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江苏索普为例,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大股东隧道行为的变化,以及隧道行为的发生条件与经济后果。结果表明:股改后,大股东的隧道行为更加隐蔽与间接,公司的治理结构有所改善,企业绩效与偿债能力有所提高。这意味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绩效、保护投资者利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分析中国上市公司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治理结构的变化及其与股利政策关系的变迁,考察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是否显著地削弱了大股东进行资金掏空的“隧道机制”,流通股比例的上升是否抑制了大股东的分红动机,前几大股东合谋进行利益输送的行为是否受到了制约,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行为是否更加合理。根据本研究课题的立意所在,文中采用了描述性统计与计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经过实证的检验后发现,股权分置改革使得上市公司的分红派现行为更为理性,上述预期均得到一一印证。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投资者利益保护视角,基于全流通大背景分析大股东占款行为是否会随着股权流通性的增强而有所抑制。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资本市场流通性对大股东占款行为有着显著性的影响,股权分置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大股东依然拥有较强的持股优势,大股东占款行为仍普遍存在,因此,建立健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唐海鸥 《财会通讯》2008,(12):33-35
本文通过选取截至2006年底完成股改并已披露股改以后股权结构的32家钢铁板块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股改后大股东股权集中度呈现下降趋势以及大股东之间股权制衡关系得到加强,这有利于改善我国一股独大,股权过于集中的状况。而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基础,如何以股权分置改革为契机,通过优化股权结构,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司治理模式,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2003年之前国内A股上市公司中,以2006年1月20日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109家国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2004年‐2009年作为研究区间,对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国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作比较研究。在本文设定的样本期内,样本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呈下降趋势,国有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有下降迹象;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分布不均,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有很强的控制权。由于股权分置改革的作用,国有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流通股比例稳定上升。  相似文献   

6.
股权分置改革前,我国资本市场独有的基础制度性缺陷为虚假审计报告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股权分置改革后,虽然资本市场的一些旧的痼疾得到了矫治,但为迎合大股东或管理层股权价值最大化的需要,注册会计师仍然可能会参与造假。解决虚假审计报告问题的根本在于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和审计市场,同时加强证券监管。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为背景,选择现金股利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是否还存在大股东利用现金股利进行利益输送的行为。结果显示,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上市公司大股东仍然依靠控股优势通过派发现金股利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第二至第十大股东尚不能够对第一大股东形成有效的制衡。  相似文献   

8.
股权分置改革前,我国资本市场独有的基础制度性缺陷为虚假审计报告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股权分置改革后,虽然资本市场的一些旧的痼疾得到了矫治,但为迎合大股东或管理层股权价值最大化的需要,注册会计师仍然可能会参与造假.解决虚假审计报告问题的根本在于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和审计市场,同时加强证券监管.  相似文献   

9.
从重大资产重组的财富效应视角,检验了股权分置改革对改善公司大股东代理问题的影响。研究表明,与股权分置改革前相比,股权分置改革后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取得了显著的短期和中长期超常回报。进一步分析股权分置改革的资产重组效应是否受公司特征或重组类型影响,研究发现重组规模对股权分置改革的资产重组效应产生显著影响,而重组公司是否国有控股、股权集中度、是否ST公司以及是否关联交易未产生显著影响。结论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对重大资产重组绩效的影响是系统性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股权分置改革这一制度的变迁为研究视角,运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市场绩效(CAR)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了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改变侵占公司利益方式的可能性。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后,并购公司的并购市场绩效均值显著为正,采用现金支付方式的并购公司有较高的并购市场绩效,收购公司并购活动的关联属性对并购市场绩效无显著效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的并购公司其并购市场绩效越低。另外,成长性增强了现金支付方式对并购市场绩效的正效应,公司杠杆减弱了现金支付方式对并购市场绩效的正效应。文中的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上市公司并购活动逐渐显现出市场化特征,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并购行为和并购市场绩效已产生积极作用,但并购活动中利益输送的动机和行为在股权分置改革后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1.
左晓蕾 《英才》2006,(3):26-26
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已近半数。“股权分置”通过对价虽然进行了“部分股权分散”的股权结构的调整,大股东的控股比例相对减少。但是推动真正能够约束上市公司行为的现代上市公司的冶理结构的制度性建设是“后股权分置时代”,严格说来应该是与股权分置改革同时进行的更艰巨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输送利益的手段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何有效制约大股东的自私自利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后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与利益输送行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监管策略。  相似文献   

13.
2005年4月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2006年底32家公司赶搭第64批股改"末班车",中国证券市场这场重大改革年末收官。如何有效制约大股东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股改后很多情况发生改变,大股东行为可能会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本文研究即是围绕这方面展开,分析后股权分置时代大股东行为特征和对市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监管策略,以引导股票市场良性、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2005~2009年支付现金股利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检验了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正相关,但股权分置改革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与大股东持股比例正相关关系减弱,大股东利用现金股利侵占中小股东的隧道挖掘行为减弱。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2006年沪深300指数中的213家公司为样本,通过研究股改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股权结构对公司价值影响后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负相关;国有股比例、限售股比例与公司价值正相关;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价值正相关;而第一大股东对第二大股东的相对优势对公司价值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更加全面的数据,采用更加规范的实证方法,研究了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绩效。研究结论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制度不够完善,董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等内部治理机制没有发挥相应作用,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也相对有限。同时发现,其它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的研究不同,第一大股东为国有的商业银行比非国有的市场绩效高;股权分置改革后,商业银行的市场绩效发生了显著变化,研究相关问题时,对股权分置改革前后进行区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控制权配置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在股权分置改革后,非流通股逐渐转变为流通股,但是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仍具有优势掌握控制权。本文以2005年深、沪两市116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控制权配置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指标(H10指数)、第一大股东的控制能力与净资产收益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特别指出若第一大股东为国有法人,则治理的效果更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公司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合理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我国证券市场和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自去年5月份以来,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开始,这将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起到很大的作用。文章探讨了股权分置的由来以及股权分置改革的历程,介绍了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重点阐述了股改对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了股权分置改革前两年和后两年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占用的数据,对比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大股东资金占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改善了我国资本市场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大股东利益输送行为是现代公司治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国股票市场作为新兴加转轨市场,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益输送行为尤为严重,股权分置改革之前更加明显。由于上市公司股权集中且大股东所持股份多为非流通股,因此大股东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通过股权融资、现金股利、资金占用、关联交易等方式转移上市公司资源达到挖空上市公司的目的,严重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我国目前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也是产生利益输送行为的原因之一,而获得控制权私人收益是造成大股东利益输送行为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