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河南省地质遗迹的分布特征及保护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的理念从单一保护向保护与开发相协调的演进,当前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的最佳途径是建立地质公园,这种形式将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河南省地质遗迹十分丰富,主要类型为地质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根据地质遗迹的分布特征,将河南省地质遗迹划分为太行山地质遗迹分布区、黄河地质遗迹分布区、嵩山地质遗迹分布区、伏牛—桐柏—大别山地质遗迹分布区等4个区域;在对河南省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河南省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地质遗迹评价与保护是地质公园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对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规定的旅游资源评价细则,建立了适合地质遗迹评价的体系和标准,结合改进后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对公园内的地质遗迹进行了定量评价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类型丰富且等级优,地质遗迹要素价值高,区位优势显著,具有良好的旅游开发价值和市场远景。根据地质遗迹的定量评价和等级划分、空间分布、地域组合、易破坏性、保护现状和管理需要构建了地质遗迹保护框架,包括分区保护、工程保护和动态监测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欧洲地质公园网络体系管理机构和建设体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地质遗迹资源保育的建设性策略:要建立统一的地质遗迹管理机构,创新管理体制,加强资金保证,拓宽融资渠道;要重视地质多样性保护和协调发展,加强地质保育,发展地质旅游;要促进地质遗迹资源产业化发展,开发地学文化产品和服务,重视科普教育;要建立统一的国家公园体系,密切国内地质公园联系,加强国外交流与合作。同时,要加快地质遗迹资源的调查和评价,构建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发展系统,对其发展态、协调度和永续性进行评价,促进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家界黄龙洞地质遗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龙洞是自然界留给人类的保贵地质遗迹,其奇特的岩溶地貌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旅游景观,是国家旅游局首批列定的"4A"王牌旅游景点之一;鉴于其地质遗迹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特点,对其开发的思路必须是科学可行的,开发模式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观;解释了地质遗迹旅游资源的特征,对黄龙洞地质遗迹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就解决景区淡旺季的问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出了3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九江地质旅游资源特征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江是长江中游地质旅游资源最丰富、风景最秀丽的区段,接地质成因,其地质旅游资源可分为地貌旅游资源、水体旅游资源和地质遗迹资源3大类,每一大类再划分为若干基本类型,形成了庐山、鄱阳湖、龙宫洞等重点旅游区;在分析了九江地区地质旅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地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重庆云阳龙缸国家地质公园为岩溶地貌的典型代表,区内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多,科研价值高,典型性强,观赏价值高,尤以龙缸岩溶天坑闻名海内外。在研究区域地质背景,地质遗迹分布、分类及重要特征的基础上,对岩溶天坑的成因进行探讨,并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岩区地质遗迹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南京栖霞山为例,基于ArcGIS平台分析其人文和自然旅游地学资源的空间分布,根据原国土资源部等相关文件对地质遗迹类型、景观规模进行归纳,结合AHP和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数学模型对其价值进行评价、分级,本着旅游地学资源开发原则提出栖霞山综合资源利用途径。研究结论:(1)人文和自然旅游地学资源存在多处重叠,前者主要分布在主峰西南方及虎山一带,后者主要覆盖到栖霞山主体及南、北象山;(2)地质遗迹类型丰富,分为7大类、13类及15亚类,共67个地质遗迹点;(3)15个地质遗迹亚类中Ⅰ、Ⅱ级共占80%,地学旅游价值较高;(4)从视觉享受、科普教育、体疗康乐、人文活动等方面总结南京栖霞山综合性地学旅游景区的建设定位。  相似文献   

8.
福建政和蛙岩是一处罕见的大型崩塌地质遗迹,也是佛子山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蛙岩崩塌地质遗迹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崩塌遗迹的类型与特点,进而从资源对比、资源组合、区位条件、政策扶持角度分析遗迹资源开发的条件,最后设计地学科考、探险体验、农业观光三条旅游路线,为政和县的旅游开发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晋江深沪湾地质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包括海底古森林遗迹等地质、地貌遗迹极具重要的科考和旅游价值。本文在总结深沪湾滨海地质旅游资源类型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滨海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其主要存在问题,最后从开发理念、总体规划和功能分区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该滨海地质旅游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蒙山地质旅游资源丰富,目前正在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进行地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搜集整理文献,分析地质图,野外考察等,对蒙山地质旅游资源进行了评述。结论认为:蒙山地质旅游资源必须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蒙山地区地质资源遗迹多样,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素材丰富,应充分发挥其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价值。蒙山山峰、岩石,造型美观,独特性强,应充分发挥其旅游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11.
