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我国目前最大石油城市——大庆市为研究对象,选取1984、1995、2007年3个城市建设关键时间节点,以Landsat MSS、TM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GIS技术提取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形态、增长幅度、区位坐标等信息,计算城市空间扩张速度、强度、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分维指数、城市增长理性程度等空间特征量,分析大庆市1984年以来城市空间扩张现象和特征,并结合经济社会统计相关数据及区域分析方法,探究其因果关系。研究认为,大庆市城市空间扩张与形态演化具有石油城市发展的典型性和一般规律,表现出建设用地总量大、扩张速度快、强度高、增量分布不均衡、空间形态不规则、紧凑度低、城市中心地迁移方向与用地扩张基本一致等特征。这些现象和特征的主要形成原因包括石油开发战略指向、自然环境约束、交通设施引导、城市规划调控、中心地功能变迁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经济地理》2012,32(6)
以我国目前最大石油城市——大庆市为研究对象,选取1984、1995、2007年3个城市建设关键时间节点,以Landsat MSS、TM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GIS技术提取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形态、增长幅度、区位坐标等信息,计算城市空间扩张速度、强度、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分维指数、城市增长理性程度等空间特征量,分析大庆市1984年以来城市空间扩张现象和特征,并结合经济社会统计相关数据及区域分析方法,探究其因果关系。研究认为,大庆市城市空间扩张与形态演化具有石油城市发展的典型性和一般规律,表现出建设用地总量大、扩张速度快、强度高、增量分布不均衡、空间形态不规则、紧凑度低、城市中心地迁移方向与用地扩张基本一致等特征。这些现象和特征的主要形成原因包括石油开发战略指向、自然环境约束、交通设施引导、城市规划调控、中心地功能变迁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城市的扩张需要从简单的外延式扩张走向具有规划引导式的发展道路,实现城市结构的升级.城市新区的发展从公共活动空间营造开始,开放式市民公园的首先建设为创建生态型城市新区奠定基础,为生态型城市新区建设探索模式.通过对芜湖市城东新区中央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分析和总结中央公园建设的经验和对城市新区带来的影响,以便城市规划借鉴这些理论来思考城市结构调整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传统的城市扩张模式和“摊大饼式”的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已显诸多弊端,城市的扩展前景和生态安全忧患呼唤着创新性城市规划理念的引入。以宁德市为例,研究如何将创新理念引入到中小城市规划中,并探讨创新性理念在宁德市总体规划阶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的脚步逐年加快,城市的发展模式不再是仅仅依靠对空间的机械扩张以及资源的耗损,而大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的应用是对传统城市规划方法与发展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本文的论述思路是在浅析大数据时代下智慧城市的规划基础上,对大数据在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的运用进行详细的论述,最后预测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谢晖 《经济地理》2003,23(3):393-396,400
如何协调好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关系以实现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房地产业界和城市规划界所最为关心的问题。文章重点探讨了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互动关系,包括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的引导机制、房地产开发对城市规划的反馈机制等基本问题。城市规划通过对城市地价的影响、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的管理、城市规划控制指标的制定三方面来实现其对房地产开发的引导机制。房地产开发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对城市规划实施的影响三方面来实现其对城市规划的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7.
城市规划作为城乡规划的一部分,其政策也面临着根本性的变革,城市规划从传统的政府行为转向了多元化参与的行为,城市规划不再只是政府意识的反映,而是社会共同参与的结果;构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城市规划政策体系是当务之急.城市规划实施政策是城市规划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是引导城市发展、城市建设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受自然要素的限制及人为因素的引导,山地城市的发展普遍采取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多中心组团式”模式.以重庆这一典型的山地城市为例,在ENVI、ArcGIS和SPSS等软件的支持下,基于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进行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揭示重庆市1988-2001年、2001-2010年的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并结合自然、经济、制度因素分析了其驱动力.研究表明,1988-2001年城市扩展主要以渝中区为核心,沿长江和嘉陵江两岸、交通线与河谷低平地带呈条带状扩展;2001-2010年则主要表现为外围组团的增长,形成多中心、组团式格局.重庆典型的山城、江城景观是多中心组团式格局形成的自然基础,而人口增长、新区开发、城市规划、交通导向等因素是加速这一格局形成的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9.
