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取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分别测算创新要素配置与共同富裕指数,进而实证分析创新要素配置对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与异质性特征。研究显示:创新要素配置对共同富裕具有明显驱动作用,经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仍旧成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是创新要素配置驱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创新要素配置对共同富裕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深入到共同富裕细分维度,创新要素配置可显著推进富裕共享性、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裕、生活环境宜居,对富裕差异性的影响尚未显现。据此,提出盘活科技创新要素、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系、推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地阐述共同富裕的富裕、共享、可持续逻辑,科学构建共同富裕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权TOQSIS法测算2010—2020年中国共同富裕事实格局,分析其动态演进规律、区域差异来源及主要障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共同富裕水平整体上呈现出不断提升的演进趋势,区域间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格局。各省份之间共同富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领先省份占少数而落后省份占多数。东部地区呈现绝对差异扩大的趋势,中西部地区有绝对差异缩小的趋势。(2)中国共同富裕发展非均衡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存在小幅递减趋势,其中贡献率最高的为东-西部区域间差异,其次为东-中部。区域内差异对共同富裕发展非均衡的贡献仅次于区域间,其中贡献率最大的为东部区域内差异。(3)多数省份共同富裕进程的核心障碍因素是共享性不足,同时有近三分之二省份的富裕性障碍度趋于提升。本研究为新时代新征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事实依据和路径启发。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构建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对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价,采用Dagum基尼系数探寻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来源,并利用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等方法从静态和动态双重视角揭示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的分布动态演进规律。研究发现:(1)样本考察期内,东部地区的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地区间差距是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东-东北地区的差距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3)Kernel密度估计与Markov链分析表明,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存在极化现象,不考虑空间因素时,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各省份间不易发生状态转移,空间因素在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动态演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与高发展水平省份为邻能促使中低发展水平省份向中高水平跃迁,而与低发展水平省份为邻则抑制了低发展水平省份向上跃迁的可能。本文为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现状,优化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实证依据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魏后凯 《技术经济》2023,42(1):14-24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但比较而言,目前中国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发展不协调呈现新的特征和表现形式。从空间角度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是城乡区域都要富裕,也即全域共富。在新形势下,应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作为主基调,加大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统筹力度,寻求面向全域共富的战略新举措。要按照政策精细化、措施精准化的要求,重构国家区域政策的基本框架,研究制定欠发达地区发展政策,构建全国统一规范、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对于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影响。共同富裕可从整体富裕、共享富裕、全民富裕及精神富裕四个方面来阐释,因此,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就要促进农民农村整体富裕、共享富裕、全民富裕及精神富裕。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中,落实集体所有权通过确保土地权益合理分配和促进集体经济发展机制,稳定农户承包权通过保障集体权益分配权和保障土地财产收益机制,放活土地经营权通过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机制,对不同维度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产生推动作用。针对集体经济组织角色定位偏差与能力有限、新增集体成员承包权难以实现及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多种问题,应通过加强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管理与优化管理队伍、创新承包权实现方式及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6.
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构建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多元回归分析、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沿海11个省市高等教育竞争力水平及其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程度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沿海各省份高等教育竞争力水平差异显著,空间分布不均,中部省份强于南北两翼省份;高等教育竞争力空间分异受多重因素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影响因素;区域经济和高等教育耦合协调分布与高等教育竞争力水平相对一致。建议各省份依据自身地域优势及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探索低成本高效益的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7.
王丽  廖钢青 《新经济》2023,(4):144-150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广东作为全国经济发达省份,又是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平衡较为突出的省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期实现共同富裕就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广东工作的重点难点。本文以韶关市为研究样本,阐述共同富裕视域下推进广东乡村振兴的必要性,是协调区域发展、补齐共同富裕短板和实现乡村振兴使命的必由之路,分析了政策机遇、基础条件、内生动力等方面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具体实施路径,即协调好区域和城乡平衡、脱贫攻坚和共同富裕、产业和生活兴旺、市场和农民主体、物质和精神富裕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化与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与服务业存在密切关系,通过构建两者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1-2009年中国各地区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地区差异较大,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扩大;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协调度来看,各地区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优质协调的省份和严重失调的省份都较少,轻度失调和基本协调的省份较多;从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来看,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5—2018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创新和经济相关数据,通过对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分析,构建区域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准确测度和可视化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各省域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综合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创新驱动超前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从时序上看,各省域耦合协调度均有较大提升,但提升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大部分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从空间分布看,省域间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特征。根据以上结论,提出有效促进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和距离协调度模型,选取产值碳排放强度、能耗碳排放强度和产值能耗强度指标作为碳排放成熟度的基础测算指标,构建了碳减排发展度、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指数。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0—2019年的数据,从分省份和整体两方面对中国碳减排成熟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省份碳减排三个相对指数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区域整体水平普遍高于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区域,西部区域碳减排相对指数平均水平较低,各省份相对发展度指数普遍高于相对协调度指数。中国碳减排整体发展度指数水平高于协调度水平和协调发展度水平,协调度指数对协调发展度指数具有较大影响力,整体协调发展度水平提升主要受制于产值能耗强度和能耗碳排放强度协调水平。针对研究结果,应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依靠技术创新驱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进低碳能源高效替代。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把握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科学内涵与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构建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实测2005—2021年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地区差距与时空分异。研究发现:(1)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三大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但发展速度有下降趋势,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低,但其发展速度最快。(2)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地区差距较大,呈“先下降后上扬”的变化趋势,造成地区差距的主因是地区间差距。(3)全国及三大地区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均呈收敛特征,总体上考察期后期要比前期的收敛速度更快。基于上述发现,现阶段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应考虑效率导向与创新驱动并重,注重空间溢出效应,实施差别化政策,促进物流业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省域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效益的时空耦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与创新效益之间耦合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效益的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创新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创新系统整体处于低协调发展阶段,距离良性协调耦合阶段还有较大差距;耦合协调类型以低度协调为主,中高度协调的省份数量不多,均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显示出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性;耦合度和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均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耦合度的空间集聚效应不显著,而耦合协调度则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特征,并且这种集聚趋势在进一步增强;将耦合度和协调度结合起来,可以对研究区域进行类型划分,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焦云霞 《技术经济》2021,40(5):27-38
本文基于Global超效率DEA模型全面测度2009—2018年我国软件产业效率,并采用条件Kernel密度从静态和动态双重视角揭示中国软件产业效率的时空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我国软件产业效率整体较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间存在较大差距,并且该差距逐步扩大;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内部省份间软件产业效率差距呈现不同程度的缩小;整体上我国省份间软件产业效率不存在空间集聚;东部地区内部省份间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中部、西部地区内部省份间不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为实现我国软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建议进一步增强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各地区继续挖掘优势并着力补齐短板,构建软件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4.
