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加强农村环保的意义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加快农村环保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农村问题历来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问题、难点问题和焦点问题。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抓好农村建设是一个无法回避也不容回避的关键环节。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托,是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农村公路交通设施建设不仅关系到该地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也关系到该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但目前农村公路建设所需资金严重匮乏,本文就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融资渠道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艾明 《消费导刊》2009,(24):106-106
随着一系列服务"三农"措施的推进,中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财务也成为广大农民关注的热点。近年来,我国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是,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有一些地区农村的财务管理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不仅会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会损害党群干群关系,还会引起社会矛盾,阻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如何建设智慧乡村也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领域。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当前具有农民身份的农民还是我国居民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建设智慧乡村就极为必要,而物联网的发展就为智慧乡村的建设提供了条件、做好了准备,尤其是满足了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特别是物联网正在逐渐改变着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已成为农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赵倩 《致富时代》2011,(12):35-35
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需要的有力推动,使我国的小城镇有了一个快速的发展。小城镇是“三农”工作的物质载体,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点,是亿万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直接体现着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状况、农村面貌、农民生活乃至农村文明的总体水平,对城乡一体化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如何建设智慧乡村也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领域。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当前具有农民身份的农民还是我国居民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建设智慧乡村就极为必要,而物联网的发展就为智慧乡村的建设提供了条件、做好了准备,尤其是满足了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特别是物联网正在逐渐改变着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已成为农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周腾蛟 《中国市场》2007,(44):122-123
民族山区山高坡陡、基础建设滞后、经济发展缓慢、生产生活条件差,新农村建设要克服盲目攀比、贪大求全、贪大求快、急功近利心理,根据本地实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从广大农民最迫切需要改善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8.
大理洱海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具有调节气候、农灌、饮用、旅游等多种功能,是大理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和全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大理各族人民的"母亲湖".而在洱海流域居住的农民生产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本文从分析洱海流域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过程,危害;提出处理方法,与读者共同探讨怎样保护大理洱海流域发展低碳农业保护生...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乡间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也得到缓解,农村商业银行就是在对经济改革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产物,能给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加强基础建设提供物质保障。但如果要推动农村商业银行走得更远,对财务管理的创新改革是必不可少的,财务管理在商业银行中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环节,但在农村商业银行中还没有得到完善,此篇文章主要以农村商业银行中财务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仅供相关工作部门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农民的生产与生活风险加大;农村对土地的可依赖程度逐渐降低;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一切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提出了客观需求,保障和增进广大农民的利益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为使农业土地资源充分得到使用与利用,化肥和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手段。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水体(河流、湖泊、海湾)和大气环境质量的污染,成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最主要诱因。农业面源污染规模大、防治困难,已经成为危害全球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农民生产与生活的基地,是全国人民生活的源泉,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严重,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国民经济的根本,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工商行政管理》2010,(23):22-23
衣村集市是农民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主要集散地,与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农村集市总体上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脏乱差比较普遍,无讧经营、坑农害农等行为还时有发生,商品质量特别是食品安全还存在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13.
《商》2015,(32)
在当代我国农村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正以其独特的角色和作用深刻地影响着农村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和生态进步,其不仅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为当代中国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理论研究的沃土。我国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与时俱进,已成为农村地区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核心领导力量。各类党组织广泛分布于我国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着重探索和思考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具体指设在基层乡镇和行政村一级的党组织。  相似文献   

14.
<正>2006年政协、人大两会期间通过的有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议,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明确提出要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把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贯彻始终。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问题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构建包括农村公共卫生建设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主要是依靠县级的县医院和  相似文献   

15.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新农村建设中一直重点强调的内容,同时也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是比较大的,进而通过对比韩国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给出我国在该方面需要改进的相关对策,以期更有效的提高农村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6.
现如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带动下,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农村脆弱的生态环境,落后的经济社会基础,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尤其是政府、村委会和农民建设目标的模糊差异,规划建设的急功近利,致使许多地方的新农村建设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对新农村建设中不同类型村庄规划进行研究和探讨。针对不同类型村庄说明关键问题所在,并试着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沼气池在永善县溪洛渡镇农村能源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解决了农民生活和生产能源问题,保护了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对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深远意义。对推动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刘浩洋 《消费导刊》2012,(10):36-36
自从我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以来,我国的三农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进步,农业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多,农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整个人口的大部分比重,而且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所以必须加大力度支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确保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本文针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发展展开讨论,科学分析了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根据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事关我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大问题,也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用科学发展观破解“三农”难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农民、尊重农民,坚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商》2015,(49)
我国城镇化率过半,城镇化进程中暴露出许多生态环境问题,现阶段走注重质量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发展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在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中,尤其是当前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极大改变的趋势下,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却制约着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安全。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与社会行为者的利益相关,其中关涉农民个人利益、地方政府利益以及企业的利益。A村近年来涌现出了大批石材厂,依托资源开采和利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随着资源优势的不断削弱,环境问题的不断升温,该村的城镇化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多重限制。在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推进的城镇化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结合当地实际转而走包容性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