构建基于碳足迹测算和生态足迹测算两种方法的生态效率评估模型,以张家界为实例,分别测算2012年张家界旅游活动各环节的生态效率。结果表明:张家界旅游具有高效性,旅游收入与生态环境负荷没有线性关系。基于碳足迹的评估方法揭示:提高旅游生态效益主要是要提高资源及能源的利用率,降低旅游活动尤其是交通、住宿环节的碳排放。基于生态足迹的评估方法揭示:提高旅游生态效率的措施,除了节能减排外,提高生物性生产土地的生产力尤其是耕地也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空间角度分析郑州市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同时深入探讨其驱动力,全面推动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法]以郑州市为例,通过洛伦兹曲线、最邻近指数、地理联系率和基尼系数等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情况,进而选取24个驱动力指标,通过计算相关性系数对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1)郑州市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惠济区、登封市、二七区等市区;(2)但各市区的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中原区、二七区、金水区、惠济区、管城区、上街区的最邻近指数大于1,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均匀型,巩义市、新郑市、登封市、新密市、荥阳市、中牟县、经开区、高新区、郑东新区、航空港区的最邻近指数小于1,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凝聚型;(3)郑州市各区的地理联系率均在94%以上,基尼系数均小于0300,说明郑州市整体上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较为均衡。(4)郑州市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与24个驱动力指标均正向相关,其中乡村特有的景观、距离市中心的距离、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村的数量、农民人均收入、民宿、停车场数量、道路标识系统的完整性和互联网覆盖率与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相关性显著(P<005)。[结论]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受多个驱动力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发展时期有所差异,因此有必要优化调控驱动力系统,促进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合理化以及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构建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对大连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对大连市旅游系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得出了其旅游空间布局不平衡、旅游中心地体系不健全、旅游发展互动性不强等问题;提出了大连市旅游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的5种途径:加强各旅游区的空间合作、构建一体化的旅游圈、构筑便捷畅通的旅游交通网络、构造结构完善的旅游空间格局、统筹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结构类型和空间特征,分析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对重庆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具有指导意义。[方法]文章利用GIS技术定量分析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空间分布模型探究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利用地理联系率探析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与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的配合度。采用回归模型从整体上对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进行分析,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不同经济发展区域关系进行研究,试图得到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与乡村振兴的辩证关系。[结果]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具有4种类型,农事体验类所占的比重最大,达到43.46%,乡村文化类所占比重最低为2.30%。乡村旅游空间布局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市4种乡村旅游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都呈现集中分布, 4种类型的景点与人口和经济的配合度较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县级以上文明村和乡镇占比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均衡关系。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外,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仅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低度相关性,不同经济区相关系数差异较大。[结论]综合以上研究结果,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既受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表明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对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建议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拓展乡村旅游类型,提高乡村文化类景点的数量和比重,促进重庆市乡村旅游产业的均衡发展,实现不同经济区乡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研究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农村反贫困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分析其空间布局和影响因素,为云南省农村反贫困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以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内15个贫困县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指数模型、集中度模型和分布密度模型等方法分析该片区农村反贫困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结果]结构类型分析结果表明该片区内旅游类型较为丰富,但旅游扶贫重点村的数目很少,旅游反贫困还处在初级阶段。空间分布类型分析结果从整体上看接近随机分布,但是自然保护区类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呈凝聚型分布。空间均衡度的分析结果表明旅游资源整体分布较集中,具有资源集聚的优势。通过空间分布密度分析,发现该片区北部和西南部的资源分布密度大,密度最大的区域为绥江县和武定县。[结论]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农村反贫困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但具有集聚的优势,应该积极利用资源优势和地理条件,在政策引导下丰富旅游资源的类型,加强各区域之间资源的共享,实现农村反贫困旅游资源在空间格局中的优化。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地质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质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河南省是地质旅游资源大省,但其地质旅游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如开发观念落后、基础设施滞后、开发层次不够、投资主体单一及地质旅游资源科学研究和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在分析河南地质旅游资源与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估地质旅游资源、开发地质旅游点、建立以地质公园为中心的地质旅游网络和配套组合旅游项目等7条设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文章旨在探讨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与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协同关系及其发展现状,从交通和旅游经济发展要素两个方面发现问题,并提出空间协同发展的优化措施,以期为本地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路径。[方法]文章以甘肃省20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和358个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乡村旅游示范村与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协同发展的意义与机理;其次从数量空间、质量空间和空间耦合协调度3个维度分析了二者的空间协同关系;最后运用ArcGIS软件从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发展要素两方面分析了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与A级旅游景区协同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优化措施。[结果](1)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与A级旅游景区数量空间关联显著,质量空间关联属于优质协调水平,空间耦合协调水平表现为良好协调。(2)甘肃省14个市州乡村旅游示范村的交通可达性低于A级旅游景区。(3)甘肃省旅游经济要素点整体密度值较低,南北分布差异显著。[结论](1)加快区域内游客集散中心建设。(2)在旅游资源拟合程度较好的区域发展高等级道路。(3)在乡村旅游示范村和A级旅游景区拟合较好的区域,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8.
六安市是安徽省五大旅游区之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分析评价了六安市的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客源地市场;提出了旅游资源开发“一心四片”的总体布局模式,即以六安城区为总接待中心和服务基地(中央区),向周边4个分区(金寨区、寿霍区、舒城区、霍山区)辐射,南部以山岳自然风光游览为主,北部以历史文化名胜见长;根据景点的空间分布及现有公路交通网的布局,注意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提出了弓箭式和放射型相结合布局模式,即以合肥、六安为中心覆盖全区主要旅游景点的公路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