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中央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路,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消除制约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各类不充分不平衡因素,通过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破除各种壁垒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着力点。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围绕城乡融合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探索,为新阶段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仍然面临城乡发展不平衡矛盾尖锐、农业农村生产条件改善相对滞后、城乡要素流动壁垒尚需进一步破除、农村民生保障短板制约突出、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急需改革突破等现实挑战。因此,应以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富裕为路径选择,推进城乡空间融合,构建共同富裕格局;加速城乡产业融合,夯实共同富裕基石;畅通城乡要素融合,激发共同富裕动能;完善城乡治理融合,提升共同富裕品质;创新城乡制度融合,形成共同富裕合力;以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构建。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3—2020年全国内地30个省市数据,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两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综合评价指数呈现持续上升态势,耦合协调亚类型尚未完全实现从受阻型向融合型转变。从时序上看,各省市的耦合协调度均有所提升,但大部分处于基本协调阶段;从空间分布看,各省市耦合协调度呈现从沿海到内陆、从东到西等级降低的演变趋势,处于各阶段亚类型中的受阻或滞后型,其中广东省率先实现融合型转变。鉴于此,提出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创新的长效互动机制,制定差异化的科技创新政策,促进经济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及时空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面临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双重任务,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可行之路。在分析两类产业耦合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并实证测算了2004—2013年我国大陆30个省市区(不含西藏)两类产业的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2004—2013年我国两类产业的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但升幅较小,地域分布保持了"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东部地区协调度最高,于2011年率先进入高度协调阶段;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协调度较低,处于中度协调阶段。多数省份协调度低的原因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滞后于传统产业。未来我国需要通过促进传统产业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健全产业创新体系和提高区域产业关联度等措施促进两类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指标体系并实证分析2008—2017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及空间相关性,选取3种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各创新指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值为0.322,中西部地区明显偏低,经济创新发展和经济开放发展指数不高是其主要原因。中国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正相关性显著;②全国两阶段创新势力均明显偏低,东部地区省份两阶段创新指数、创新势力和创新效率值均处于全国较优水平,而中西部省份至少在某一阶段绩效损失显著;③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与科技研发阶段创新指数呈U型曲线关系,成果转化阶段创新势力有利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政府支持在成果转化阶段创新指数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正向调节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9—2017年中国内地31个省域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差异,认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稳步上升,空间聚集及正向溢出效应显著,空间依赖性强。R&D投入强度、科技研发成果、万人高校在校人数及城镇化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均为正,财政教育支出的影响为负;经济地理距离相近省份R&D投入强度、财政教育支出及城镇化率对本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均为正,科技研发成果、万人高校在校人数及互联网基础条件的影响均为负。西部及中部地区科技创新人力与科技财政支出要素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影响大于其它地区,而东部地区科技资金投入、科技研发成果及科技成果转化度要素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影响大于其它地区。  相似文献   

19.
金融发展、研发创新与区域技术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内生增长理论,本文构建了金融发展、研发创新与区域技术深化的实证研究框架,以面板协整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通过空间误差修正模型(SpECM)和面板动态最小二乘回归(DOLS)实证检验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规模与效率的区域创新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总体而言,金融发展规模与效率具有显著的研发创新效应,但区域差异显著,西部地区省份相对滞后,分产业的金融发展效率的区域创新效应也与中、东部省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空间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进一步说明金融发展的效率与规模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因此,以金融发展促进中西部省份服务业的产业技术升级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区际及国际贸易联系、促进省份层面技术引进与研发创新、共享技术空间溢出效应是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数字经济与数字金融蓬勃发展,正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提升数字经济与数字金融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对于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市区面板数据,探究了数字经济与数字金融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研究发现:各省份数字经济指数、数字金融指数以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且空间分布存在“东强西弱”特征。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耦合协调度的差距总体上呈现前期缩小后期扩大的发展趋势。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空间聚集效应呈增强趋势,东部沿海地区和部分西部地区已经分别形成耦合协调度高值聚集区和低值聚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