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官本位下的金融腐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两家进行股份制改造试点的国有银行--中国银 行和建设银行相继发生了令人震惊的金融腐败案件:中行河松 街支行10亿元大案和建行董事长张恩照因涉嫌贪污腐败而被 "双规"。为何中国屡屡发生大的金融腐败案件?《中国金融腐 败的经济学分析》一书对中国的金融腐败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 试图从理论上对中国的金融腐败进行全面的解释。 关于中国的金融腐败,有两个问题可以继续深入思考。 第一个问题,银行腐败大案带给银行本身的成本有多大? 该书的作者认为,银行业与证券业的腐败直接导致了两个市场 不良资产的攀升。其实,对于中行和建行来说,金融腐败的成  相似文献   

2.
非典之后,与人们最为密切相关的医疗行业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仅仅一句“改革”就能解决吗?如果只是这样,事情就容易多了。  相似文献   

3.
《财会通讯》2007,(4):I0035-I0036
3月1日,北京世邦广告公司发出一则声明:“因个人信仰原因,世邦公司董事长陈晓旭和总经理郝彤已离开了世邦公司,但世邦公司的整体结构不会发生变化,公司业务运作一切正常……”短短的一则声明,却似乎已把陈晓旭夫妇和这个车水马龙依旧川流不息的红尘世界划出了一道界限。陈晓旭还会回来吗?信仰为什么带给她如此大的动力?记者近日奔赴陈晓旭的老师——净空法师的家乡安徽庐江,发现陈晓旭其实早在今年出家以前,就已经为弘扬佛学做了很多令人惊叹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冶金企业文化》2006,(1):27-27
在崔永元所著的《不过如此》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对话:一天,鞠萍见崔永元忧心忡忡,便打趣地问道“:小崔哥,有什么不开心吗?”崔永元不知从何说起,一声叹息。鞠萍问:“你以前上班骑自行车吧?”崔永元说“:骑,刮沙尘暴都骑。”“挣的钱也没有现在多吧?”鞠萍又问。“那当然。”崔永元回答说。鞠萍听后笑了,一脸的阳光,对崔永元说“:好日子过着,还有什么不快乐的。”鞠萍几句话,说得崔永元一切烦恼皆除,一身轻松。法国哲学家、教育家阿兰说:“一个聪明人,如果他是忧郁的,总会找出足够的使自己忧郁的原因;如果他是快乐的,也会找到足够的快乐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上帝的机会     
乔治不到50岁就死了。在那个世界,他见到了上帝。乔治向上帝说:“主啊,我在人间活了50年,一次飞黄腾达的机会您也没给我。因为这,我平庸度过了此生。” 上帝说:“是吗?您认为哪些机会没有给你呢?”  相似文献   

6.
关于个人“他们叫我黄校长”《英才》:注意到一个场景——你一出现在会场,有好几个女孩子惊呼:“黄光裕好酷啊。”你是如何看待企业家的人个魅力? 黄光裕:(笑)我觉得自己在个人形象方面一般。我个儿也不高,长相也没有特别过人的地方。《英才》:很多人说你霸气太重。黄光裕:我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霸气,只是有做不完的事情,所以我走路特别快。《英才》:看来你是没时间为任何崇拜你的女孩停留了。黄光裕:(大笑)如果看到起眼的,我会考虑该不该留步。《英才》:你喜欢做“教父式的人物”吗? 黄光裕:所谓教父,是指我过于严  相似文献   

7.
在朱镕基总理成功访美、美国表示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中国的民族产品以民族情感为诉求的手法能继续奏效吗?媒体上出现的“中国人买中国货”、“以产业报国,以民族为己任”等声音会不会改变呢?目前,这种宣传方式又在多大程度上为人们所接受呢?北京勺海调查公司连续三年在北京进行调查,得出结论是:人们倾向于把购买洋货仅仅看作一种个人的选择,而不把它与“不爱国”、“做洋奴”等道德评价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玲,你走了,清楚地记得你走的那一天,风很好的一个清晨,傍晚时分却是乌云密布。你对我说:“伟,我真的要走了,原因其实你知道,因为我俩的恋情是毫无结果的。你来自江西,而我来自四川。你知道吗?因为我俩的事情,我爸气得快发疯了。你原谅我好吗?让我做个孝顺女儿好吗?”听了你的话语,我的心仿佛在滴血,“难道就因为我们的地方遥远,难道就因  相似文献   

9.
永年当地的部分蒜农为什么要用剧毒农药呢?“现在不是有低毒的新农药吗?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用剧毒农药呢?”当记者提出疑问时,一位正在给大蒜灌根的菜农说:“新农药比以前用的药贵些,但主要是用那种药用惯了,用新药怕效果不好呗!”当记者把用剧毒农药是因为“新药效果不好”的说法告诉广府一蒜农时,立刻遭到了他的否认。“新药如果不好使,国家发明他干啥?”这位蒜农反驳道。“那为啥还用3911什么的呀?”“那还用说,省钱呗!”菜农肯定地告诉记者。随后,他给记者算了笔帐。种蒜的主要开销有:浇水用电、肥料尿素、农药、种子和人工等,其中除农…  相似文献   

10.
想要脱胎换骨,万科还需几步“你给自己过去3年的任期表现打多少分?”“未来3年,这个行业能好起来吗?”“未来3年,万科会成为为数不多穿越新一轮房地产周期的企业吗?”6月30日下午,深圳盐田万科国际会议中心。台上,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和“大股东”深铁董事长辛杰并排坐在一起;台下,则坐满了全国各地赶来的百余名投资者。万科2022年度股东大会刚进入提问环节,投资者的问题就如“连珠炮”般向郁亮袭来。郁亮的回答风格一如既往,滴水不漏。“如果打高分就显得不合适,毕竟(万科)股价跌那么多。”  相似文献   

