和分解,并采用Tobit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表明:(1)中原城市群城镇化效率表现一般且区域间差异明显。(2)大部分城市存在期望产出不足、非期望产出过量的情况。(3)经济基础、空间集聚水平对中原城市群城镇化效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是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战略定位的关键组成部分。为了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城镇化进程,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中原经济区城市群发展的路径问题;二是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过度城市化"与整体上的"半城市化"并存的问题;三是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边界问题。一、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城市群发展的路径问题(一)城市群发展的空间路径中原经济区涵盖了京广和陇海的"十字"交汇经济带区域,是国  相似文献   

13.
文中通例举分析了中原城市群水质污染的原因及该河段水质污染对中原城市群饮水的不利影响及因素,据此提出了消除水源地污染的基本对策,在当前加快如建设中原经济区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原城市群在地理区位、资源条件与劳动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是面对中心城市郑州的经济带动能力不强、城市群产业结构落后、现代创新能力弱、对外开放程度低等现实时,中原城市群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劣势,抓住国家对中部崛起政策扶持的机会,利用城市群自身的优势,应对其他同类型城市群对自身的竞争压力,寻求更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承载力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中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选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原、成渝城市群中土地、水资源、交通和环境要素承载力指标,建立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得出水资源承载力城市群的发展影响,南方城市群承载力高于北方城市群,承载力在不同规模城市中呈倒U分布等承载力区域差异,并且诊断出五大城市群发展中的短板.针对上述问题,作者从优化承载力结构、稳步提高城镇化进程、合理引导资源需求、实施空间管治四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承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艳 《价值工程》2019,38(23):27-29
文章测算了中原城市群内30个城市2010-2017年制造业区位熵、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及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并基于全局Moran’s I指数检验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的空间相关性,为突破行政区划、从中原城市群空间范围进行产业空间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委、省政府根据《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作出了实施区域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发展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实现中原崛起的重大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8.
继西部大开发之后,中部崛起已被列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规划.中部崛起要求中原崛起,而中原崛起首先要求中原城市群的发展与带动.城市要持续发展,经济要持续进步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离开了技术创新,城市创新就失去了动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任务,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和支撑。构建大中原城市群既是顺应城市群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契合国家发展大战略的现实需要,同时又是增强区域发展话语权的战略选择。目前,构建大中原城市群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即立足全省构建大中原城市群、联合周边打造大中原城市群、依托中原经济区建设大中原城市群。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积极把握构建大中城市群的战略重点,着力促进构建大中原城市群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实施。  相似文献   

20.
陈梦筱 《企业活力》2015,(2):144-149
城市形态和产业空间布局表现出明显的联动关系。城市形态研究视角从历史、市镇规划、功能结构向空间形态转换,城市形态具有多样化及层次性。产业布局理论经历了从区位论、市场论、产业聚集到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发展。产业布局模式经历了从均值、增长极、点轴、网络布局到梯度开发模式的演化。城市形态和产业空间布局互相促进优化发展。河南已形成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体系,城市形态主体区中原城市群产业成梯度分布,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取得成效;但是河南城市形态、城市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有待继续优化,城市发育不足,产业层次低,辐射带动功能有待提高。河南未来的城市形态和产业空间布局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构建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放射状、网络化城镇空间格局;强化城镇产业就业支撑,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推动体制机制创新,通过产城融合促进河南城市和产业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