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文章基于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的评估,运用耦合引力模型构建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其结构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整体绿色创新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城市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的关联强度呈现上升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上海、苏州等城市长期处于网络核心,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加深,出现了武汉、长沙、重庆等次级网络中心;城市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可分为四大板块,各板块间差异明显;城市开放程度、环境规制等差异因素对城市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呈显著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地理距离等差异因素则呈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长江经济带19家上市商业银行2018—2021年间的样本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盈利能力、风控能力和发展能力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具有较大影响,其中发展能力指标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最大;长江经济带的上市商业银行主要集中在下游长三角地区,且这些上市商业银行中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绩效优于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下滑。文中进一步对长江经济带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微观层面影响因素中资产规模和净息差对长江经济带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宏观因素中GDP增长率和货币供应量对银行经营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角洲地处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的结合部,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核心区域之一。长三角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长三角区域是一个城市群的概念,主要是指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以及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台州在内的占地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的16个城市区域。该区域已被公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就区域经济发展规律而言,长三角地区正进入新一轮更高层次的发展一一经济一体化。尤其是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标志着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将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世博会场馆、交通、城建及旅游业的建设,都离不开长三角地区的合作。因此,如何把握好这一良机,整合和优化各种资源,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的互利共赢,是我们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从国家价值链视角出发,构建了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指标体系,以MRIO2015-CEADs为基础,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测度分析了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状况.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在价值链的互补适应和开放发展上表现较好,但在价值链的均衡性、跨省融合、可持续发展上呈现较大的地区差异.产业价值链均衡协同发展需要着力长三角地区产业价值链提升和中上游地区开放发展;加强跨省的产业链融合与协同发展有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地区间产业优势互补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进而强化整体产业整合能力;长三角与成渝地区的价值链协同开放推动了全球价值链重构和中国国家价值链构建,突显出长江经济带在我国新发展格局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作为臭氧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提升对长江经济带臭氧污染的时空变化认知和探寻污染产生的主要驱动因素成为实现协同治理的两大基础性关键问题。基于2015—2020年长江经济带各地市的臭氧浓度监测数据,运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研究长江经济带全域空间臭氧污染的特征与时空变化过程,应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臭氧污染格局变化背后的主要驱动因素,并进一步探究其局部空间的驱动差异,进而提升对长江经济带臭氧污染的科学认知。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臭氧污染格局整体呈现东高西低态势,重污染区域由下游向中上游扩展;臭氧污染的空间相关性逐年增强,且呈现集聚与分异并存的空间演进特征;臭氧浓度的时空跃迁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但整体呈现一定的转移惰性;地市空间尺度的臭氧浓度时空跃迁驱动类型存在差异。上海、长沙等中下游城市表现为开放-城镇化驱动型;贵阳、昆明等上游城市表现为科技-绿化制约型。从上游至下游臭氧浓度的时空跃迁呈现出“同向制约—逆向发展—同向发展”的递变格局。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间的百度搜索指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关系图、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和凝聚子群4个方面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信息联系网络特征,并用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了城市实体特征对城市信息联系网络的影响。研究结论:城市信息联系骨架网络呈"三角形"结构,三个中心城市分别是武汉、长沙和南昌,其中武汉是"领头羊"地位;省内城市联系较紧密,部分地区城市打破了空间距离跨区域形成联系组团,省间联系则普遍弱,省级行政边界制约明显;网络联系年际加强但整体仍未发展稳定,总体而言一体化程度不高;城市实体空间与信息空间存在交互作用,城市信息网络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及行政等级的影响,空间距离影响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上海具备历史、区位和政策等多方面对外开放的优势条件,外商直接投资在进入长三角的过程中是以上海为中心,逐步向苏南扩散。这种扩散可能导致距离上海越远的苏南城市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发生衰减。文章构建2002-2015年苏南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静态和动态面板的估计方法,发现苏南城市与上海之间的经济距离变远导致前者全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减少,这种效应在静态面板估计中不显著,但在动态面板估计中显著。由于制造业外资价值链内部环节空间分离所产生的协调成本,制造业外资从上海向苏南的衰减特征更为显著;而服务业外资从上海向苏南扩散特征不明显,与上海的经济距离变远并未减少苏南的服务业外资流入规模。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存在明显的空间二元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交通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其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影响程度较大,对外开放程度对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正效应不显著,而政府干预对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具有显著的负效应;物流产业集聚自身的滞后型空间效应和影响因素的滞后型空间效应也是影响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政策信号     
《宁波经济》2014,(10):11-11
长三角将率先启动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改革 从南京海关获悉,从9月22日起,长三角内的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海关将全面展开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待试点运作平稳后,逐步有序推广至南昌、武汉、长沙、重庆等整个长江经济带共12个海关。  相似文献   

