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按照“规范管理,加强核算,做实利润、加快发展”的财会工作总体思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经营理念,不断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抓好财会基础工作,强化成本控制,努力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实现了经营效益逐年提高。在新的经济金融形势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如何进一步抓好财务会计基础管理,规范财务管理行为,促进经营效益的持续提升,笔者试做浅要解读。  相似文献   

2.
红霓 《企业文化》2009,(1):40-41
两度采访山东寿光农村合作银行.印象最深的是这个“金融发动机”在支持蔬菜之乡农业产业化时的不遗余力。在董事长崔建强的管理理念中,农村金融服务万变不离“农”字,农业生产、农村基础建设、农村消费信贷,每一次产品与服务的创新,都是围绕农村的金融需求而制定的。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农村金融已经有相当的基础。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主要由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组织形式共同组成。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商业性保险公司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等。其他金融形式机构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小额信贷机构、民间金融形式等。  相似文献   

4.
美国次贷危机自爆发以来,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其负面影响也在不断扩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运行困难增加,在这种形势下,常州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积极响应常州市委、常州市政府提出的“服务企业关爱有加、支持企业克难求进”的号召,把“保增长、保投入”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来抓.努力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可持续协调发展,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深化“银企合作”.提升金融服务效能,加大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为我市经济早复苏和快发展做好金融保障。  相似文献   

5.
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深化改革以来,在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管理操作流程再造、服务和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从不久前北京、上海等地农商行发生的重大案件来看,由于历史积淀以及现实的各种因素影响,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仍然薄弱,合规管理正日益受到各级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加强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加大支农服务力度以及全面实现改革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迅速成长起来的农村合作银行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新起之秀,通过自身有别于大型金融机构的独特优势,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其中主力军的中小企业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在现有的经济背景下既面对机遇也有不少挑战,对金融支持的需要也是不可避免的。农村合作银行对与之紧密相关的中小企业要认清其实力与前景,为推动双方互利共赢建立坚固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随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其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也更加明显。对于以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县城经济为主导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来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逐步显现,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本身具有的体制缺陷对其业务发展也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业务拓展造成的影响并深度分析原因,提出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经济危机下业务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村镇银行融资问题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镇银行旨在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从2007年3月1日我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至今年5月底,银监会已累计批准41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28家,占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68%。虽然村镇银行发展很快,但融资问题导致资金来源不足已成为村镇银行的通病。  相似文献   

9.
农民收入问题不仅仅是农业和农村本身的问题,它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现实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较多,农民需求多变,农村资金供需矛盾仍比较突出,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特别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合金融机构)服务没有得到及时“跟进”。笔者联系当前农村社会状况及农合金融机构工作的实际情况略谈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业市场化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多层次的贸、工、农综合经营格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要求既有以工商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也要有为农户服务的合作金融机构,还要有支持农业开发和技术进步,保证国家农副产品收购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形成一个能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及时、有效服务的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组织体系,主要由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所组成。其主要的金融机构包括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三足鼎立。为我国农村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为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三农”)提供了优质、快捷的服务。对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生态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扶贫帮困,脱贫致富,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实行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合作银行是在农村信用社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地方社区性金融机构。广西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各种问题。因此,要通过采取推进商业化改革、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业务发展水平、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来不断发展完善广西农村合作银行。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金融业飞速发展,受金融同质化影响,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金融机构在金融的浪潮中“百舸争流”。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如何开源节流是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效果、实现利润最大化,在竞争的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应首先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开源节流的“节流”出发,简要论述了成本核算在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当前农村商业银行成本核算主要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问题解决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开发性金融合作是国家开发银行以开展县域“六大覆盖、八项前移”业务工作为手段,以构建和谐社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目标,充分发挥开发银行的融资优势和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重点支持“三农”、中小企业、民生及富民等社会瓶颈领域发展,最大限度地对商业金融机构难以覆盖的基础经济建设方面提供金融服务的新型金融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5.
姜涛 《活力》2012,(10):145-145
中国人民银行杜尔伯特县支行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扎实推进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环境建设,以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站为依托,大力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使广大农民实现了“足不出村存取款,田间地头能转账”,把安全、经济、便捷的现代化支付服务延伸到千家万户。现阶段,需要金融服务站、地方政府、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四方面合力推进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6.
农村和谐是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发展的综合反映,是农业、农村及农民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表现。发展农村经济是构建我国农村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支农的主力军,在金融机构中拥有网点最多,人员最多,业务面最广。那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如何在构建和谐新农村中发挥应有作用,更好地为“三农”服务?笔者就当前农村社会状况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工作的实际情况略谈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17.
梁秀梅 《活力》2005,(5):125-125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责无旁贷。深化改革,围绕“三农”抓好农村经济,农发行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在以下五方面发挥金融杠杆作用,为县域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为增加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供给,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银监会决定放宽农村地区银行机构准入政策,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银行机构。从目前试点的情况来看,村镇银行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正>农村合作银行是近几年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出现的一个较新的金融机构,虽然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已形成了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三足鼎立”的局面,但农村合作银行也以其更便捷实惠的利民措施赢得了农民队伍的广泛好评,它正成为农民贷款的新渠道,成为继农村信用社之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金融主力军。  相似文献   

20.
5月17日,央行宣布,在浙江省丽水市试点农村金融改革,将引导现有各金融机构拓展涉农业务范围,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积极发展信托、股权投资基金,规范各类农村投融资平台建设。试点总体方案首次出现鼓励设立社区银行的说法:“将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兴农村金融机构和组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融资租赁公司、典当行等适合丽水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各类中小型金融机构和组织。”不过方案中并没有对社区银行做出更多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