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基于2005~2014年中国省际(地区)面板数据,通过运用Nerlove提出的适应性预期模型与似不相关回归方程组模型,重点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以及农业保险政策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1)气象变化影响了整个粮食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其中降水增多、气温上升加快了我国粮食产业向东北地区、华北、西北地区转移,促进了北方地区粮食产业发展;降水减少、干旱天气增多对南方传统粮食产区如华东、华南地区粮食生产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2)农业保险缓解了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负面冲击,其中农业保险承保规模扩大对粮食单产增长具有正向作用,农业保险灾后赔付对粮食总产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粮食价格、农村劳动力外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在当前气象灾害日益加剧背景下,我国应该在气象预报、农田设施与农业保险等方面加大投入,进一步提升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了天气指数农业保险在发展中国家干旱地区管理农业和农村地区干旱风险中扮演的角色和经历.它表明天气指数农业保险不是风险管理的万灵药,然而天气指数农业保险可能在可持续的安全网和促进农业增长中做出重要的、以市场为基准的贡献.最后,借鉴国际经验,对我国天气指数农业保险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粮食安全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为六大经济任务中的首要一项。该文着重探究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动态影响,以稻谷、小麦、玉米3种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分别作为研究因变量,从气候变化与要素投入两方面选取指标作为自变量。以1978~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基于卡尔曼滤波理论的状态空间模型对我国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之后发现:气候变化、物质要素投入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一种随时间不断变化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即变参数关系。气温方面,我国主要粮食产区气温普遍升高,气温上升对玉米的负面影响尤其明显;降水方面,稻谷主产区降水减少、玉米主产区降水则呈现增加的情况,结合水利设施考虑,稻谷主产区应注重预防干旱灾害,玉米主产区则要注意预防洪涝的影响;日照方面,全国粮食主产区日照时数减少,给粮食产量带来一定积极影响。气候变化对各种作物的影响不同,总体来看,稻谷、小麦的适应性好于玉米。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该文提出以下参考措施:包括构建气象监测分析预测一体化的决策系统、调整农作物布局和结构、调整激励体系、建立气象灾害保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宁夏23年(1993—2016年)玉米和小麦干旱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变趋势,探讨各县玉米和小麦的干旱风险成因及关键作用因子,以期为宁夏县级作物防旱抗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基于成灾综合评价法,从干旱对玉米和小麦种植的危险性、玉米和小麦在干旱环境下的暴露性、玉米和小麦种植在干旱胁迫下的脆弱性和区域农业抗旱能力4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作物干旱风险模型,利用1981—2016年气象数据资料及玉米、小麦生育期资料、玉米小麦产量和面积等数据,分析计算宁夏各地区的玉米和小麦的干旱风险。[结果] 23年间(1993—2016年)宁夏玉米和小麦干旱风险整体上呈逐步上升趋势,玉米干旱风险上升趋势明显,最高达到45%。而小麦干旱风险趋势较平缓,干旱风险水平在30%~40%之间。品种间的差异主要在于干旱危险性指数和暴露性指数间差异较大,玉米干旱暴露度高,生育期较长,潜在蒸散量大,降水无法供应生育期内的需水量,因而玉米干旱风险较大。从空间分布来看,小麦干旱风险高值区分布范围较广,由于小麦生育期在雨季初期,降水量较少,且种植面积大,因而受旱面积较大。各县(市)玉米和小麦危险性、暴露性指数权重均在0. 3以上,是导致玉米和小麦干旱风险较高的主要原因。[结论]因此调整种植比例,减少小麦的种植面积,加强农村脱贫,增加农民收入,是减少干旱危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气象指数保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克服传统农业保险的缺陷,但是,针对当前农业生产经营情况,中国是否适合实行气象指数保险,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运用2004~2016年全国农户面板数据,分别测算了小麦、玉米、稻谷和大豆等4种农作物的产量风险和县域农作物受灾系统性风险。研究发现:在中国,由于农作物气象灾害风险不满足"小概率、大损失"的基本可保条件以及针对受灾系统性风险的可保条件,气象指数保险的风险管理作用将十分有限,不宜作为农业风险管理工具。但是,借鉴气象指数保险的理赔方式,实行气象指数储蓄保险可以发挥农业保险的收入支持功能。  相似文献   

