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9 毫秒
1.
面对日益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重庆市根据当地实情制定了多项措施来帮助本市大学生创业就业,但纵观市内各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差异依然显著存在,尤其是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贫困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极不乐观。贫困生因其自身特性,在就业上存在众多复杂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和解决好这一重大课题。在分析制约库区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因素的前提下,提出了帮助库区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的五项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以及逐步深入的收费制度改革,地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日渐庞大。根据本课题组调研,目前安阳市在校大学生中有近30%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特困大学生比例则超过6%。了解贫困生现状,有助于高校对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开展行之有效地资助、帮扶,这不仅关乎贫困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也关乎高校、社会的稳定,乃至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黔南州三所高校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中心进行走访调查,研究分析了黔南州各高校在贫困大学生的资助项目、人数及金额、贫困生评选办法、勤工助学、学生贷款等工作的特点和基本状况,并对未来贫困生资助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职业指导是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关键一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尤其是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着眼于高校就业困难群体,阐述职业指导的内涵,探讨职业指导在这一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现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大学生不仅是求职者,更应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生创业人数过少,创业人数不到毕业生人数的1%.当前时代国际竞争越来越多地聚焦在创业与创新水平上.创业是高新技术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的引擎和日益重要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6.
龚爽 《经济研究导刊》2011,(23):102-103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贫困大学生问题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家庭贫困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与就业竞争力直接相关。因此,了解和分析家庭贫困对大学生的各方面影响现状,对怎样更好地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针对北京某大学本科生展开一项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该校大学生中,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相比在心理素质、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从而影响到了就业竞争力。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观点,希望能有益于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空间也越来越复杂。特别是近几年高校连续大规模的扩大招生,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飞速增加,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陡然增大。面对这种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这为畅通毕业生就业之路提供了重要、及时和有力的指导。主要叙述了基层就业的优点及难点,并介绍采取了那些有效方法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相似文献   

8.
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多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如何更好地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影响贫困大学生择业的因素包括政府、社会、高校等多种因素.本文仅通过对影响贫困大学生择业的个人因素进行分析,并对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实行扩招和缴费上学制度以来,高校中贫困生数量有所增加,贫困生群体越来越大。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新疆高校贫困生呈现出规模大、比例高,少数民族贫困生数量多,内地生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等特点。新疆高校大多已建立起包括国家奖助学金、校级奖助学金、校友及社会单位设立的奖助学金等在内的资助体系。但在具体的资助过程中,尚存在精神资助相对不足、奖学金和助学金比例失衡等问题。今后可通过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积极推行校园贷款、合理调整奖助学金比例等举措,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切实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贫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直面竞争和经济贫困的心理压力,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了高校大学生心理病变的"高发群体"之一,加强对这一群体心理问题的研究,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摆在各个高校尤其是高校辅导员群体面前的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近二十年来持续的大学扩招政策,每年就业大学生数量连年攀升,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仅有115万人,2016年为765万,供需比已经逼近失衡.传统企业为了规避人员成本,拒绝接收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愈加增强.这使得许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大学生总体而言在就业市场上呈现供大于求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性别歧视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中普遍存在,随着我国近些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女大学生就业情况受到性别影响愈加明显.本文通过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遭遇性别歧视的原因,提出了社会、政府、高校和女大学生自身"四位一体"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国家给与在校大学生的资助给贫困生送来了福音,不仅减轻了贫困家庭的负担,而且还为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保障。但是,高校贫困资助体制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同时,资助给贫困生的心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何完善高校贫困资助体制以及消除贫困生心理负担成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读书难”这一问题的关键,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在校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以及高校的稳定发展。本文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做好高校贫困资助工作。  相似文献   

14.
张芳 《当代经济》2022,39(4):107-112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为使高校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地方高校必须做好毕业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本文从个性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咨询体系构建的原则、目标、模式、内容入手,构建了"四维一体"的"菱形"地方高校个性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咨询体系,并以黄河科技学院为...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目前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由此给她们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本文通过对高校女毕业生的调查了解,总结了高校女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并从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上提出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培养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1995年中国高校招生并轨制度开始实行,高校收费持续攀高,除极少数专业外,全部是自费上学。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部分农村或城市的贫困家庭经济压力沉重,没有能力负担大学生的高额学费,这就形成了中国高校特有的贫困大学生群体。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并呈逐年迅速上升趋势。由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高校的普遍重视,通过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对他们的心理现状、心理问题的成因进行调查研究,为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提出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7.
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大约在20"左右,特困生比例大约在5"#10",总共涉及约300万学生的庞大群体。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对于有效资助这个群体,保障他们受高等教育的权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到2005年2月,相关部门累计审批国家助学贷款96亿元,涉及学生115万人,国家助学贷款成为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中最主要的方式,但是国家助学贷款面临困境。第一,贷款学生的违约率高,不少地方的违约率超过了20",造成发放助学贷款的银行的损失较大。而且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式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就业后的收入可能降低,会使得学生的还…  相似文献   

18.
贫困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经济和家庭出身的不利处境,容易遭遇就业困境,造成不良影响,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不和谐音符.针对此现象,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去进一步了解贫困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及其内因,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今我国高校中贫困大学生"挂科"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贫困生数量日益增多,有关统计指出,全国各高校贫困生所占比例最低为10%,最高达35%,平均数量已占在校大学生人数的20%以上而且还呈上升趋势.1而与此同时,高校贫困生"挂科"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鉴于此,本文从贫困生"挂科"问题着手,结合马斯洛层次需要论,重点分析了"挂科"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克服贫困生"挂科"问题的对策,以期扭转贫困生"挂科"境况严重的局面,进而推动大学成才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扩招后的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1999年的全国范围内的普通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得全国毕业生人数从当年的85万人迅速攀升N2011年的660万人。而我国高校大中专毕业生每年平均就业率只80%左右。因此,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学生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取决于他们的就业能力。另外,以自主创业为主的灵活就业方式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创业即将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新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