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各个方面所完成的革命,都是以唯物史观作“研究导线”的结果。而唯物史观的发现,又是马克思、恩格斯适应工人运动的要求,考察了社会阶级斗争,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进行批判和改造得出来的成果。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活动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那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在西欧各主要国家确立了统治地位,英法两国资产阶级已夺得了政权。在欧洲大陆其他国家,  相似文献   

2.
从《资本论》结构重新认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长期存在争论,本文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首要对象为生产方式即生产过程的条件和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所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条件和形式,而《资本论》一至三卷的逻辑结构正是围绕着这一规定及其内容展开的。  相似文献   

3.
论“生产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方式"一词在马克思经济学著作中的基本用法有两种:第一,指社会生产的类型或型式,第二,指社会生产的劳动方式。在讨论《资本论》研究对象时对"生产方式"一词的理解争论极大。根据马克思"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一贯分析原理并结合《资本论》第一卷的实际内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似应理解为"资本主义劳动方式"。"劳动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中介体。特定的劳动方式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同时受到特定生产关系的制约,具有显著的社会历史特征。马克思在《资本论》研究对象中首先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意味着他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时将直接生产过程中经济关系的考察放在了基础位置,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置于首位。我们应以《资本论》为范例,把劳动过程和劳动方式纳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4.
生产方式在《资本论》中主要有三种含义。其一是指物质生产的生产方法、协作方式等;其二是指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其三是指以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生产方法为基础的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资本论》研究对象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以理解为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之上的、采用机器和大工业这种生产方法的社会化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直接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分析,揭示出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规律以及商品生产过程中被物掩盖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商品生产)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只有通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商品生产的研究,才能揭示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被物掩盖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相似文献   

5.
一、目的要求 本书除绪论外,还包括五篇内容,即商品经济一般、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绪论主要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性,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第一篇,商品经济一般。从分析商品开始,阐述了马克思的劳  相似文献   

6.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反对资本主义的理论方式,马克思不仅建立了生产方式概念,内在地,概念的历史产生作为解决方案是唯物史观对于考察、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剩余价值生产作为资产阶级生产的方式,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作为既定的形式,在价值的量的形式上只能是"简单再生产",在其改变了的形式和内容上,共产主义是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完备形态。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阐明为基础和出发点,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解密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剩余价值规律,剖解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趋势,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正是基于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阐明这一基础和出发点,《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融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于一体,全面、深刻、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书除绪论外,还包括五篇内容,即商品经济一般、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其中绪论主要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性,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第一篇商品经济一般,从分析商品开始,阐述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商品二因素理论、劳动二重性理论、价值形式和货币理论、商品拜物教理论。  相似文献   

9.
本书除绪论外,包括五篇内容,即商品经济一般、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绪论主要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性,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第一篇,商品经济一般。从分析商品开始,阐述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商品二因素理论、劳动二重性理论、价值形式和货币理论、商品拜物教理论。第二篇,资本的生产过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  相似文献   

10.
通过《资本论》和《反杜林论》英文版和德文版的对照,以及马克思主义其它经典著作的分析。本文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研究对象既不是传统教科书上写的“生产关系”。也不是误译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应的生产和交换条件”。在此基础上本文得出了“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生产和交换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20 世纪70 年代后, 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 主流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沿袭重商主义传统, 无法揭示国际关系内在矛盾从而丧失了对许多国际现象的解释能力。 受马克思影响的西方左翼学者, 在强调资本主义国际关系历史性与不平衡性的同时, 在不同程度上偏离马克思唯物史观方法论及其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 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论缺陷。 国际关系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而产生, 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所产生的阶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应从资本本质出发, 基于资本在运动中形成的资本—劳动、 资本—资本的经济关系进一步探讨资本—国家、 国家—国家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 一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把社会再生产过程划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基本形式,这是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学说的一个重要原理。马克思从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出发,明确指出,简单再生产是“再生产能够按不变的规模进行”,扩大再生产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即生产在原规模上重复进行,是简单再生产;生产在扩大了的规模上进行,是扩大再生产。马克思的这个区分原则,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再生产,而且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再生产。所不同的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再生产是剩余价值的再生产。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积累与否是区分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尺度。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力求用最少  相似文献   

13.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资料的生产两大部类,以及这两大部类间的比例关系的原理,揭示了社会总生产过程中,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实现物质变换的客观经济规律。这一规律对社会主义社会也是适用的。但是,马克思研究的具体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具有资本主义特性的经济现象和规律,对于非资本主义社会就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正确认识和区分这些经济现象和规律,对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马克思作过明确的论述。他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马克思这段话,我国理论界理解很不一致,对此如何理解,本文谈一点体会。理论界有的同志引用马克思这段话来证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有的同志则引用这段话来证明马克思没有把生产力排除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之外。在这里有必要对这两种观点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5.
确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否属于实证科学的依据, 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某个观点是否已经实证, 或者是否具有实证的可能性, 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否具有实证的性质。 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证性质奠定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实证性质是嵌入在逻辑起点、 理论内核以及认识过程之中的。 唯物辩证的 “抽象力” 是政治经济学实现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实证性质的具体路径。 用计量经济模型 “跑数据” 虽然能够实证出经济变量之间的真实关联, 但这种关联背后的内在根源仍然有待经济理论的进一步的揭示。 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发生、 发展内在规律的《 资本论》, 是不可能依靠计量经济学的 “跑数据” 来完成的。《 资本论》既是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发展内在规律的结果, 同时也是马克思通过资本主义的宏观样本数据对唯物史观进行实证检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经济研究》2016,(3):43-45
<正>政治经济学自产生以来,探讨的主题就是国民财富的生产与分配规律,特别是在其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恩格斯提出,广义的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明确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2)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既从肯定的方面,即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意义上阐述其运动规律,又从否定的方面证明这种经济制度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不可克服的矛盾。由此可见,在强调各种经济制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指出亚·斯密的错误教条及其在再生产问题上引起的矛盾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中曾指出,要阐明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学说,就应从亚·斯密谈起。“因为这个问题的错误理论是他创立的。在马克思以前的政治经济学中,这种错误理论完全占据统治地位。”马克思为科学地阐明资本主义社会产品实现问题,在《剩余价值学说史》和《资  相似文献   

18.
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阐述的生产和分配的关系入手,分析马克思通过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持的三位一体的分配理论和分配决定论的批判,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阐明了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的过程。从这一领域内资产阶级经济学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转变过程可看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是彻底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体系,是政治经济学领域内的一场革命,具有伟大的革命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方法是唯物辩证法。辩证法的本质在于: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样,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时,便首创地提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行扬弃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详尽地研究了这个扬弃的过程。从列宁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这个过程的顶点。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对其经济基础的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能自行扬弃为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不夺取政权,资本主义不可能变为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行扬弃论来代替社会主义革命论。  相似文献   

20.
李明 《现代经济信息》2014,(16):426-427
关于《资本论》或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在我国经济学家存在重大分歧。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生产方式的不同理解。初步阅读国内的有关研究成果,能列举出处并加说明的含义就达十多种。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中介学说,广义生产关系学说中对生产方式不同理解的分析,进一步研究生产方式的含义,提出马克思生产方式的概念是生产的自然形态和社会形式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