韩霞 《当代经济》2009,(15):80-81
当今城市规划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深受我国城市规划界关注的问题.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是城市各项建设和管理的依据.随着国家经济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已成为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环节.本文立足于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详细论证了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对我国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科学的城市规划是推进"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北京市打造世界城市面临单中心过度聚集、交通拥堵加剧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等方面的制约。在基于纽约、巴黎和东京等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发展模式基础上,文章从城市规划系统性、多中心建设和土地交通规划等方面,提出北京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城市扩展及其驱动力遥感分析--以厦门市为例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6  
以厦门市为例,利用遥感专题信息提取和空间叠加分析技术研究城市空间扩展,着重分析了厦门市从1989年到2000年11年间各区城市扩展的面积、速度和方向、城市扩展侵占周围用地的情况以及城市扩展的驱动力。分析表明,厦门市的城市空间扩展速度较快,2000年城市用地规模比1989年扩大了近2倍,城市用地扩展主要是侵占周围的耕地。厦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商投资的不断注入以及多山临海的地理环境决定着城市扩展的速度和方向,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张有坤  樊杰 《经济地理》2012,32(6):53-58
在生产生活活动对国土空间的旺盛需求背景下,人们却忽略了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脆弱性。因此,必须明确区域城市空间相对合理的增长上限。以区域人居环境的相对最优化为目标,从城市化角度进行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分析,研究生态景观单元是否适宜于人类的开发利用活动。以北京市为例,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地形坡度、生态功能、生态价值等4个方面建立景观过程阻力评价体系;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得到北京区域城市空间增长最小累积阻力分布;同时借鉴国外城市空间结构发展规律,尝试对处于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和生产技术要素投入水平下的城市空间增长上限及阈值区间进行确定。  相似文献   

13.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模型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承财  钟全林  周超明  张颖 《经济地理》2007,27(6):1030-1033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模型的确定对于发展及研究城市旅游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提出城市旅游发展的三个主导因素以及两个辅助因素:旅游资源、城市经济、旅游需求,城市环境与基础设施,以此提出不同城市旅游发展的四种动力模型:资源驱动型、经济驱动型、需求推动型、综合都市型.依据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构建AHP模型,建立判别不同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模型的判别指标体系,并以北京、广州、深圳、桂林为例,运用判别指标体系进行判别分析,得出北京属都市综合型驱动旅游城市,广州属于经济驱动型旅游城市,深圳市属于客源市场驱动型旅游城市,桂林属于旅游资源驱动型城市.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13,自引:2,他引:113  
文章用较为详实的资料,对中国近15年城市土地扩张的基本态势及其3个影响因子,即人口、经济增长和城市环境改善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近15年来,中国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年均扩张速度为850km^2。单因子回归分析表明,城市用地(城市建成区)扩张与城市人口和GDP皆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但通过偏相关分析发现,GDP增长更能解释城市用地的扩张,经济增长是城市用地扩展最重要、最根本的驱动因素。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的增加,人们对城市居住环境的要求提高,这也将刺激城市对土地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已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未来二三十年城市空间扩张将是中国城市化的物质表现形式,城市土地一级开发是城市规划实施的一种措施,既具有经济意义,也具有社会意义。通过深入分析当前中国城市土地一级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制度层面和管理层面提出完善城市土地一级开发中政府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北京市中心城建设用地不断扩张, 大量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被侵占,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以 北京市中心城1992和2016年的遥感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对其用地转 换以及空间分布变化进行分析,运用InVEST模型评估土地利用变化 对中心城生境的影响,获取北京中心城生境质量和生境退化的空间分 布格局。研究表明:1992—2016年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用地绝大 多数转变为建设用地,除草地面积增加外,其他绿色空间用地均有所 减少;中心城高度生境和中度生境面积均缩小,一般生境面积显著增 加,到2016年轻度退化生境占总面积的80.5%。在“留白增绿”的 政策背景下,生境评价的结果为北京中心城绿色空间规划及城市森林 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陶江  陆玉麒  王昌燕 《经济地理》2008,28(6):1025-1030
文章以乌鲁木齐建成区为研究区域,使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乌鲁木齐城市用地的空间转换过程进行了定量与定位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城市用地发展仍以外延式扩张为主;②城北主要以非城市土地转入城市用地为主,而南部城市中心区的内部用地转换较为明显,并且近期有逐渐加强的趋势;③城市内部用地转换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异规律;④地租等市场因素促使城市用地不断向经济效率更高的格局转换,而政府则通过城市规划与土地政策来协调土地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社会与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朱雪欣  王红梅 《经济地理》2011,31(4):660-665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规模划定方法的研究在城市快速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当前,是土地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利用相关分析、统计分析、GIS的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等手段,提出了科学、可行的划定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边界的方法,并将佛冈建成区周边地块划分为农地保护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五个功能区。同时,结合政府管理部门、规划环保部门和开发商等的不同行为主体的博弈分析,综合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扩展的时序、方向和位置。结果表明:提出的确定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规模的方法是比较实用的方法,能够方便不同主体参与到规划中,以达到合理确定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王花兰  周伟  王元庆 《经济地理》2006,26(4):594-597
中心城—卫星城间交通在大城市空间结构扩展中的作用机理及贡献程度的量化研究是分析、研究我国大城市与卫星城市间交通问题的关键。文章对传统的土地预测引力模型加以改进,并结合计算机模拟技术,构建了中心城—卫星城间交通对城市空间扩展影响模型,揭示了中心城—卫星城间交通在大城市空间结构扩展中的作用机理及贡献程度。文章认为中心城—卫星城间交通普遍化费用降低导致城市扩展单元在卫星城的分配比例增长,而在建成区和边缘区分配比例降低。得出可通过发展中心城—卫星城间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向卫星城扩展。  相似文献   

20.
城市空间扩展与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许彦曦  陈凤  濮励杰 《经济地理》2007,27(2):296-301
城市空间扩展是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总结了城市空间扩展机制、扩展动力机制、模式、模型及产生的影响,以及城市土地利用的扩展模式、动力机制、研究方法以及用地扩展的类型识别和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演变分析,展望城市空间扩展与土地利用扩展,将在生态环境、生态安全、用地效益、土地集约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进一步与3S技术和CA结合,将推进其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