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推动作用越来越大.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角度出发,基于"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实际情况,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模型,并对"哈大齐工业走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进行实证研究,定量分析走廊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贡献和拉动作用,力求探索出走廊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2.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当今中国加快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重要命题。在构建城市创新质量新指标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机制进行深入剖析。研究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能提升城市创新质量,并能通过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提升城市科技投入水平和吸引研发人员流入三个渠道促进城市创新质量的提升,协同集聚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创新质量有促进作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均能促进城市创新质量提升。此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能够推动新企业注册量的递增,进而提升城市的创业积极性与创业活跃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具有促进城市创新质量和创业活力两大功能,可以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增长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3.
张晓丽 《全国商情》2012,(12):16-17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天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因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可实现由制造业出发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进而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本文分析了天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把发展"嵌入式"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天津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切入点,并对如何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需求角度运用结构分解分析法研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外部系统的贡献率要远大于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贡献率.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低,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过高,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小;而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不仅直接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且还抑制了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影响到第一、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非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进而又限制了外部系统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只有促进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传统生产性服务的改造和升级,才能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之间持久的相互促进作用,进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京津冀"要实现产业对接融合。河北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紧跟京津的经济发展步伐,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出发,深入研究了当前河北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为今后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工业化不断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采用与非生产性服务业对比的视角对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与就业贡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和就业的贡献水平与增速均超过非生产性服务业。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要依赖空间集聚、产业融合、知识创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装备制造业如何"走出去"以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关该问题的研究,对促进产业间互动融合、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意义。本文通过运用投入产出法对中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关系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的依赖度更为明显。通过构建VAR模型发现,中国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短期内不具备均衡关系,长期可能仍然处于失衡状态,但装备制造业对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却起到较大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
产业的协同集聚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产业政策,它对就业增长具有重要影响。从理论上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区域内和区域间就业效应,并基于中国31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会显著提升区域内总就业水平,而且对区域内制造业就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均具有促进作用;制造业集聚会促进区域内制造业就业增长,但也会抑制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增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区域内协同集聚总体上抑制了就业增长,它们的省际协同集聚对区域内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总体就业均具有显著的空间互补效应。  相似文献   

9.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具有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征与动因,因此近年来全球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据此,我国面临着加快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紧迫任务.基于此,文章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源起与特征的基础上,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的动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和重点模式,旨在为我国加快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明确推动力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摘要:新型工业化阶段,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向制造业的全方位渗透,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融合的根本动力,对于提高中国产业结构层次与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作用。以京津冀为例,基于投入产出表,可在对比评价三地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结构,以及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结构进行分解计算,对京津冀地区高端生产性服务在制造业中的渗透性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对于如何进一步在京津冀地区推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并促进其在制造业中的全面渗透,从而加速实现产业融合,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