11.
不是每两个男女相遇了都能成为伴侣;不是每一对伴侣都能白头偕老。 职业生涯也是如此。“跳槽”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还是一个热点词,但很快就变得不新鲜了。当“分手”与“跳槽”在周围的朋友们中一再发生时,我们个人与职业的爱恨缠绵的关系就变得越来越客观、越冷静。我们会问:特别的爱给特别的谁?你会爱我很久吗?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相似文献   

12.
人创造财富的动力不是来自于总收入,而是来自于税后净收入。同样多的总收入,税收越高,税后的净收入就越少,人们创造财富的动力就越小:税收越低,税后的净收入就越多,人们创造财富的动力就越大。因此,要使收入能更好地起到激励勤劳的作用,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实行低税赋政策。国家为什么要收税?收税的目的是为了集中一部分资金去干一些必须由国家干的事情。哪些事情应由国家干,哪些事情不应由国家干?比如,一条公路应该由国家修还是应该由民间修?一个电站应该由国家建还是应该由民间建?一所大学应该由国家办还是应该由民间办?这其中显  相似文献   

13.
顾欣 《中国新时代》2006,(6):122-123
读书,是易宪容最喜欢做的事,是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在做的事,家人曾经问他:“你天天看书,不觉得累吗?”他反问,“你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会觉得累吗?”  相似文献   

14.
当年打造花旗帝国的金融奇才,用慈善方式来找回他想念的管理公司的感觉“这是你的最后一件交易吗?”“这是你的最后一篇文章吗?”饶舌式的反问,坦率、自信、不甘人后,典型的桑迪·韦尔语言。他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金融巨头之一,却仍然没有安全感。他雷厉风行,脾气暴躁,雄心勃勃。直到做成了全球最大的金融帝国,他也不愿意对自己的传奇生涯划上一个句号。然而,这就是桑迪·韦尔的最后一件交易了。1998年4月,花旗和旅行者宣布700亿美元的惊天合并,65岁的桑迪·韦尔臻至事业的巅峰,之后的事就没什么劲了——金融危机、“9·11”、安然事件,他2003年和2006年把花旗集团CEO和董事长之职  相似文献   

15.
外企,薪水高、管理先进,一直受人们追捧。然而,受环境、文化氛围等因素影响,不同性质的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求职者们花点心思了解不同企业的特点及要求,相信对进军外企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就美资企业来说,具备以下4种意识,至关重要。主动意识一位美资企业老板说:“我在给中国员工开会时,先提出问题,然后谈我个人的看法。问有没有意见,大家都不说话,我就点名叫他们说。有趣的是,有些被叫到的员工,常常会指着自己的鼻子反问我:‘是叫我吗?我没有意见。’我认为这并不是好事情。  相似文献   

16.
假话的成本     
有一次,一家报社的一位女记者找到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请他写“我爱读某某报”。“我都没看过你们报纸,你这不是让我说假话嘛!”刚刚还谈笑风生的李书福,断然拒绝了这种“非分要求”。——尽管早已成为中国著名的企业家,但老李还是那么可爱。如果换一个人,可能就不会让那位女记者如此难堪,尽管他可能同样没看过那份报纸,但是何苦呢?说句假话,卖个人情,给个面子,不就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了!但是,假话说起来容易,果真出事,收场可就麻烦了。最近,我们的记者一直在跟踪欧典地板,这家公司之所以栽了大跟头,不就跟假话有关吗?以至于圈里的一位老板…  相似文献   

17.
张在东在京城房地产界就像是一位拥有众多影迷的演员,要不就不会吸引如此多的眼球。他的成名之作是向社会宣布他所建造的锋尚国际公寓“告别空调暖气时代”,而紧接其后的向社会宣布锋尚国际公寓“按使用面积出售”更是在业界掀起了波澜。如果不是阴差阳错所导致的结果,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应该有一个理由。据  相似文献   

18.
“做不好”与“不做好”看似一位之差,反映出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态度。事情起源于90多岁高龄的中科院院士、原机械部老部长沈鸿与一个亏损企业工人的一次对话。工人向沈老诉苦说:“厂里发不了工资。”沈老问:“为什么发不了工资?”工人回答:“产品卖不出去。”沈老又问:“为什么卖不出去?”  相似文献   

19.
当你日思夜想的事情实现了的时候,能不高兴吗?当你常常伏案不已,挑灯夜战为之奋斗的工作有了新的进步,能不开心吗?当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之而拼搏的事业有了新的跨越,能不快乐吗?回答是肯定的。高兴!开心!快乐!这是《审计与理财》编辑部的全体工作人员和所有  相似文献   

20.
<正>蒙牛快速成长成为业内的奇迹,为什么蒙牛能够有这样的成就?最大的原因即是“人财”(人即财富)。许多企业成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无法再长大,原因也在于欠缺突破现状的经营团队。而蒙牛幸运之处就在于从创业的第一天开始,就有非常强的经营团队,正如《蒙牛内幕》书中所形容的:“初创的蒙牛,除了几颗人脑袋,别的就一无所有了,不过这大概也是中国乳业最硬的几颗脑袋。”蒙牛何以聚集“人财”?在蒙牛只有六七岁的年龄时,蒙牛董事长牛根生就在思考如何让一百年后的蒙牛更加茁壮与健康,这是传统思维的人无法想象的事情。蒙牛如果要永续经营,聚“财”(人财)自然是关键,为此牛董事长将自己的股份全部捐出。他说:“很少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