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李雨谦 《发展》2013,(8):22-24
人口红利正式结束了,人口还债开始了;何处求新增长动力?在2011年中国15岁至59岁劳动力占总人口比重出现下降后,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规模也出现相当长时期以来的首次下落。2013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2012年中国劳动人口总量为9.37亿,比上年减少345万。"十二五"时期,中国劳动力市场供应总量保持持续增加,但是根据人口出  相似文献   

2.
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加速。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并引发新一轮通胀,中央政府采取了及时的宏观调控。尽管关于经济是否过热仍然是争论的问题,然而全面的能源供应紧张却无疑地说明,增长的瓶颈已经出现,如不及时从宏观上调控经济增长速度,高增长将难以为继。分析一下这次出现瓶颈的因果链,除了指出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最佳着力点之外,还应能感悟出对未来长期发展十分重要的启示。2003年一季度开始,银行贷款出现异常的大量增长,其中长期贷款的增长尤其突出。在充足的银行资金支持下,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加速了。在连续数年的“投资拉动”政策之后,固定…  相似文献   

3.
未富先老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快速人口转变形成了"未富先老"特征,因而在应对老龄化问题时,面临第一次人口红利过早消失、第二次人口红利开发困难和养老资源不足等挑战。本文旨在揭示,中国面临的挑战不仅是人口问题,更是保持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问题。只有正视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才可能找到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正确途径。本文归纳相关国际经验和教训,提出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通过制度调整提高养老能力和未来储蓄率的可持续性,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低生育率水平的形成及其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生育率下降与经济快速成长的过程,同时,这一时期又执行了严格的生育政策。本文主要就这些事实做出两个方面的经验分析:其一,经济增长和生育政策在生育率变动过程中的作用如何?其二,低生育率水平对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计量经济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政策的边际效果渐趋下降,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依然明显。同时,生育率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已开始显现。因此,人口发展政策不可能继续保持单一和纯粹的目标,充分考虑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变化对长期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将是人口政策调整的重要要求。  相似文献   

5.
在二元经济理论的框架下,本文对我国劳动力资源开发机制及劳动力比较优势战略的作用进行了论述。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劳动力资源开发的"制度变革 产业导向"模式,在成功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口红利的同时,其本身固有的局限也逐渐成为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障碍。因此,以人力资本提高为核心的劳动力资源二次开发,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和客观的人口规律,以及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和近期调查数据分析,在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为国家的发展带来许多切身的利益,但是,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男女比例失衡等问题已经出现.因此,在实行几次调整之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实行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实行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将会带来一些影响.比如,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带动经济增长等.  相似文献   

7.
白晶 《西部大开发》2006,(12):25-27
由于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社会总抚养压力较小,这样就为社会提供了富足的劳动力资源。陕西已经进入了这样的“人口红利”时代,成为经济大增长的黄金时期。据测算,人口红利期留给陕西的时间还有30年。紧抓机遇兑现人口红利,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成经济效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就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8.
信息平台     
2003年经济开始新一轮起飞 经济专家们乐观地预测,2003年中国经济将开始新一轮起飞。如果不出意外,200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可达7.9%至8.2%。 国家计委综合司预测处预计,2003年国内经济环境基本稳定。在扩大内需政策的持续作用下,投资和消费需求将继续较快增长,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积极增长,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内在动力和基础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既顾及眼前又顾及将来发展能力的战略。它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在过去20年的大发展中,为了增加经济总量和人均GDP的增长,我们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的盲目增长。但是人口还是在增长着,它...  相似文献   

10.
观点荟萃     
工业化不是中国必须要走的唯一道路经济增长跟就业创造慢慢开始偏离,我觉得这是中国经济最核心的问题。中国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但经济增长创造就业的能力在下降。中国经济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劳动力人口规模特别大。目前金融危机、全球动荡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就  相似文献   

