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地质遗迹评价与保护是地质公园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对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规定的旅游资源评价细则,建立了适合地质遗迹评价的体系和标准,结合改进后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对公园内的地质遗迹进行了定量评价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类型丰富且等级优,地质遗迹要素价值高,区位优势显著,具有良好的旅游开发价值和市场远景。根据地质遗迹的定量评价和等级划分、空间分布、地域组合、易破坏性、保护现状和管理需要构建了地质遗迹保护框架,包括分区保护、工程保护和动态监测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2.
为给河南小秦岭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发和建设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依据《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中的地质遗迹类型划分方法并结合其他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了公园的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共4大类、10类和12亚类,并对其中的典型地质遗迹景观在国际、国内大区域地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其科学价值、审美价值、科普教育价值、旅游开发价值进行了评价。综合研究认为公园是一座以赋存典型构造形迹为特色,以古老变质岩地貌、花岗岩地貌为主体的集科学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具有开发成集地质研究、地质旅游、地学科普教育活动、休闲与度假为一体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地质公园在评审方法与管理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地质遗迹保护网络系统.地质公园的建设对于更好地保护地质遗迹,提高旅游的科学性,扩大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促进旅游产业及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世界上地质公园建设和地质遗迹保护最好的国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地质公园建设和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中,要以科研为支撑,做好地质景观保护区的分级,羞解决好保护自然遗产与矿产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正>地质遗迹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具有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属性。地质公园是保护地质遗迹的重要途径,地质公园的建设,保护了地质遗迹资源,普及了地球科学知识,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源头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常山国家地质公园(下简称“公园”)被原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全国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之后陆续获得“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16个重要称号。公园地处钱塘江水系上游,  相似文献   

5.
地质公园的建设及其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组合而成的特殊区域。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是我国地质工作的新进展,是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设国家地质公园,应首先做好规划、加强管理,并同时落实资金,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提高民众的地质公园意识。并强调建设地质公园、保护地质遗迹的目的性。  相似文献   

6.
湖北竹溪长峡是我国中东部地区深切切割最深的峡谷,拥有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通过对竹溪区域地质背景、地质构造和地貌状况的分析,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10〕89号),将竹溪长峡地质遗迹分为5大类,9类和11亚类,并对该区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定性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地质遗迹资源的典型性和稀有性、自然和完整性特征突出,科学研究价值、美学价值和生态学价值高。定量评价结果则表明,该地质公园区地质遗迹资源本身条件优越,有突出的区域或省级意义,但开发条件相对较弱,这正是政府各部门和规划者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历史过程中,由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类地质现象,是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地质公园则是保护地质遗迹,传播地质文化知识并为游人提供地质旅游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介绍了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的概况,并对神农架地区7种地质遗迹进行了归类总结,同时提供了3大类共4条地质游览路线,以期为旅游和科学研究活动提供参考。针对神农架地区地质遗迹的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也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国家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和有序的保护开发地质遗迹,将开放式管理模式引入地质公园管理。文章阐述了地质公园开放式景区的含义、原则和意义,并以广西罗城国家地质公园剑江园区为例,从公园的规划与管理、地质遗迹的保护、科普解说系统、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服务设施、安全性、管理经费等6个方面探讨了建设地质公园开放式景区过程中的主要预见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龙缸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分级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路线法对重庆云阳龙缸国家地质公园内龙缸一石笋河园区、南三峡园区、黄陵峡园区旅游环境容量进行计算,并根据地质遗迹稀有程度和观赏程度的不同,将保护区分为特级保护区(点)、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根据地质遗迹分布及其价值特征,对龙缸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实行三级保护,并按等级制定相应保护原则;制定特殊地质遗迹保护方案,包括龙缸岩溶天坑保护工程规划、大安洞保护工程规划、石笋河保护工程规划和南三峡保护工程规划。建议在大力发掘地质遗迹保护区旅游地学资源潜在价值的基础上,加强管理和相关保障系统的建立,提高民众的旅游地学资源的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0.
地质公园是以地质遗迹为主题建立的公园.地质公园的建立在保护地质遗迹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地质公园在发展过程中也显示出了诸多问题,妥善处理公园、遗迹、经济发展三方关系成为一种迫切需要.本文就如何加强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地质公园功能分区的目的及原则,并以拟建八台山省级地质公园的功能分区为例,将其功能区划分为保护区、旅游观光区、服务区等共计24个功能区.该功能分区有利于八台山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为八台山省级地质公园合理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当地的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圣地 共同财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建立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的创新举措,总体设想是基于保护对具有国际、国内和区域性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资源,赋予旅游景区一个新的内涵,围绕"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本文从6个方面论述了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意义,并对管理工作提出了4项要求,文末附列中国首批建立的11个国家地质公园的名录并分别作出简介.  相似文献   

13.
在运河遗产价值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科学评价将对运河遗产和水文化保护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选取京杭大运河常州段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与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将当地运河遗产的旅游资源类型分为运河工程设施、历史建筑、聚落遗产、文物遗产与生态景观5类,并运用AHP-TOPSIS方法建立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评价。结果表明:运河遗产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中,目标层排序遗产资源价值居于首位,评价因子层总排序艺术观赏价值、经济效益与投资能力居于前3位;常州运河遗产旅游资源类型评价中,历史建筑和聚落遗产的整体价值分别居于前两位,开发价值较高。最后提出联合、深度开发运河旅游资源的建议,以期为常州运河遗产旅游资源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地质遗迹景观的评价对于地质公园的有效保护及合理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确定研究区域范围的基础上,对朝天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景观以景型-景域-景段-景元-景点为不同等级类型进行了分类,并对嘉陵江三峡、龙洞背、穿洞庵、广元嘉陵江东岸三叠-侏罗系剖面、明月峡菊石动物群等几个重要的地质遗迹景观进行了定性评价,进而提出了地质公园旅游开发与园区建设的对策,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5.
出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由地质遗迹保护和旅游资源相结合的地质公园应运而生,并且在世界各国得到迅速发展;由于地质公园处于发展的初创阶段,许多理论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简述地质公园概况,分析了我国地质公园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地质公园的建设历程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地质公园的历史起源、含义、特征及欧洲地质公园的发展概况;对中国地质公园的发展现状、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地质公园的分类方法及特点进行了简要述评;根据我国地质公园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地质旅游资源,提高地质公园建设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浅议地质公园的选址与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地质公园的概念、地质公园的选址、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作了系统的论述,并从科学管理角度对地质公园管理体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地质遗迹景观进行准确评价,从定量评价方向出发,以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地质公园景观评价因子的权重,结合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对地质遗迹景观综合评分,并由该评分结果划分地质遗迹保护区,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开发建设意见.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部地质公园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西部地区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丰富多样。在分析西部地区地质公园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后,提出了保护地质遗迹及建设地质公园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