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玮 《中国证券期货》2013,(6X):296-296
现实生活中侵犯公民网络隐私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保护此项权利已经迫在眉睫,有鉴于此,本文结合我国对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以及合理借鉴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从立法、司法、等法律角度对如何完善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看法。  相似文献   

2.
赵文一 《金卡工程》2010,14(4):26-27
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公民的个人资料以及与个人有关的其他信息逐渐地延伸到网络空间中,网络隐私权作为一种新型的公民权利,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侵犯公民隐私权的现象日益增多,在信息时代怎样更好地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是时代赋予当代刑法新的任务和课题。本文从网络隐私权和网络隐私权犯罪相关问题以及我国刑法对网络隐私权的立法保护的角度,立足我国现行刑事立法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相对滞后这一现状,展开论述,并结合修正案(七)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趋势,提出了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磊  王亮 《南方金融》2012,(7):80-83
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为网络银行业务拓宽了发展空间,与此同时,网络银行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网络银行消费者隐私权的侵权行为集中表现为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的选择权、安全权和赔偿请求权。在国外,保护网络银行消费者的隐私权主要存在以美国为代表的以行业自律为主导的模式和以欧盟为代表的以法律规制为主导的模式。我国应当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以法律规制为主、行业自律为辅、同时加强国际合作的保障模式,尤以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为根本。  相似文献   

4.
隐私权作为一项关于自然人私生活安宁的基本人权,是公民保持其人格尊严和从事社会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法律上确立隐私权的保护制度是当代人权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分析了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立法现状及对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评价,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完善隐私权法律保护的体系建构。对隐私权的保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贺丽君 《金卡工程》2009,13(7):137-137
发端于网络的"人肉搜索",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展开的搜索手段。而人肉搜索的滥用往往会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因此加强"人肉搜索"行为的法律规制刻不容缓。本文论述了隐私权的概念、来源及隐私权的侵权形式,并对我国关于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现状作了分析,从立法和网络监管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自我隐私保护的观念也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隐私权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格权,我国现行法律对公民隐私权保护缺乏力度,对隐私权的保护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只是间接保护,而不是直接保护,往往让受害人处于尴尬的境地,故用法律手段直接保护公民隐私权就成为理论界和实践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以我国隐私权保护的完善为立足点,以民法学角度讨论为重点来剖析隐私权的民法保护,并提出了一些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7.
王欢 《金卡工程》2010,14(8):58-59
"人肉搜索"是近几年网络和信息技术大面积普及之后的产物,在一定的情形下有其优越性,然而,人肉搜索的滥用也使得当事人几乎所有的信息都暴露于人前,隐私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践踏。我国对隐私权的保护从宪法层面就存在明显的不足,而加强对隐私权的宪法保护,将隐私权写入宪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因此,有必要检视我国对隐私权利的法律保护,将隐私权写入宪法并完善部门法对隐私权的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8.
冯博  孙洁 《海南金融》2013,(1):65-66,85
近年来,金融消费者的隐私权被侵害的事件层出不穷,不论是普通消费者还是学者专家都越来越关注金融隐私权的保护问题。金融隐私权是隐私权在金融领域的体现和延伸,加强金融隐私权的保护是规范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金融法律改革的主要方面。我国应充分借鉴英美国家在保护金融消费者隐私权方面的先进立法经验,从明确金融隐私权的概念、完善金融隐私权立法、构建金融隐私权司法救济机制等方面实现对金融消费者隐私权的全方位保护。  相似文献   

9.
金融隐私权是基于保护个人金融信息而产生的隐私权。强化对金融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是国际立法趋势之一。但目前我国法律对金融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仍有诸多不完善之处,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金融信息等常常遭到泄露,隐私权容易受到侵害。本文通过对美国、瑞士、日本、韩国、新加坡、欧盟等国家的立法进行比较研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提出完善金融消费者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路双英 《金卡工程》2009,13(3):90-91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突破了2.2亿,人们的生活场所已经从现实扩大到网络中。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海量性和虚拟性在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个人隐私的保护带来了挑战,网上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事件日益增多。因此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如何通过立法来保护网络个人隐私权,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之一了。本文探讨了个人网络隐私权的具体含义和内容,以及个人网络隐私权的主要侵权形式,比较了美国、欧盟的个人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实践,并对我国个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冯荣芝 《金卡工程》2009,13(12):188-188
隐私权从无到有,无疑昭示了人类私人生活渐入困境。对于隐私权的保护,国外很多国家都有直接具体的规定,而我国目前则采取间接、分散的立法方式。然而随着信息化的进程加快、科学技术的冲击和立法规范的不完善,个人隐私权保护制度的缺失已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借鉴先进法域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进而完善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2.
丁西泠 《征信》2019,(11):50-55
增强政府和公民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关注个人信息侵权问题,在我国现有法律框架下寻找有效的救济途径刻不容缓。借鉴国外成熟的法律制度与文化,结合我国国情,建议从健全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设立对内和对外的双重监督机构、重视行业自律等视角,从立法、监管、自律多层面进行路径重构,建立新时代综合个人信息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3.
高璐 《金卡工程》2010,14(5):52-53
由于立法依据的缺失,导致我国司法实践中网络用户的网络隐私权遭受侵犯时寻求法律上的救济于法无门,本文拟就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作简单的研究,以求在借鉴发达国家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模式的基础上,为构建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体系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商业银行客户知情权与商业秘密权、金融隐私权的冲突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客户知情权保护存在着理论滞后、立法缺位、司法不力的法律困境;通过论证客户知情权的概念、分类和特点,提出了宪法确立权利、信息披露制度构建和政府监管的法律构想,建议从立法完善角度保护客户知情权。  相似文献   

15.
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是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建设中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征信立法中对如何有效保护个人信息隐私权的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致使征信机构对个人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使用都无法可依,严重制约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将从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的涵义和内容出发,借鉴国外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的立法保护,剖析我国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的立法缺陷和不足,探索构建我国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6.
祁发俊 《金卡工程》2010,14(5):148-148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可是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还很不完善,急需一部详细的立法。本文将就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现状以及国外对我们的启示做一个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丁琼琼 《金卡工程》2009,13(2):42-42
隐私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隐私权是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公民个人的独立自由、人格尊严受到重视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独立的人格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交通、通信传播手段的日益现代化,人口居住日趋城市化,人们普遍感到独立自由的空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隐私权受到侵犯的现象越来越多。本文试图从隐私权的内涵、特征以及隐私权保护的立法例、我国在此方面的不足等入手,进一步提出完善我国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8.
孔婷 《征信》2016,(9):62-68
以世界典型国家为例,分析比较国际征信业法律制度、征信市场模式、征信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征信行业自律组织模式等方面的特点,结合我国国情,为加强我国征信行业顶层设计,进一步规范征信市场监管机制,提出经验借鉴和启示:完善征信业法律框架体系,协调做好政府主导的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与社会化征信机构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索开展评级市场监管改革,加强征信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搭建我国征信业自律组织.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金融消费趋向多元,金融消费日益渗透到日常生活领域。由于个人、银行、不法分子等因素影响,导致个人信息等隐私泄露问题频频发生。本文就建立金融用户隐私权保护法律体系,引导银行业加强自律,优化信息保护管理流程,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协调机制,完善纠纷解决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我国电子政务立法虽已起步,但仍处在初始阶段,立法层次不高,与其他法律的衔接较差.应加快电子政务基本法的制定,尽快出台《政府信息公开法》,加强对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的立法,修订与电子政务发展相冲突的法律法规,以推动我国电子政务立法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