10.
杨华  张梅 《科技和产业》2023,23(1):23-30
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12、2017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产业关联网络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产业关联网络具有复杂网络的小世界网络特征,其中产业关联网络中的核心产业主要是各省市的支柱产业及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交通投入强度大、全员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水平,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更紧密;而农业投入强度大、劳动力投入密度大的产业具有较低的产业关联水平。经济发达的省市产业之间的关联性相对较弱,且各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减弱产业发展水平对产业关联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腹地依托是贸易中心城市崛起的一项重要条件,理清上海与长三角周边城市之间的贸易空间格局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推进过程中的关键性命题.文章运用全局Moran指数和局部Moran指数对长三角16个城市的进出口空间相关性进行了测算.计算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贸易整体发展具有空间集聚效应,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贸易模式导致进口集聚效应大于出口集聚效应;长三角区域内部贸易空间集聚效应呈现多样化,上海和苏州呈现高-高集聚,但低-低集聚依旧是长三角地区当前最主要的贸易集聚类型;上海是目前长三角地区唯一一个时区域整体进出口具有空间辐射效应的城市,且辐射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不断增强;上海与宁波在带动长三角地区整体进出口发展层面不完全是纯粹的竞争关系;与此相反,随着南通港的全面启动,苏州却可能会对上海造成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2.
在论述新时代区域经济一体化视域下城市开放型经济的内涵与外延基础上,从开放型经济基础、开放型经济存量与增量、开放型经济质量、开放型经济比较优势四个方面来设计我国现阶段核心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评价框架,并选取以沿海经济带、京广京哈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包昆经济带中的60个发达城市数据为研究依据,对其开放型经济发展状态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京广京哈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中的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沿海经济带次之,陇海兰新经济带、包昆经济带尚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从五大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效益来看,表现出显著的阶梯性特点,且高行政级别城市数量、先进企业数量、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我国五大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文章研究以长江经济带109个城市为例,结合2004-2014年的专利授权量数据,利用变异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以及面板门槛模型,探讨了创新活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门槛效应,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整体创新活度波动上升,地区间的差异平稳扩大且具有收敛趋势,区域间的创新活度趋于不均衡,长三角城市群的创新活度远远大于中三角和成渝两大城市群的创新活度之和;创新活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格局,呈现"V"字空间形态,强势区域主要集中在上海及其外周城市;创新活度的空间指向性较为明显,其呈现"北高南低,东西两头高中间低"的空间趋势特征;创新活度存在显著空间组团分布的地理特征,其空间自相关程度的变化呈"N"字型态势,热点区和次热点区基本稳定集中在长江下游地区,具有扩散的趋势,次冷点区和冷点区分别集中在长江上游地区和中游地区;经济基础和市场导向对创新活度的影响均具有显著的三门槛效应,经济基础对创新活度具有"U"字型的正向作用,而市场导向对创新活度的负向门槛效应则呈现倒"U"字型。最后,文章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南翼,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一杭州湾跨海大桥5月1日通车,宁波慈溪市与嘉兴海盐县通途越“天堑”,宁波到上海的陆上距离将至少缩短120公里。 长江尾最末一座大桥——连接南通市和苏州常熟的苏通大桥4月2日试通车,这座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无与伦比工程”的全球最大跨径的双塔拉索桥。使南通到上海的车程从4小时缩短至2小时,“南通”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15.
港口与城市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港城协调发展尤为重要。本文以南通和南通港为研究对象,构建港城发展协调度模型,根据南通市近12年相关统计年鉴,建立港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并借助SPSS软件对港口和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最后,根据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南通市和南通港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南通港城协调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6.
吉阿兵 《港口经济》2013,(12):25-28
航运服务体系建设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任务。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航运产业链,但与之相关联的航运服务业却呈现"企业数量多、龙头企业少;操作业务多、高端增值服务少"的发展特点,在业务网络建设、抵御市场风险分摊、高端服务产品创新等方面存在显著不足。长三角地位航运服务业的发展壮大需要依赖上海的政策优势,深化与区域内发达的船舶制造产业链和航运产业链的合作,通过跨区域的业务网络互享、服务产品共同提供、链与链的组团式服务等合作模式,实现长三角航运服务业整体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崔大树  杨永亮 《改革与战略》2015,(1):135-141,146
文章应用分异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地区Hoover指数等常规统计方法与基于空间统计学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一起,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总体以集聚为主,各地区、各细分行业差距明显,大致可以把25个地区分成扩散效应区、离心效应区、低速增长区和极化效应区等四种类型的关联模式,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动态的多中心—外围空间结构并正在向网络化迈进。产生这种分异特征的原因主要是本地知识积累与人力资本积累状况、城市规模以及在区域城市等级体系中地位和区域制造业布局与本地制造业规模等。  相似文献   

18.
从建筑发展的规模性、效益性、创新性、绿色性、协调性以及共享性6个维度构建长江经济带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进行动态测度和评价。结果显示: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排名前3的分别是上海、江苏、湖北;长江经济带整体呈现“东部地区较强,中部地区中等,西部地区较弱”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9.
长江经济带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绿色发展之路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基于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对研究区130个城市在2010—2019年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通过全局Moran’ I指数,测算研究区2010年、2015年、2019年三个时间点的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关联格局,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研究区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全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从时间分布来看,研究区绿色发展的趋势为“N”型波动增长;二是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研究区绿色发展水平下游>中游>上游,省市内部呈现东部发展趋势强于西部发展趋势,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呈现圈层结构;三是从空间差异性分析来看,区域内差异与区域间差异均呈现减小趋势,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总体差异呈“Λ”型波动;四是从空间自相关分析来看,莫兰点大部分集中在第一、三象限(高—高聚集、低—低聚集),区域间的聚集效应逐渐增强且聚集效应向外扩散;五是空间杜宾模型结果显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对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产生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对绿色发展产生负向影响,而教育投入和对外开放对绿色发...  相似文献   

20.
绿色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和重要趋势。本文借助TOPSIS熵权法构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以城市为地理分析单元,科学测度并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的现状水平、影响因素和空间格局。研究发现:①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整体水平不高,杭州、昆明和贵阳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3大引擎,而排名靠后的大多是资源型城市。各城市间的得分差异性较大,单个城市内的绿色发展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②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在上中下游存在显著不同,中上游地区的绿色发展形成了明显的以昆明-贵阳、成都-重庆为中心的抱团集聚现象,湖南、江西南部地区的绿色发展水平也较高。而东部地区发展较好的只局限于杭州、上海等少数城市;③细分领域评价,中西部城市的绿色生态和东部城市的绿色生产各具优势,而绿色生活领域表现好的既有大城市也有小城市,既有东部城市也有中西部城市,空间发展最为均衡。文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