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Z-K1区块经过几十年开发,已经进入高含水期。由于其断层较多、地质条件复杂,虽然经过历次调整,含水率、原油产量等生产指标改善效果不明显。针对这个问题,对该区块进行了层系重组和井网重构的相关研究,并通过数值模拟对其实施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2.
L区块断层发育,构造复杂,纵向非均质性严重,层间矛盾突出,制约了油田开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通过应用新的三维地震解释资料对构造进行精细解释,建立新的对比原则和对比方法,对断块构造及储层发育有了突破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剩余油分布进行进一步研究,实施了以井网调整及整体调驱为主要手段的开发试验方案,达到了完善断块二次采油井网、提高水驱采收率、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了泄油体积相等和生产指数相等的方法,计算了水平井与联合井网开发中水平井的等效直井井径,运用非活塞水驱理论,计算出各井网型式下的等效渗流阻力以及各井网型式不同水平井长度的油井见水时间。  相似文献   

4.
针对杜家台稀油层系开发后期,地层压力低、井网不完善、采用天然能量下开采达不到标定采收率的的开发矛盾,通过精细地质研究、优化井网部署、优选完井工艺等手段,利用注水井网调整,部署加密井8口,取得较好效果,对同类油藏提高采收率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低渗透油藏在实际开发中多采用水力压裂方式进行储层改造。在实际开发中考虑压裂裂缝延伸方位及注采对应关系,初期采用五点法井网,但五点法井网在开发中存在水井间滞留油无法动用的问题,因此本文以东辛油田营11块北区为例探讨了初期采用反七点井网挖掘注水井间滞留油,后期转五点法井网注水开发的可行性。达到促进低渗透油藏均衡水驱开发、提高储量动用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进入开发中后期以后,随着油田井网不断损坏,水驱动用储量损失严重。水井分注率也随之下降到39%,层间矛盾进一步突出,分层动用差异大,含水上升加快,导致自然递减、综合递减进一步加大,产量难以稳产。文中在构造及相控储层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精细分类研究,为井网损坏老油田剩余油挖潜探索出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7.
海上油田开发受其特殊的条件限制,与传统开发相比多采取高速高效的开发方式,为此合理的水平井井网优选将会提高海上油藏开发经济效益,降低方案实施风险.结合油藏工程与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XH6区块海上稠油油藏水平井合理井网优选,确定了合理的井网、井距、水平段长度、采油速度及合理注采比5项指标,从而为方案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该研究对同类的海上稠油油藏水平井高效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安塞油田长6油藏裂缝与井排匹配关系、压裂缝延伸机理等分析,重点阐述了最大水平主应力对水驱的决定性作用、注水开发过程中动态缝的开启及延伸对开发的影响,提出了开发中后期提高井网加密效果的关键,即在立足于缝网关系匹配的前提下,简化平面开发矛盾、采取新工艺技术提高剖面低渗层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L油田油藏动用程度高、采出程度低、综合含水高等问题,加强剩余油分布研究,分析油藏分布影响因素,做好油藏进一步挖潜工作,成为L油田二次开发的重要手段。文章在区域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对目标区的构造特征和储层物性进行了分析;结合油藏数值模拟对L油田庙125×1断块剩余油在纵、平面上的展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化研究,总结出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综合研究表明,纵向上各小层顶部含水低,剩余油富集;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渗透率相对较低的地带,井网不完善的部位以及局部构造高部位;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断层,井网分布及油藏非均质性控制。  相似文献   