6.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农业气候与农作物产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业产量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发展进度,而气候的变化直接牵动着农业产量的变化。[方法]文章基于农业气候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借鉴已有研究从农业气候变化的角度入手,介绍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等方面的影响,并以华北、华东及东北水稻产区为例,通过主成分因素分析设定降水量、气温、光照及太阳辐射度等指标因素,并建立C-D-A模型,[结果]降水量、气温及光照等气候因素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明显,其中干旱天气的影响最大。[结论]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以期为各种天气条件下保障与提高农作物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中原核心区降水指标分析,揭示该区域54年干旱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文章基于1961—2014年中原核心区23个国家级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线性回归等方法,对年均降水量、干旱频率、干旱等级等年尺度和季节尺度的干旱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1)中原核心区降水波动性大,多年平均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干旱事件多发的态势,各干旱等级发生频次的排序为轻旱中旱特旱重旱;冬季是干旱的高发季节且呈现出重发的态势。(2)中原核心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带状分布特征。就区域而言,郑州干旱的发生频率最高且旱情较重。中原核心区发生高频次干旱的范围随年代际逐渐缩小。就季节而言,郑州为春季和冬季干旱的高发地,开封和洛阳西部是夏季干旱的高发地,洛阳北部和开封东部为秋季干旱的高发地。[结论]中原核心区干旱事件呈增加趋势。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有针对性地抗旱减灾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8.
南方地区的高温和干旱预警仍未解除,粮食生产持续遭受"烤验"。笔者近日在湖南等地采访了解到,目前,以中、晚稻为主的秋粮受灾面积大、损失重,局部地区出现粮食减产甚至绝收的现象,如果后期旱情持续,可能会影响到稻谷主产县市。分析人士认为,今年天气情况对粮食生产不利,出现南方干旱和北方暴雨等极端天气,不同地区的不同灾情叠加,市场对于今年的供应有一定担忧,天气灾害可能成为市场的炒作题材。但由于全球供求关系良好,中国库存水平高,即使部分地区、个别品种出现价格上涨,也不会演变为全面性的大幅上涨。  相似文献   

9.
农业气象干旱指数保险产品设计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传统农业保险面临的技术与管理难题,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比较优势很明显。干旱是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研究农业气象干旱指数保险产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重大。农业气象干旱指数保险产品设计的理论框架分为7个部分:即估算农作物生育期需水量值,测算农作物水分缺失的减产量,建立农作物气象产量与缺水量的相关关系,确定农作物生育期缺水减产临界值,构造降雨因子产量波动模型,建立降雨量赔付指数模型,计算纯保费率。  相似文献   

10.
极端气候对中国粮食产量影响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粮食生产与天气数据估算极端天气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以期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有所贡献。[方法]选取中国31个省市2002~2012年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自相关异方差模型(FE+AR(1)+Hetero)计算高温干旱、洪涝、低温严寒等极端天气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1)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是农业增产的主要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增加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分别增加0.97、0.06和0.18个百分点,2002~2012年三者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分别为23.55%、31.21%和21.45%;(2)农作物成灾面积增加1%,粮食产出减少0.04%,2002~2012年农作物成灾面积减少57.75%,对粮食产出增加的贡献为7.97%;(3)在控制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农药、农村用电量、农作物成灾面积后,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对粮食生产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粮食损失比例为1.98%,洪涝、低温严寒影响不显著。[结论]2002~2012年间全国各省市极端高温干旱事件共计93起,频率约为0.27,造成粮食生产额外平均损失比例约为0.53%。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气候界线及其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方农牧交错带对于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敏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 的战略地位。因此,关于其气候界线及变迁的基础研究,可以为农牧交错带的其他深入研究提供科学支 撑。文章基于北方236个气象站点1980~2009年的日气象资料,依据李世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气 候指标界定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时段的气候界线,通过叠置法分析农牧交错带的核心区域及气候界线变 迁。结果表明:现今(1980~2009年)农牧交错带的分布仍呈现出从东北至西南的带状格局,但范围整体 较早期(20世纪80年代前)有所扩张,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交错带面积最广。近30年来,农牧交错带 的气候界线东西摆动,但整体上是向东迁移的。变化趋势与该区域降水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东北 段变化幅度大,由于该区降水量减少而向东变迁;华北区的东部变化幅度较大,而其西部则变化幅度小; 西北段则由于该区降水量增加而向西北延伸。  相似文献   

12.
雪明  武曙红  程书强 《林业经济》2012,(3):35-37,49
围绕国际气候谈判中已经出现的一系列与林业议题相关的国际和国家林业政策,结合各国为实施国家低碳发展战略而制定的林业政策,对目前国际气候制度下的林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可能对我国的潜在影响进行了分析,从宏观政策、项目管理政策等方面对我国现有林业政策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战略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国参与国际气候林业议题谈判及实施国家适当减缓行动框架的林业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应对气候变化包括适应与减缓两大对策,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适应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可 持续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目前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性研究相当薄弱,影响了适应工作的开展。文章综述 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内外发展趋势,阐述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内涵与机制,划分了适应对策的各种类型,初 步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理论研究框架和工作路线图。  相似文献   

