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一、发展厦门港口经济产业集群的优势和历史机遇 1.1980年,厦门开辟为中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1984年2月9日,邓小平同志为厦门湖里特区题词:把经济特区建设得更快些更好些.  相似文献   

2.
设立经济特区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对外开放方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方针。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4个经济特区以及以后的海南经济特区的设立,正是这一政策的具体体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特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环境中,经济特区的建设与发展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方向;二是起步晚。我国设立经济特区与世界上大多数经济特区相比已经晚了许多,与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经济特区相比则晚了几百年;三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上,经济特区本身的内涵就具有市场经济性质。这样,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碰撞显得特别明  相似文献   

3.
黄育新 《南方经济》2003,(11):74-76
198 8年在汕头特区召开的第三次经济特区讨论会 ,是在中央提出加快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这一重大决策之后召开的。这次讨论会由广东经济特区研究会、广东经济学会、汕头、深圳、珠海特区经济学会共同举办。参加这次讨论会的有广东、福建、北京、广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地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共 6 0多人。研讨的主题是探讨经济特区如何进一步推进、实施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以加快特区前进的步伐。会议的理论研究成果 ,集中反映在许隆、黄兰淮主编的《中国特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0年 1月出版 )一书…  相似文献   

4.
王关义 《特区经济》2002,(12):37-40
<正>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在邓小平同志“杀出一条血路”等关于特区建设思想的指引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5大经济特区以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的精神和勇气,创造性地推动特区的经济建设,使特区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客观而论,中国经济特区设立已有20多年的历史,5大经济特区在中国经济建设中起到了巨大的拉动、示范和辐射作用,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特区国民经济高速运行的同时,投资也在迅速扩张。究竟五大特区投入产出的效益如何?系统地反思和分析特区建设过程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配比关系,这不仅是理论界应当研究和给予科学回答的问题,而且也始终是中央和特区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运用作者最先提出的“投入产出配比价值系数”这一指标,分别测算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5大经济特区自1980~2000年期间以及各个发展时期的相关指标,并进行了定量分析和排序,窥一斑而见全豹,以期对5大特区政府未来提高投资效果,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改革与开放》2000,(9):4-4
<正> 1980年8月26日,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决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和《福建省厦门经济特区条例》,决定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设置经济特区。中国经济特区正式宣告成立。20年来,中国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田",经历了试办、建设、壮大到推广的光辉历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如今的经济特区日新月异,经济发展,人民安康,社会稳定。经济特区走过的不平凡经历,浓缩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实现了亿万中国人的富国梦想。  相似文献   

6.
代明 《特区经济》2007,226(11):13-14
<正>经济特区向何处去?十七大报告给有答案: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报告在精辟论述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之后,明确将特区使命与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联系起来。其中既肯定了经济特区在过去改革开放中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厦门现代物流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建设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厦门未来发展的"新常态"。文章分析了厦门发展现代物流业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优势,提出厦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运用国家赋予的特殊政策,发挥毗临国际市场的优势,大力引进利用外资,使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复关”的临近,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已逐渐消失,有关经济特区的未来作用和出路出现了不确定性,议论中既有要求再造经济特区政策优势的呼声,又有经济特区将不再“特”的断言。 笔者认为,经济特区的未来作用和出路的不确定性来源于经济特区的原有规范与经济特区发展面临的新约束之间的冲突。为此,经济特区需要根据国际惯例和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重新规范自己,选择适合新形势和自身特点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一)厦门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基本特征与厦门投资环境分析 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设立经济特区20年来,厦门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突出地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胡又元 《开放潮》2002,(1):79-79
“厦门‘兴业’积极为金融改革探路,促进特区经济发展,以‘规模适中、管理科学、队伍精干、网点合理、资产优良、效益良好’为现代精品商业银行办行方向,厦门分行探索出了一条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成功、快速发展之路。”福建兴业银行厦门分行行长陈德康与记者一见面,就谈到了厦门“兴业”打造现代精品商业银行的理念与成效。福建兴业银行厦门分行于1989年成立,是厦门市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3年来,厦门分行禀承“为金融改革探索路子,为经济建设多做贡献”的宗旨,积极支持厦门经济特区经济建设,与经济特区一同成长。短短13年时间,…  相似文献   

