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爆炸式发展,居民在个人理财的投资方式上也多出了许多新的选择,本文从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理财的现状出发,对比互联网金融理财与传统金融理财的特点,分析互联网金融理财存在的潜在风险,并提出一些防范风险的对策建议.旨在帮助居民更加理性地作出理财投资选择.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造成巨大冲击,传统营销方式受到挑战,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迫切需要改变营销策略,突破困境。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趋势,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果,国民经济稳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各种互联网平台开始涌现出来,互联网经济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互联网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对传统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随着越来越多用户进入互联网金融理财领域,互联网金融理财市场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更加明显。本文为解决当前互联网金融理财市场暴露出来的矛盾,从互联网金融以及互联网金融理财的概念入手,调查了互联网金融理财的发展现状,归纳了当前互联网金融理财市场存在的风险,并指出我国互联网金融理财市场的突出问题,最后提出互联网金融理财市场的法律规制与完善措施,有利于互联网金融理财市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国民收入不断提高,使得大学生的可支配资金逐渐增加;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这一行业逐渐兴起,随之而来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也成为人们逐渐接受的理财途径之一。大学生作为对互联网具有高度黏性的群体,未来也将会成为互联网金融理财的主要群体。在对其他文献进行研读和总结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大学生互联网金融理财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互联网金融理财的理财收益、大学生个人的主观规范、对互联网金融理财的主观评价等因素与大学生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的意愿具有正向相关关系;但学生对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安全性的担心与使用该理财方式进行理财的意愿具有负相关关系。基于研究结果,为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的发展及大学生理性投资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理财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理财在金融理财市场上的主导地位。互联网理财相对传统银行理财有一定的优势,但也有一定劣势。分析互联网理财对传统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希望为现实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对于技术的应用更加娴熟。互联网金融借助多种技术优势形成新的理财途径,其与传统理财相比在便捷性、及时性与创新性上都更高,给大众形成了新的理财观念。传统理财在方式上多样,也具有自身发展优势,但在当前社会环境中,互联网金融受到更多重视。为此,文章就互联网金融与传统理财间关系与利弊进行分析,并对互联网金融与传统理财的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经济蓬勃发展带动行业的发展,国民收入增加,财富的累计必然带动理财方式的需求不断攀升,互联网技术和传统金融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互联网金融,顺应背景的先机下不仅金融模式产生新的内容,理财方式还发生了显著的变革。本文对传统理财方式和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理财方式进行研究,分别具体地介绍传统理财与新型理财方式现状、表现方式、特点,以及互联网金融出现对传统金融的冲击与改变,为日后传统金融更进一步改革和互联网金融理财弥补缺漏,理财业务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许多银行客户已不再只选择商业银行作为自身投资理财的渠道。相较于传统金融,其客户群发展主要集中在小额资金的金融层面,交易具有次数多、提现方便快速的特点,虽然这些特点弥补了传统金融领域的空缺,但商业银行的传统优势也随之弱化。正因如此,本文从多角度分析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影响的现状,并通过余额宝这一实例来进行进一步的解析,进而通过建立SWOT模型来对比分析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国民收入分配体制的深化改革,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持续高速发展,国民收入与个人财产大大增加,因此个人金融理财需求也快速增长。但是,我国金融理财市场与个人金融理财需求相比相对滞后,起步较晚且发展较为缓慢,不能满足个人对金融理财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本文对目前我国金融理财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加快发展金融理财市场的迫切性,并为金融理财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金融理财的发展迅速,和传统的理财产品相比,互联网金融理财所具有的优越性十分明显,本文主要就互联网金融理财的优缺点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量的网络金融理财产品不断涌现,给银行原有的销售渠道和收入构成了一定的影响,与传统的金融理财产品不同,线上理财产品具有关系扁平化、信息透明化、信贷理财化、利率市场化等特点,使得个人理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其未来的发展也将更加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信息化技术发展逐渐成熟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服务通过高效率、高安全性、高灵活性的优势,对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渐革新,金融信息化技术的趋势也开始初见端倪。如果能够将互联网金融技术与传统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活动进行有效融合,便能够开拓全新的发展途径。近期,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互联网+的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优质的服务。然而,相关业务仍然处于互联网金融的阴影下,如何应用有效策略进行对策发展,是商业银行管理层的首要任务。本文首先对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理财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随后阐述其问题因素,最后深入研究相关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郝慧丽 《商业科技》2014,(15):108-109
阿里巴巴的余额宝上线以来引起了互联网金融理财的迅速发展,这既是对传统金融理财的发展,又对传统的金融理财构成了威胁。我国互联网金融理财发展存在着法律地位和业务范围并没有法律依据、基金的风险提示不足、流动风险较高等的问题,同时也对银行机构的传统存款业务产生冲击,集中人们手中的闲散资金,促进了金融理财市场多元主体的竞争。因此,必须制定和出台相关互联网金融理财法律,规范互联网金融理财参与主体的行为,明确支付机构、电商平台等的准入门槛及业务范围,明确监管主体和监管职责,处理好监管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兴网络经济,互联网与金融高度融合创新出各种金融理财产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民的金融投资理财意识增强,线上与线下的理财机构也逐步趋于成熟。结合数据,笔者分析了当前形势下个人理财的现状,对互联网金融下个人理财模式进行探究,最后提出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的金融发展开始慢慢走向互联网平台,我国在90年代产生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有效组合是现代计算机行业与金融理财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创造了各种前所未见的理财产品。现阶段,互联网金融萌芽已经产生。它的诞生很大的程度扩大了金融业下个人理财业务的活动范围。在互联网金融下,个人的资金在互联网上转移,由于互联网信息的不对称对于监管机构的监管也产生了不利因素。可能会出现违法法律规定和变相逃避监管的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理财业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理财正在迅速崛起,改变着广大用户的理财方式。本文以余额宝为例,介绍了基于货币市场基金的互联网金融理财的发展背景和特征,探讨了其运营模式和收益方法,并对互联网金融理财的风险和监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催生了大量以"余额宝和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互联网理财对于金融业具有扩大货币基金规模、推动金融市场化、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和培育新型金融业态等积极影响,同时也具有金融风险增大、货币基金流动性过快、金融监管空白、抬高了传统金融的贷款利率等消极影响。从传统金融业、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监管三个方面提出了互联网理财对金融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对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甚至理财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分析互联网金融的总体发展态势上,基于湖北省江夏、恩施、随州、荆州、孝感五座城市的458户城镇居民调查问卷,通过收集数据,对城镇居民参加互联网理财投资的现实基本情况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互联网金融投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互联网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经济社会也在不断发展。无论是在融资、支付还是投资理财方面,互联网金融都给传统银行带来了非常明显的影响。由于现阶段中国的传统银行理财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后市的发展存在不确定性,所以本文以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理财业务影响的调研为题,调查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银行理财业务在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指明互联网金融是如何影响着银行的理财业务。  相似文献   

20.
梁丽红 《中国市场》2007,(26):12-12
随着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个人理财服务在我国金融机构中已发展得如火如荼,同时个人理财业务市场较之以前表现出一些新的变化,这对我国金融机构顺利开展个人理财服务提出了挑战。本文以个人理财业务市场的新变化为切入点,为金融机构应对这些变化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