14.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华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华南地区1960~2011年101个时间序列较长的气象台站地面观测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累积距平和反距离加权插值等方法分析了华南地区光能、热量和水分等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华南地区年总辐射量呈现“U”字型变化趋势,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1960~2011年,华南地区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平均增速为019℃/10年、013℃/10年和023℃/10年,温度生长期内≥10℃积温的气候倾向率为767℃/年,总体呈上升趋势,与1960~1980年相比,1981~2011年华南地区≥10℃积温高于8000℃以上的积温约向北移动了040个纬度,高于7500~8000℃积温约向北移动了025个纬度,高于6 500~7 500℃积温约向北移动了015个纬度,这将有利于热带作物的生产和种植。同时,近52来年均降水量呈微弱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38mm/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较为明显,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与全国降水量分布呈一致性。1960~2011年,华南地区光能、热量和水分等农业气候资源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农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作物生长期延长,生长季热量增加,种植界限向北、向高海拔扩展。  相似文献   

15.
1961~2013年菏泽0cm地温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3年菏泽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3年菏泽0cm地温的变化趋势以及与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水汽压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53年来,菏泽年平均地面温度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升高0.22℃,冬、春季节的升温对年平均地面温度的升高有主要贡献;年平均地面最高温度呈弱上升趋势且春季显著趋暖、夏季趋凉,年平均地面最低温度呈极显著的上升趋势且冬春季节趋暖;平均地面温度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显著趋暖,地面最低温度的趋暖在平均地面温度的趋暖中起主要贡献;年平均地气温差呈递减趋势,秋冬季节地气温差减小,不利于近地层污染物的扩散,致使菏泽秋冬季霾天气出现多,空气污染加重;近53年来,降水量减少、水汽压极显著增大,导致菏泽地面温度极显著升高,日照时数极显著减少对地面温度升温趋势有弱的减缓作用。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estimates the distributional heterogeneity in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yields of three major cereal crops: rice, maize, and wheat in India using district-level information for the period 1966–2015. We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effects of changes in growing season weather from those due to changes in long-term climate trends and the heterogeneity in these effects across the distribution of crop yields by estimating naïve and climate penalty inclusive models using fixed-effect quantile panel models. We observe an absence of adaptation against rising temperatures for rice and wheat. However, we fin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resence of adaptation for wheat and maize for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though the magnitude is small. Moreover, we find that the effects are asymmetric, and are larger at the lower tail of productivity distribution and smaller at the upper tail of the distribution. A 1°C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lowers rice and wheat productivity by 23% and 9%, respectively at the first quantile, but the damage is only 6% and 5% at the ninth quantile. Heterogeneity in impacts and adaptation estimates over the yield distribution curve and across crops suggests the importance of customizing strategies for adaptation to changing weather and climate conditions across regions, crops, and current productivity levels.  相似文献   

17.
重视地球活动与气候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活动与气候的关系是当前地球科学研究的一个方向,本文论述了地球活动与气候的关系,旨在引起地学工作者对气-地关系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朴根必 《中国农史》2004,23(1):88-102
文章主要依据《朝鲜王朝实录》、《朝鲜古代观测记录》和年轮年代学有关材料,阐明了1799—1825年韩国的气候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气温、降雨日和降雨量的变动,从历史文献和年轮年代学材料都可以看出,在这一期间,韩国也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一样,经历了“小冰期”的气候异常。旱灾、洪水、强雪、冰雹、地震、海啸等异常气候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当时的农业生产,也引发了严重的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19.
In recent decades, agrarian transform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have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change, yet insufficient attention has focused on the particular pathways by which these changes have increased 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In particular, climate precarity, a situation in which class, social, labour and/or gender inequities amplify negative impacts from climate change, has been on the rise for many smallholders. Using case studies in Vietnam of changes to swidden agriculture in upland areas and the loss of deepwater rice systems in the Mekong Delta lowlands, the paper examines social differentiation and ecological outcomes of these processes and how they have increased climate precarity, particularly for poor households and women. Based on longitudinal fieldwork in affected regions, we identify key changes contributing to climate precarity as farming systems intensify. In particular, loss of flexibility in farmer decision-making, loss of voluntary engagement with markets, and declining access to social capital and entitlements have increased risks for households and reduced adaptation options. Suggestions are made to more directly address these elements in future agricultural and climate policies, rather than current approaches to climate adaptation that often promote even more intensification of agriculture, which runs the risk of exacerbating precarity.  相似文献   

20.
There is a limited case for assisting trade-exposed emissions-intensive industries during a transitional period during which Australian resource industries but not all of their major competitors are subject to emissions constraints. There is no case for protecting Australian industry from all adjustment and loss of asset values during the transition. The valid case is analogous to anti-dumping assistance, being confined to the case where weaker emissions constraints elsewhere would force adjustments that would be reversed later. The case for assistance is limited by the effect of others' weaker emissions constraints on global resource pr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