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草原资源既是经济资源,更是生态资源,草原生态系统是我国第二大生态屏障;然而由于盲目开垦、载超过牧等原因,使得现实的草原严重退化沙化,其生态防护功能和经济产出功能不断下降,特别是我国北方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已出现恶性循环、逆行演替的态势。探讨草原生态经济系统恶性循环的原因。从而推进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变。实现草原牧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解决增加农牧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关系到农牧民、畜牧业和内蒙古的经济问题,而且关系到我国的生态安全、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自治区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大,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农业和牧业生产的布局特点以及建设与改革中的新问题和新矛盾,使得新农村、新牧区的建设任务更加艰巨和紧迫。实现我区的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寻求战略突破。  相似文献   

3.
美丽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战略任务.把脉湖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美丽乡村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其根源,精准施策,通过新媒体等手段加大宣传力度,着力解决环保问题,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绿色发展,加大农村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健全生态监管体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为遵循,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总体部署,立足于草原牧区的客观实际,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牧区振兴及现代化建设进行探讨,重点阐述加强理论研究——构建牧区振兴科学的理论支撑,加强实践探索——推进牧区振兴扎实地有序展开,以及加强生态修复——促使草原生态赤字变为生态盈余.  相似文献   

5.
甘肃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生态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甘肃牧区既是甘肃省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又是具有全国意义的水源涵养区、生态功能区和野生生物保护区 ,同时也是我国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草原生态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构建以草原生态牧业、草原生态工业和草原生态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牧区绿色产业体系 ,既符合加入WTO后的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走向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要求 ,又能充分发挥甘肃牧区资源禀赋优势和经济结构优势 ,同时还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 ,是甘肃牧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应做好以下几点:政府要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发展市场经济;使用科技手段;转变旧意识;转变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牧区生态移民收入能否增长,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繁荣与稳定。由于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生存环境的脆弱以及赖以生存的草原畜牧业的弱质性,如何在草原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挖掘草原牧区资源潜力,改变生态移民生产和消费方式,鼓励和扶持生态移民后续绿色高效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使搬迁牧民能够"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战略目标和任务。认真把脉湖南农村当前存在的突出的生态环保问题,分析其根源实质,精准施策,通过新媒体等手段加大宣传力度,着力解决湖南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倡导绿色生活生产方式、推进湖南农村绿色发展,加大农村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健全生态监管体制等措施,更好地建设好新时代湖南农村生态文明,回应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生态振兴既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实现乡村生态振兴依然存在着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缓慢导致的生产环境健康水平亟待提升,生态系统问题相互交织导致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以及部分工程不注重实效导致的人居环境质量难以持续等问题。本文从组织建设、理念创新、规划布局、科技及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径选择,以及全面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鲁立泰 《发展》2014,(1):33-33
正一、强化宜居宜游首位产业的科技支撑加快祁连山生态系统、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和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推动生态持续好转,为宜居宜游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科技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和系统研发应用等,提高科技对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建设公共文化旅游服务体系、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支撑能力。支持文化旅游科技企业科研开发和  相似文献   

1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诠释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明确指出经济发展应与环境保护有机统一。乡村生态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乡村美不美,决定着“美丽中国”的成色,也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质量。自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广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全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但在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生态产业发展壮大、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等方面也面临一些困境。立足实际,广西应在机制创新和治理监督、生态修复和产业提级、主体协同和环境优化、技术赋能与文化铸魂等方面探索乡村生态振兴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发展》2012,(12):18-18
一、坚持生态引领,生态城市建设初见成效。大力推进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原生态补偿等生态恢复和保护工程,建设祁连山生态补偿试验区,提高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加快实施“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等工程,构筑北部荒漠区“绿色长城”;建设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由此成为坐落在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中的城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内蒙古在草原生态建设上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都很大,但草原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仍有待深入解决。特别是牧区部分矿产开采及加工项目中出现的一些生态问题,使人们对以工业化为主的牧区现代化产生忧虑。牧区生态保护与现代化缺一不可,问题的关键是需要设定草原生态“红线”,在守住“红线”基础上推进牧区科学发展,实现牧区生态保护与现代化发展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4.
齐齐哈尔在发展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资源和发展道路:立足得天独厚的嫩江自然生态,把鹤城创建为高品位的边疆生态型城市;坚持制度保障,积极构建生态鹤城治理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生态科技创新,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着眼于社会自然生态一体化,打造绿色鹤城品牌。  相似文献   

15.
苏向东 《北方经济》2006,(12):76-76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涵盖了农村牧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全部内容,阐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方向,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然而,对内蒙古广大的牧区来说,新牧区的路应该怎样走?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措施和对策?笔者认为由于草原在牧区的特殊地位,首先应立足于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杨丽 《北方经济》2008,(9):10-13
一直以来,“三牧”问题得到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实施“双权一制”的牧区改革,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建设,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在切实加强提高牧民收入、促进农牧区发展方面都做了许多努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草原生态问题导致畜牧业承载能力退化、牧民收入增长滞后社会经济增长等,在新牧区建设中面临着更多需要积极应对的新情况。为此美国福特基金资助的“人与草原网络”组织发起了内蒙古牧区考察学习活动,旨在对草原牧区基层进行深入探访,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草原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7.
草原旅游是实现牧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是实现牧区强、牧区富、牧区美的有效路径,对巩固精准扶贫成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全域旅游理念下,草原旅游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但当前草原旅游发展中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社区参与不足"等问题.为此,本文根据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对新时代草原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明确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这为我们建设美丽柴达木指明了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宁波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城市,发展有导向,创建有条件,实践有范例,现实有要求。要紧扣成为全国推进低碳绿色经济建设的示范、生态宜居城乡建设的示范、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示范、生态文化建设的示范和生态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方向,在建设重大生态屏障,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加强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探索重大项目建设生态补偿与利益分享机制和社会化投融资机制,完善生态保护区域协同机制和高效行政管理机制等十个方面重点突破、先行先试。  相似文献   

20.
葛素红 《北方经济》2008,(24):85-86
处于我国北部边疆的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农牧业大区,全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极大,而文化建设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提高经济质量的重要力量。所以,在农村牧区建设中加强农牧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对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在深刻理解“文化”、“农村牧区文化”的定义后,对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进行深入调查与了解后,对其文化建设的发展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并提出加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