11.
经济特区主要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为刺激经济发展而提供特殊政策和制度安排的行政区域。1980年,中国先后在东南沿海的广东和福建省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是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产物。它最初是作为出口加工区而存在的,通过促进国内出口,吸引国外的资金和技术,以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综合性的经济特区,并通过在体制转轨和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功实践,不仅使特区自身实现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全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和现代化建设。本文主要对中国经济特区建立的理论背景进行分析,以使经济特区在新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广东经济特区劳动制度改革十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7月上旬在深圳市迎宾馆举行、参加会议的有省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广东部分高等院校以及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海南和厦门等经济开放区与特区的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共50人。与会代表主要就下述问题进行了研讨。一、关于经济特区的劳动用工制度改革问题  相似文献   

13.
桂林是中国著名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而厦门是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城市.上述两个城市在城市性质、规模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因而,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将桂林市与厦门市进行比较,找出桂林城市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这对于桂林的城市功能定位,制定合理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促进桂林城市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特区,指在政治、经济方面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包括特别行政区和经济特区,本文要探讨的是经济特区的民俗。广义的经济特区,可以指所有实行特殊经济政策的地区,既包括改革开放初期先后被国家正式定位为“特区”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地区,也可以指沿海的十几个享受一  相似文献   

15.
<正> 发展外向型经济、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1978年以来,我国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大措施。最引人注目的是,1979年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决定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1988年春又进一步提出沿海地区发展战略。江苏省连云港市是我国14个沿海开放港  相似文献   

16.
李雪莲 《特区经济》2010,(9):123-124
建立和发展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30年来,特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就斐然。其中,紧靠香港的深圳和邻近台湾的厦门两个特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区经济发展的综合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一、特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定量综合比较如何对经济特区的发展状况进行定量的综合评价是一个带有探索性的新问题.因为很难将经济特区各“窗口”作用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或者用权重系数的大小来描述.本文从描述经济特区的发展状况入手,在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各经济特区之间差别的原则下建立经济特区综合评价函数,从而对深圳、海南、汕头、珠海、厦门五个经济特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针对已搜集到的统计资料,暂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经济增长速度(与1984年相比所增长的倍数)、工业资产利税率(%)、财政预算内收入(亿元)、劳动装备率[固定资产(元)/劳动者(人)]、工业劳动生产率(元/人)、外贸出口额(亿美元)等方面建立7个定量评价指标,并依次分别记为X_1,X_2,…,X_7.五个经济特区的指标观测值见表1.  相似文献   

18.
2002年10月,厦门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加快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这是厦门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厦门海湾型城市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城市形态、城市发展阶段和城市功能的综合。可以说,海湾型城市建设是厦门“以港立市”战略的延续与升华,使“以港立市”战略有了崭新的内容。在海湾型城市建设中,港口是厦门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1995年厦门市确立了“以港立市”战略,提出到2010年把厦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港口风景城市”。几年来,厦门港口运输发展迅速(如表1),并呈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表1厦门实施以港立市战略以来的港口…  相似文献   

19.
厦门市是我国的四个经济特区城市之一,又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实行计划单列,并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城市。厦门是一个著名的侨乡。目前,在海外的厦门籍华侨、华人有35万人,在厦门的归侨、侨眷  相似文献   

20.
正在我国台湾海峡两岸,离金门仅数千米之距,镶嵌着一颗美丽的海上明珠——厦门,她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十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她也是我国东南沿海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享有"国际花园城市"的美誉,被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称赞为"东方夏威夷"。1990年12月,改革开放的浪潮在南中国大地上激荡,在厦门城市一隅,厦门火炬高新区应运而生,1991年3月,厦门火炬高新区被国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