10.
本次研究对目的区块油藏的非均质特性、开采特征及影响开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区块地质油藏储油层的地质类型复杂,层内层间连通情况复杂并且油层分均质性高。在油层开采油层合采合注的开采方式下,最终导致了开采油层剩余油储量控制的程度下降,注入水上窜现象严重,在注采的过程中出现了采油井和注水井再利用的情况以及井网不适应等因素,使油层处于低开采阶段。针对开采油层地质特性、油藏非均质行、开采等矛盾并结合成功实例,在单组砂岩体精细的刻画以及储油层剩余油分布的特性基础上,以减少开发目的层位非均质特性为目标,进行细化分布开采以及开采井网之间重新组合的研究,并提高开采油层剩余油储油量的控制程度、并进一步提高水驱开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魏315井区位于魏岗油田四区Ⅴ断块的北部,被断层所夹持。通过对该区块的构造、井网控制及水驱控制状况认真细致的分析,取得了新的地质认识。为进一步提高该区块的井网控制程度及水驱控制程度,改善开发效果,提高水驱采收率,部署油水井6口。这些实践丰富了断块油田注采调整技术的研究,对于提高处于注水开发后期的断块油藏采收率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W油田A井区潜42下油组砂体注入水单向突进,主流线井暴性水淹,侧缘井长期注水不见效,水驱效果差,另受井损影响,井网破坏严重,井网对储量的控制程度降低,导致注采调整困难,开发效果变差,通过对地质特征再认识、精细小层对比,精细构造研究,进行储量复算,研究注水推进方向、压裂裂缝方向、摸清剩余油分布规律,认清合理井网井距等合理开发对策,依靠钻新井、转注等措施手段挖潜剩余油,最终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ZH油田沙三段深层砂砾岩储层以岩性复杂、低孔低渗为主要特点,在开发过程中需要进行压裂施工,本文利用正交多极子阵列声波测井(X M AC-Ⅱ)资料分析得到了地层的横波各向异性及方位,反映地层最大主应力方向的横波各向异性方位为井网的部署提供了依据;通过压裂前后的各向异性对比分析对压裂高度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14.
朱洪昌 《化工管理》2016,(12):113-113
高21块为特低渗透稀油构造岩性油藏,边底水能量弱,主要依靠弹性和注水驱动。注采不对应,井网未控制区域剩余油富集,储层展布及裂缝方位也对剩余油分布有一定影响。通过开展数学模型研究、储层渗流规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为油藏的下步调整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提高该类油藏的采收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针对低渗透油田投产开发后,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低,油井产量递减速度快的矛盾,对原开发井网进行适时的调整及时补充地层能量是十分必要的。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对敖南油田试验区注采系统调整方案适应性进行研究,指出,试验区需要在油水井对应压裂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地注采系统调整,五点法井网转注为最佳方案,同时也提出了低渗透油田合理的转注时机以及调整方案优选原则,在经济有效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提高低渗透油田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6.
港中油田是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经过40多年的开发,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研究对地震资料再处理,建立构造和储层模型,针对港中油田低阻油藏和水淹特征,进行测井二次解释,滩坝砂体开展内部构型研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深化了老油田重构地下认识体系研究路线,为重建井网结构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根据新肇油田古636块不同开发阶段见水特征,寻求在不同开发阶段影响流体运动的主要控制因素,认为在新肇油田古636区块开发历程中,构造、井网、砂体分布依次为影响流体运动的主要控制因素,建议新肇油田下步调整在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上,以单砂体为中心,以井组动态注采关系为主线,研究影响流体运动主控因素的详细权重,灵活制定综合调整政策。  相似文献   

18.
海外河油田已步入开发的中、后期,受储层的非均质性、井网的完善程度、微构造及沉积微相的控制,剩余油挖潜难度不断增大。海外河油田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支持下,通过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优化井位、优化设计、优化管理、优化射孔等系统攻关,使侧钻技术在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油藏储量动用程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等方面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东区北二元复合驱根据不同开发阶段开发规律、开发矛盾,开展分期分类综合治理:先期完善井网、前置段塞强化调剖、主体段塞差异化调整、加密排控聚、正常井排提液引效、同时强化结合部治理,无因次油量达到3.93,实现了高效、长效开发。  相似文献   

20.
胡151延9油藏目前处于高含水期,采出程度低,剩余地质储量大,油水运动规律复杂,剩余油认识不清。为认识剩余油分布,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以动态资料及动态分析为依据,紧密结合油藏工程,找出剩余油主控因素,总结剩余油富集特征,为后期油藏调整挖潜奠定基础,同时为同类型油藏剩余油研究提供技术思路。结合数值模拟技术和油藏工程方法,清晰认识胡151剩余油分布特征,确定剩余油富集区,降低油藏挖潜风险;胡151油藏剩余油主控因素为井网、边底水、构造形态等。指出胡151油藏剩余油主要富集区为压力平衡区域、构造高点及正向微构造部位、水下分流河道分岔部位、底水锥进区域、地层物性改变区域,为后期挖潜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