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沪港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尤安山 《沪港经济》2006,(11):51-51
香港产业结构已经高度轻型化 二次大战前的100多年时间里,香港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是利用其自由贸易港的地位,发展转口贸易.即使是制造业,不少也是为本地转口贸易服务的.由于过分依赖转口贸易,朝鲜战争的爆发及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禁运"之后,香港经济即刻陷入危机,转口贸易一落千丈.但香港人善于掌握机遇,他们充分运用来自上海等内地大城市的资金和人力,努力发展工业,使香港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在第二产业的坚实基础之上,并在上世纪60-70年代从根本上改变了香港过去100多年来以转口贸易为主的产业结构.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由1950年的9%提高到1970年的31%.即使到了1988年,制造业的比重依然保持在20%以上.可以说,195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中期,是香港制造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2.
80年代香港经济发生的最大变化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呈现滞退,转口贸易异军突起,以年均34.8%的速度增长,超过当地其他任伺产业的增长率。80年代中期,香港超过纽约和鹿特丹,成为世界最大的转口贸易港。80年代中后期,香港的转口贸易值超过了出口值。转口贸易重新夺得香港经济的霸主地位。在香港这个以贸为本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香港将成为多功能贸易中心香港回归後;香港与内地转运贸易的增长速度将快于转口贸易的增长,香港将有机会发展成为一个传统转口贸易中心和新颖离岸贸易中心相结合的多功能国际贸易中心。香港与内地转运贸易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一、原需在香港加工和包装的产品,现已能在内地完成,使这类货物抵港後可直接转运出口;二、内地航运业逐步对外开放,愈来愈多的海外船运公司获准在  相似文献   

4.
一、香港转口贸易的现状转口贸易一直是香港经济的支柱之一,对香港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转口贸易不仅促进了香港的制造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港口、运输、银行、保险和邮电业的相应发展,为香港的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奠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2000年开始,香港转口贸易中的转入货值超过本地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本地生产总值,见表1。在香港的转口贸易中,内地一直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内地是香港的最大的转口对象,香港是内地最大的转口基地。2004年,转口贸易总额为1893亿港元,按转入划分,其中来源于内地的有113…  相似文献   

5.
香港地域狭小,自然资源又极为匮乏,从工业生产资料到民用生活资料几乎都需进口解决。香港经济对国际市场的这种极端依赖性,使得对外贸易成为带动香港整体经济发展的主导和命脉。 香港对外贸易奇迹般地发展,短短的二、三十年间,其国际贸易中心地位即得以形成和巩固。现在,香港不仅对外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由过去单一的转口贸易发展为转口贸易与制造出口贸易并举,并跨入了多元化经济贸易时期,而且对外贸易成绩卓著,已跻进世界贸易10强之列。这一切,自然得益于香港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良的港口条件,但香港当局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作用亦可以说功不可没。 较之于金融和地产业,香港当局“积极的不干预主  相似文献   

6.
<正> 香港的对外贸易,撇开本港与中国内地的特殊经贸关系,则受港美贸易关系的影响最深。重视港美贸易关系的稳定发展,对于香港经济的长期繁荣和稳定是极其重要的。回顾战后香港与美国贸易关系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后至50年代末。美国以香港作为其远东地区战争剩余物资的推销站。1947年达451亿港元(以下简称元),占香港贸易总额的16.3%,致使美国成为香港第二大贸易伙伴。但到50年代初,由于美国对中国实施禁运,严重扼制了香港对内地的转口贸易,从而使  相似文献   

7.
1997年亚洲区金融形势动荡不安,但香港因内地经济平稳发展,加上回归气氛带动,经济继续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对外贸易形势也略好于上年。但展望1998年,由于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香港经济增长速度将有一定回落,对外贸易也会蒙上一层阴影,但在内地及本港经济基调仍然健康,外部需求并无重大改变的情况下,预期香港外贸仍可保持一定增长。  相似文献   