11.
韩泽瑜 《山东经济》2006,22(3):22-24
劳动力参与率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劳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在对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青岛市1980~2003年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青岛市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增长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并且GDP的劳动力参与率弹性系数高达23.17。最后,就如何正确处理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自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新疆的经济增长成绩十分显著,尤其是从2003年开始经济以两位数增长.在此过程中,除了市场经济体制作用因素外,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在经济增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基础设施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助于政府制定适合新疆实际情况的基础设施投资政策,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在此,文章就相关数据,对新疆基础设施投资总量变化与投资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着重分析了新疆基础设施投资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我们现在之所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421’家庭和失独家庭,就是因为从1980年开始实行的以独生子女政策为中心的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让中国微观家庭、宏观的人口架构发生了变化。"10月31日,在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组织的"中国生育政策改革主题沙龙"上,北京大学社会系教授李建新感叹道。1980年1月,为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增长,中央下发文件,提出"计划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就业出现了新形势,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开始有学者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证明"奥肯定律"在我国失灵,由此出现了"奥肯悖论"、反"奥肯定律"之说。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有不同于国际上及全国总体情况的特殊性和特定规律,对此进行研究可为黑龙江省经济增长战略,经济发展模式,就业政策的制定,解决就业问题的策略等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未富先老”与劳动力短缺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蔡昉  王美艳 《开放导报》2006,8(1):31-39
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执行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经济发展尚处较低水平的情况下,实现了人口转变过程,过早地迎来了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出现短缺的端倪。“先老”导致的劳动力供给下降与“未富”带来的大量劳动力需求,将可能形成比较优势的真空。这种趋势对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相应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提出严峻挑战。为应对劳动力短缺的局面,保持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应未雨绸缪,包括最大化开发人口红利、加大人力资本积累力度、选择可持续的养老保障模式,清除劳动力流动障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  相似文献   

16.
1998年我国劳动力市场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1998年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环境分析由于受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未来劳动力增长压力依然十分沉重。据劳动部门推算,整个"九五"期间都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劳动力资源供给将从"八五"时期的年均1870万人进一步增加到2030万人,即使扣除当年退出劳动年龄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约950万,每年仍将净增劳动力1080多万人。随着市场  相似文献   

17.
三大行业的过热投资 从去年开始.我国经济就已逐渐出现过热迹象。而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一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高达8799亿元.增长43%,这一增幅为近年来同期少见的高水平。一些专家预测.倘若2003年以来的投资热得不到有救遏制.中国就会像1992年至1996年投资过度扩张那样。一两年后就会出现生产能力全面过剩、物价水平不断下降、失业人口增加.大起之后必然是大落。这不能不让我们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8.
劳动力有限供给、人口转变与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结构转化视角分析"刘易斯拐点"和人口转变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影响.通过对跨国面板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比率对资本形成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劳动力与资本的有效结合是人口红利得以发挥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总抚养比提高不利于资本积累,将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中国经验数据分析显示:经济结构转化,劳动力跨部门转移,是中国经济得以长期、高速增长的关键,高投资率是该增长模式的必然结果;"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消失,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将使新增劳动力明显减少;如果继续保持较高的资本形成率,资本进一步深化,将使资本边际报酬率快速递减,现有的高投资增长模式难以维持,中国经济将逐步进入低速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19.
读书     
《中国经济快讯》2010,(36):69-69
《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 本书对21世纪初期的中国经济作了全面阐述和系统介绍。作者从中国的人口状况和人口政策、劳动力状况和劳动政策、经济增长对中国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三方面论证,描述了西方眼中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20.
老龄社会对日本经济增长与刺激政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成因,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给予了解读和反思。从人口-经济长周期波动视角看,日本老龄社会的不断深化拉低了日本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并削弱了传统需求管理手段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效果。而由于人口惯性的作用,日本超老龄的人口年龄结构还将继续深化,人口总量和劳动力规模将持续萎缩,这必将长期影响日本经济的发展前景。我国应吸取日本的教训,尽早出台相关政策,完善政策配套,全面应对老龄社会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