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北地区发展问题近年来逐渐凸显,促进南北地区协调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Markov链方法,使用1978—2019年中国31个省份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水平、固定资产投资额和进出口额数据,测度中国南北地区经济差距,并对其时空演进趋势作出预测。研究表明,1978年以来中国南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南方地区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水平、固定资产投资额和进出口额均高于北方。Dagum基尼系数结果发现,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水平、固定资产投资额和进出口额的地区差距主要来源均为地区内差距,考察后期南北地区间基尼系数均呈现升高态势。空间Markov链结果表明,南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空间依赖性,南方地区在人均GDP、进出口额方面向上转移概率较高,北方地区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额方面向上转移概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1978年到2015年(部分为到2014年的数据)中国居民消费水平、GDP、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自然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储蓄分别从一元线性回归以及多元线性回归两个角度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了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得出在该时间线下,中国居民消费水平主要与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储蓄这三个因素相关.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1986-2010年我省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数据,对影响我省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对我省居民消费水平的历史及现状分析,建立居民消费水平的经济模型,并研究模型中主要变量对模型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4.
对于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要保持上海GDP的持续快速发展,如何看待居民消费需求,研究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上海地区的居民人均实际消费需求量做了实证的研究,说明人均消费需求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物价指数水平和利率水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中国经济面临较大压力,对居民消费产生了强烈冲击.同时,受居民收入放缓、负债水平攀升、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促消费政策长期效用不佳等短板掣肘,提升中国居民消费面临着长期挑战.基于1999~2020年居民消费相关数据,采用状态空间模型研究了疫情冲击下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的结论为下一步消费升级...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影响居民消费因素相关理论,选取了四个重要的相关指标,运用经典的最小二乘法对其进行计量分析,从最后结果可以得出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具有重要影响。为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扩大居民消费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我国居民服装零售商品销售额影响因素,归纳为: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我国布年产量等,然后以我国服装为解释变量,建立我国居民服装零售商品销售额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合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对我国居民服装零售商品销售额进行数据分析,最后针对居民服装零售商品销售额的影响因素,对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发展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居民消费支出是衡量国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财政支出的增加能带来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但是不同类型的财政支出对于消费水平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大小是有所不同的.本文通过建立居民消费支出影响因素的模型,选取了1978年到2007年中国居民消费支出的数据,对财政支出不同项目影响中国居民消费支出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多元线性回归,采用2009年数据对我国不同地区人均收入差距进行分析,发现人均实物资本、对外贸易程度和城镇化水平是各地区人均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人力资本、政府政策等影响因素在减弱。  相似文献   

10.
流入中国的外资快速增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影响外资流入的主要因素历来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利用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对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及其影响因素汇率、国民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水平、出口总额等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现代消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最近32年的实际情况,修改假设、增减变量,利用官方数据做出了广东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计量模型,比较分析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前期人均消费性支出和中国人民银行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等变量对居民消费的不同影响,得出了几个重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汪瑾 《上海保险》2018,(10):58-61
本文利用2007—2016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商业健康险需求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我国商业健康险需求与日俱增,但显著的地区差异仍不可避免。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医疗机构床位数、保险深度对商业健康险需求影响最为显著。文章认为,可以通过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开展保险教育等措施来有效促进商业健康险潜在需求向有效需求转化。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因子分析及回归等方法,以吉林省2001~2012年商品房平均售价及相关数据为基础,建立吉林省商品房价格影响因素因子分析决策模型。结果表明,由变量人均生产总值、人均每年可支配收入、商品房竣工面积、竣工房屋造价、年末总人口定义的经济发展因子和由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定义的价格因子,提供了原始数据的足够信息。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生产总值、商品房竣工面积及房屋造价的波动,均为影响房价走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我国31个省直辖市2002-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居民消费与房地产价格整体呈负相关关系,不同地区存在着差异.研究还发现,房地产开发企业个数、城镇人口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都对房地产价格有影响.要想抑制房价,各个地区应当采取不同的房地产政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EVIEWS软件,选取了1990~2010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实证分析了近几年影响我国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几个重要因素,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得出了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即政府的保障性支出与城市就业人数.据此提出扩大居民消费的重点措施在于加大政府的保障性支出以及促进就业人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数字经济发展中的技术效应和普惠效应,既有助于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居民消费,也有利于满足新发展格局下的新型消费需求。基于2011-2020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考虑政府和企业中介作用、人力资本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对推动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影响变化态势呈现倒“U”型,其中产业数字化的作用最为明显,在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更为显著。内在机制存在着“数字经济发展→政府财政增加、企业家精神提高→居民消费提质增效”的中介效应传导路径,且人力资本在数字经济对居民消费水平的非线性影响中存在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本文采用2011—2018年2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数字金融、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引入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数字金融影响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了居民消费,且在城镇地区更为明显;收入差距的扩大显著抑制了居民消费,且在农村地区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收入差距在数字金融影响居民消费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且在中部地区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区域资本分布对当地经济增长的影响,文章首先研究了迄今为止关于区域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现状,发现现有研究成果表明人均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名义省政府财政补贴、国有商业银行人均新增存贷差均与当地的经济增长密切相关,接着采用安徽省面板数据研究了安徽省内四大区域资本分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在经济最为发达的沿江地区和皖南地区,银行存贷及资产收益率分别对该区域的经济增长起决定性因素,可见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的也是受市场引导的资产收益率及银行存贷。在经济欠发达的皖中、皖北地区,政府主导的财政转移支付则是该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相应的对能源的消费量也在持续增加.面对人口众多,人均能源拥有量少的现状,能源问题仍然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将对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探讨,并综合考虑第二产业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居民消费能源量,能源转化率等因素,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能源消费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运用Panel Data模型和方法,依据西部地区11个省区2000~2014年数据,考量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需求差异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居民消费需求有正向促进作用,城乡收入差距是导致居民消费需求的关键性原因所在.鉴此,应通过优化城镇布局和加大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吸引人口进入城镇,提升城镇化率,同时,缩小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提升西部地区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