8.
1842年香港开埠以来,经历了三次经济高速增长期。第一次是19世纪下半叶,香港航运业迅速成长,由一个主要从事手工加工和渔业生产的小型市镇,逐步发展为以转口贸易为经济支柱的商业都市,确立了作为华南地区重要港口城巾的形象;第二次是20世纪中叶,香港制造业突飞猛进。以轻纺制品为龙头的劳动密集工业带动香港经济起飞,进而取代转口贸易,成为香港的经济支柱,并由此步入现代工业城市的行列,确立了香港作为亚太地区重要轻工业制品中心的地位和世界著名的加工出口基地;第三次是  相似文献   

9.
CEPA与深圳服务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葛志琼 《特区经济》2005,(2):278-279
深圳与香港相连,临近澳门。由于地理位置和三地经济的关联性,三地之间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互动非常频繁,CEPA的实施无疑对深圳服务业产生较大影响。一、港澳经济的优势——服务业2001年服务业占香港GDP的86.5%(根据2003年中国经济年鉴P888),占澳门GDP的92.1%(根据2003年中国经济年鉴P936)。港澳经济的优势是服务业。1.香港的服务业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推行经济多元化方针,香港金融、房地产、贸易、旅游业迅速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内地因素成为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随着香港制造业大部分转移到内地,香港的服务…  相似文献   

10.
对外贸易在香港经济的发展中一直居重要地位,香港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目前,香港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 一 战后香港对列贸易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香港已是一个著名的转口商埠,转口贸易相当发达。战后40多年来,香港对外贸易又一直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钟晴 《世界经济研究》1991,(1):58-61,50
香港的转口贸易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一直是香港经济的支柱。1949-1950年,转口贸易曾占香港总出口值的90%。香港的转口贸易维系于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近40年来,香港转口贸易地位的沉浮充分反映了大陆与香港这种密切联系。1951年联合国对中国实行禁运,使香港的转口贸易地位急剧下降,60年代初,转口贸易仅占香港出口总值的二成左右。60年代始,香港经济开始起飞,制造业迅速发展,从而使港产出口逐年上升,经济转为出口主导型。到1970年,港产品出口已占总出口的八成以上。70年代后期,香港的转口贸易又藉中国开放重振雄风,在1978-1987年间,转口贸易值以年均33.9%速度增长,1988年增幅更达50.6%,转口贸易增长幅度远超过港产品出口(1978-1987年港产品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17.6%)。1988年转口贸易值超过港产品出口值,出口主导型经济复转为转口主导型。1989年转口贸易值已占香港总出口值的61%强。近四十年来香港转口贸易地位的U字形。  相似文献   

12.
一、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缺陷 战后香港产业结构的变化经历了五十年代由转口贸易向加工贸易的转变,六十年代制造业的异军突起和七十年代以来金融、通讯、地产等部门迅速发展等几个基本阶段。产业结构变化的总趋势是,第一产业部门日趋衰落,第二产业部门在经过七十年代的大发展以后,在香港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迅速上升。具体说来,香港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3.
陈燕 《亚太经济》1999,(6):32-33
一、香港制造业的现实困境制造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为财富的最后环节,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经济技术进步的源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洛在《MADEIN AMERICA》中写道:制造业几乎囊括了美国产业进行的所有研究和开发,对远期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多数技术进步的根基都可以追溯到制造业基础中去。香港曾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但这个地区已经由于制造业向内地、向澳门、向其他国家转移而衰落。从80年代初至今,随着制造业纷纷内迁和金融、商贸等服务业的迅速扩张,制造业在香港经济中…  相似文献   

14.
战后香港经济迅速发展香港,从南中国海边一片疏落的渔村,心和旅游中心,在她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中,十年代。到亚太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真正令人瞩目的发展却是在战后,尤其是七、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香港经济依靠转口贸易,尤其是对中国内地的转口贸易,渡过了约五年的恢复期。1950年,香港当地生产总值是31.50亿港元(以下简称“元”),人均  相似文献   

