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综合考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从产业全局性、先导性、技术创新性和关联性 4 个方面构建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权重进行客观赋值,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筛选。实证结果表明: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化工业可以作为中国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内涵和特征,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运用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分析了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互动耦合发展关系,并构建了两者间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统计数据,计算了技术创新与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耦合协调度。最后给出了促进两者耦合协调发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2012年广东工业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广东省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应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广东省战略性产业进行评价分析,分析珠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广东省的竞争力。结果显示,珠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虽总量不大,但物、人的效率以及市场前景排位较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同时提出珠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规律、培育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规律和培育经验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界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及特征,随后研究并总结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规律以及发达国家和地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最后对我国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阐述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范围以及特征的基础上,基于波特钻石模型从基础、经济、科技、人才、政府和环境支撑6个方面首次提出建立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大陆沿海11个省市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条件进行测度并排序,结果表明: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我国大陆沿海省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6.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一个深度结合,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在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模式,并对武汉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近几年国家发展的重点方向,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未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绩效进行评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建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上市公司数据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绩效状况进行评价和排序,得出各个产业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8.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为战略产业,当前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否具备战略性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通过理论分析演绎出创新驱动、低碳环保、带动效应和经济效益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对全国院士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对七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下属23类子产业的战略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处在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初露端倪,但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战略性较高外,其余产业只有某些战略性指标表现较强。最后,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发挥整体战略性以及未来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下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又使得低碳经济成为可能.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重要作用.文章在阐述低碳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低碳经济下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Weaver-Thomas和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0.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立足结构转型和着眼未来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决策。通过在国家层面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殊经济背景进行分析,得出地方层面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应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结论,但现阶段各地区均不同程度存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趋同和传统产业让位的情况。根据趋同成因的不同,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识别问题界定为"因资源禀赋而促进转型升级"的正向评价和"因外部引进而导致羊群跟随"的负向评价两种类型,给出基于正向评价的技术发展路径,并提出基于外部效应的"技术引进—要素升级"和"产业转移—模式创新"两类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11.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结构转型是中国经济未来面临的主要任务,而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基于业态比较的研究方法,从产业特征和发展效率评价两方面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据此提出了一个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率的评价框架。从产业发展、产业过程和产业目标等方面提出了包括全过程金融支持、探索多元融资途径、充分发挥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融资担保职能和创新金融支持模式等具体金融支持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规划中,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列为各项工作的重申之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其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对推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而成为当前我国抢占新一轮发展机遇的着力点。本文阐述了哈尔滨市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和发展目标,并针对哈尔滨市具体情况,提出了政府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应做好几方面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突破口,也是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争夺未来经济科技制高点,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背景入手,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界定、特征及发展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最关键的是核心企业的带动和升级,商业模式作为连接技术及其经济价值的桥梁备受关注,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核心企业负载环境发生变化时,必须不断评价自身商业模式的优劣。如何有效评价商业模式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核心企业商业模式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一套基于宏微观价值7个维度以及31个测度变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企业商业模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19份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企业的样本数据进行了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立足结构转型和着眼未来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决策。通过在国家层面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殊经济背景进行分析,得出地方层面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应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结论,但现阶段各地区均不同程度存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趋同和传统产业让位的情况。根据趋同成因的不同,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识别问题界定为“因资源禀赋而促进转型升级”的正向评价和“因外部引进而导致羊群跟随”的负向评价两种类型,给出基于正向评价的技术发展路径,并提出基于外部效应的“技术引进—要素升级”和“产业转移—模式创新”两类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介绍“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出发,探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从经济效益创造能力、综合利用和节约资源能力、产业发展前景三个方面初步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构建了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突破领域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综合排序,确定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予以重点突破。同时,进一步提出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及路径选择及保障措施,为推动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并形成一个完整的金融支撑体系。迄今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举措,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业特征及其金融需求与传统融资模式之间存在不匹配性,导致当前金融业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通过金融创新进一步改造传统融资模式并创造新的融资模式,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国家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和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具备五个方面的特征:即战略性与全局性,新兴性与前瞻性,很强的带动效应和渗透力,增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符合现代生产标准、增长速度较高。对比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分析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行业的带动效应和行业集聚状况,可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具有战略引领性和长远性特征,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征出发,提出了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三种推进模式,分析了每种发展模式的原理及过程,并给出每种发展模式下的政府培育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