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马克思义经济学是以劳动为本位的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是其基础理论。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创造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经济理论的基石,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其他一系列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从而为无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异化劳动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概念,马克思在文中用通过异化劳动的分析,从本质上分析了人与劳动产品、人与人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开端。本文对"异化劳动"人学思想内容进行简要论述,希望能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金融业在不同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的消费金融的发展,我们应该从更多的视角下分析消费金融的发展,为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依据。劳动经济学是当今经济学领域中的前沿学科,能够从崭新的视角为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为了更好地将劳动经济学应用到消费金融的发展之中,本文在劳动经济学视角下分析了消费金融的意义,并提出了在劳动经济学视角下消费金融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把劳动边际产品递减规律与末位淘汰制结合起来研究,提出了劳动边际产品递减规律是末位淘汰制的经济学基础,并通过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对比分析,为进一步深刻理解末位淘汰制的适用范围提供了积极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论劳动关系的劳动经济学研究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劳动关系以劳动经济关系为核心,通过法律来调整劳动经济关系我们称之为劳动法律关系。然而,劳动力市场的一般规律是劳动经济关系存在和运行的基础,是必须遵循的。所以说,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性与劳动关系存在内在的联系,劳动力市场的研究是以劳动关系的研究为基础的。在本文中,笔者主要就以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来对劳动关系进行研究是与劳动力市场变化要求的相符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财贸研究》2006,(4):F0003-F0003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学科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通常被归入应用经济学之列。由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和卫生保健学等学科都可涉及劳动问题,故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另外,劳动经济学还是正在兴起的一门学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劳动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科学地解释劳动经济现象,指导劳动关系和劳动经济管理实践,为政府制定劳动、人事和就业政策与法规提供理论依据和主张。毕业生可在政府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公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金融性公司、保险公司…  相似文献   

7.
结合劳动经济学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分析了劳动经济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支撑作用。在此基础上,从战略规划、人力资源配置、人力成本调控等多个方面探讨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问题,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璐 《中国市场》2014,(17):101-102
劳动经济学与消费金融学在当今的金融和经济学中属于前沿学科,它们涉及多个经济学范畴的交叉领域,涵盖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通过对劳动经济学和消费金融学的简介,进而对劳动经济学下的消费金融学的发展策略进行浅析,分析并提出了在我国国情下,依据劳动经济学理论如何促进和发展我国消费金融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经济学是从经济学中逐步分化出来的一门分支学科,其发展历史已逾二百余年.本文回顾了国外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简述了古典经济学派、制度经济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在劳动经济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分析他们对劳动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贡献,并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劳动经济学及其科研与教学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对劳动经济学与劳动科学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整个经济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是《资本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抛弃和批判了古典经济学派劳动价值理论中的错误观点,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的成分,并在这个基础上研究了商品生产的全部历史,全面地解决了商品价值实体和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等关键问题,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从而使劳动价值理论产生革命性的变革,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邓军辉 《商》2014,(36):246-246
由于经济体系和法律体系存在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从经济学视角来分析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以及立法功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劳动合同法的履行、效力和违法责任,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劳动关系的变化和劳动问题的突出,迫切要求形成我国的产业关系政策和劳动关系协调体系。拟通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阐释劳动关系,通过对西方国家三种劳动关系调整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劳资协议自治式劳动调整关系、以日本为代的家族式劳动关系调整模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多元化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分析,对我国研究和解决劳动关系调整问题提出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3.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商品价值形成的过程结束于生产阶段,但完整的商品价值形成过程应该既包括生产阶段,也包括流通阶段,这是流通企业价值观存在的理论前提。流通企业价值观是在继承马克思生产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提出的,认为生产劳动与流通劳动都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同时,在继承马克思社会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原则下,对创造商品价值劳动的社会性进行了再研究,既包括了生产劳动的社会性,也包括了流通劳动的社会性,还包括消费者对包含在商品中的生产劳动和流通劳动的认可。流通企业价值观的提出,对流通经济学的完善和发展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劳动关系的变化和劳动问题的突出,迫切要求形成我国的产业关系政策和劳动关系协调体系。拟通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阐释劳动关系,通过对西方国家三种劳动关系调整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劳资协议自治式劳动调整关系、以日本为代的家族式劳动关系调整模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多元化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分析,对我国研究和解决劳动关系调整问题提出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5.
商业劳动创造价值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学法 《江苏商论》2004,(11):36-37
商业劳动是直接为生产者与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活动,它和其他服务业的劳动一样,都生产服务品,都创造价值。本文认为,商业劳动应是生产性劳动;商业职能不仅可以实现价值也可创造价值;商业利润不只是产业部门让渡来的,商业部门自己也创造利润;商业费用是用商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来补偿的。  相似文献   

16.
苏治 《财贸经济》2011,(7):127-133
传统劳动经济学的供需分析框架是建立在一系列理想市场假设之下的,现实市场中存在的交易成本使其无法解释劳动市场出现的“高失业、高职缺”现象。2010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彼得·戴蒙德、戴尔·莫滕森和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突破了传统劳动经济学研究框架,创造性地发展了“搜寻理论”,并将其高度模型化,应用于失业率问题研究,大大推动了劳动经济学的发展,为政府干预解决高失业率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指导。本文重点梳理三位获奖者的学术贡献,并阐述该理论对解决中国失业问题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劳动价值是经济学的基础概念,虽然如何评价劳动价值和社会的劳动力成本还存在局限性,但是这不妨碍利用劳动价值和劳动力成本开展经济研究,单位劳动价值是一个衡量劳动力水平的指标,其中包含科学技术的价值,单位劳动价值不是一个定常数,是一个变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然而在讨论具体企业的生产能力时,与企业的单位劳动价值有关,但在讨论劳动力成本时,与该地区、国家的经济社会平均的单位劳动价值有关,以此研究单位劳动价值与企业产品的定价、劳动力成本分析的研究,给出单位劳动价值与企业产品的定价、劳动力成本的计算公式,据此探讨国家和地区的产业配置和发展道路问题。  相似文献   

18.
《商》2016,(2)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关于商品经济中商品价值的起源理论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基础。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的源头商品的生产方式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劳动是价值的产生途径。为我们提供了在价值规律指导下所遵循的交换规律。马克思劳动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蕴含的经济规律,同时对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也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变得更加深刻且具有了更加复杂的形式.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思想中的逻辑归宿和价值诉求.在当代中国,宏观层面上人的异化加深,微观层面上许多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同样的异化现象.以马克思本人早期对于人的异化和劳动异化的论述为主,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有助于我们在现代性的困...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金融也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劳动经济学视角下对消费金融进行研究能够更好地提升消费水平,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本文先阐述劳动经济学视角下消费金融发展概述,接着分析劳动经济学视角下消费金融发展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劳动经济学视角下消费金融发展策略,以便更好地促进消费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