15.
<正> “九五”期间,随着香港回归,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关系将进一步向更高层次和更广的范围推进。深圳作为内地连接香港的前沿和我国改革开放的示范区,在内地与香港的经济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搞好深港两地主要产业和重要基础设施的衔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扬长避短,加快深港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对加速内地与香港的经济联系,促进深圳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以及保持香港回归后的繁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深港工业衔接方面,要突出抓好高新技术产业、能源工业和加工工业衔接。 一、深港高新技术产业的衔接 1、深港两地高新技术衔接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自80年代初,香港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香港工业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演进,香港作为世界和亚太地区的重要金融、贸易中心,设有跨国公司总部100多家,具有科技市  相似文献   

16.
香港与华南的经济关系15年前仍然基本上局限于一些进出口贸易,其余合作几乎谈不上。但自1978年中国对外开放之后,彼此的关系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目前两地的经济、金融关系已发展到了唇齿相依、水乳交融的地步。 目前香港和内地是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1992年这两个地方有形贸易总额达6280亿港元,中国内地是港产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场,是香港转口贸易的最大需求者和最大来源地。1992年香港转口总额中,86%的货物转向中国市场或来源于中国。就华南而言,目前广东有70%的出口货物经过香港,福建则有45%。香港同时是中国内地最大的海外客源,也是外国人进入中国内陆投资旅游的通道。1992年香港居民进入中国境内的人次达2100万,较1978年增加15倍,而经香港进入中国的外国游客达173万人次,较1978年增长13倍。这些来往旅客绝大部分是经华南进入中国内地或从华南进入香港的。就广东与福建而言,1981年至1990年累计,港澳旅客占广东出入境旅客总额的95%,占福建接待海外旅客总数的55  相似文献   

17.
结构转型与香港的产业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背景香港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至90年代近2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一个全面的结构转型。转型的推动因素主要为:一是由于中国内地开放,在劳动力、土地和税收成本方面,香港与珠江三角洲近邻地区相差巨大,而香港的法律、经济制度和服务业却可同时提供给近邻地区的外资企业,服务的范围覆盖超越香港,扩及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香港的制造业开始出走,在90年代中期,绝大部分已转移至珠江三角洲和内地其它地方。二是由于转移内地的制造业所产生的巨大利润返回或滞留在香港(香港取得海外订单,内地生产),内地开放初期的非法资金流入(包括走私和各种…  相似文献   

18.
冯邦彦 《亚太经济》1990,(3):45-47,73
80年代,尤其是1985年至1988年期间,在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内地与香港间的经济合作形成了5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高潮。这次高潮的特点,是以来料加工装配为主要形式,以香港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工序内移为主要内容,结果香港与华南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前店后厂”的分工格局,初步实现两地生产要素的重置及产业结构的重组,推动了两地经济的高速增长。大规模的“工厂北迁”还带动内地与香港双方在转口贸易、资金融通以至科技等各方面合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经济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在香港开埠之前,澳门曾经是东方最大的贸易转运地之一,也是欧洲前往中国及日本经商的必经之地。香港开埠之后,贸易转运地位逐渐下降,并发展成为以博彩、旅游业为主的消费型城市。澳门现代经济发展始于本世纪60年代。到目前为止,大约经历了(或正经历着)两个阶段,即60、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工业化阶段和80年代中期以来的经济多元化和调整阶段。60年代和70年代,香港纺织业大量向澳门转移(欧美给予澳门较多的纺织品出口配额),出口加工工业不断发展,一度成为第一大产业,促使澳门经济高速增长,70年代平均增长速度达16.7%,堪称世界之最。80年代,澳门制造业开始向中国内地转移,而服务业,特别是旅游和金融业,得到长足发展,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虽降至8%,但仍居世界前列。进入90年  相似文献   

20.
在香港金融对内地经济的积极作用中,红筹股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发展红筹股应成为中央政府在今后一个时期中香港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思路不仅有利于在“一国两制”的条件下加强内地与香港的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