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我国外贸现状呼唤综合商社(一)出口导向战略呼唤综合商社。综合商社的发展有两种模式,日本的自然形成式和以韩国为代表的政府推进式。日本的综合商社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发育至今,成为以贸易为主体,集贸易、金融、信息、综合化功能为一体的跨国公司组织,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历史上出现过"综合商社夕阳论",但是,商社以其自身优势打消了这一论调。日本综合商社特征有  相似文献   

2.
综合商社,起源于日本,创建于19世纪后半期,成长于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日本出口的主导力量,综合商社为战后日本扩大对外贸易起到了先锋作用,为日本的“贸易立国”经济飞跃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日本九大综合商社在日本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日本综合商社所取得的瞩目成就,韩国、泰国等一些亚洲国家纷纷借鉴和仿效,都取得了较大成功而大力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商社作为一种以贸易为主导,集贸易、金融、信息、综合组织和服务功能为一体的跨国公司组织,一般都具有企业规模和经营规模巨大,经营范围广泛,经营地区多元化、功能综合化的特征。分析透视综合商社所具有的功能,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它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赵洪 《亚太经济》1998,(5):43-44,42
综合商社最早起源于日本,70年代时移植到韩国,是集生产、贸易、金融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综合商社虽然以贸易为主体,但金融功能则是其"三位一体'做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综合商社贸易与产业、贸易与科技紧密联系的纽带。没有金融功能,也就没有综合商社的综合功能,其贸易也就难以做到超大规模的发展,综合商社的存在和发展也就没有基础。因此,金融功能发挥得如何,对一个综合商社的成长尤为重要。我国在90年代中期开始组建综合商社,目前几家大型综合商社正在迅速崛起。我国综合商社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企业经营机制正…  相似文献   

4.
日本综合商社的金融功能王克明  在日本,综合商社在金融、信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金融资产的规模能够与机械产业中的巨型企业相提并论,起着从旁协助金融机构的作用。综合商社存在于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适时对两者的利害关系作出适当的调整,因而被称为...  相似文献   

5.
浅析建立中国综合商社的模式王星丽综合商社是一个以贸易为主体,集贸易、金融、信息、综合组织与服务功能于一体的跨国公司组织形式,是集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于一身的贸易产业集团。综合商社最初产生于19世纪末的日本,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时至今日,日本综...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综合商社,是日本特有的贸易垄断组织,它不仅是日本在海外贸易领域占主导地位的跨国公司,而且在海外制造业、资源开发及其他非贸易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探讨综合商社的成功经验,对于创建我国的综合集团公司具有重要意义。一、值得借鉴的商社经验综合商社是日本特有的跨国企业,从其发展来看,以下三点值得我们借鉴。1.与银行、企业(集团)形成三位一体的企业系列格局,商社具有较强的实力综合商社不是一个孤立的企业,它有着广泛的系列企业网,与日本财团存在着血肉联系。没有综合商社的垄断企业群,就难以形成独立的财团,而综合商社如不以财团为  相似文献   

7.
日本综合商社的形成、发展和作用,久已引起人们的注意。近年来我国经贸界的学者、专家在有关部门的主持下,多有探讨。天津、上海、北京、辽宁、江苏、广东、广西等省市政府已批准了一些企业作为综合商社的试点单位。但从日本综合商社的组织框架和所具备的功能来看,我国的的综合商社试点单位还都有相当大的差距。不妨以日本九大综合商社之一的三井物产商社作一剖析。三井商社是以三井财团(金融业)、三井造船公司、东芝电气公司、东洋工程公司(三大生产企业),和三井物产商社(贸易)为三大支柱,由“二木俱乐部”作为其最高协调组织部…  相似文献   

8.
综合商社是以贸易为主体,集贸易、金融、产业、信息、综合组织与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大型跨国公司,是一种特殊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它起源于日本,后来为韩国和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我国正在进行组建综合商社的试点。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经验,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商社。这是我国企业搞好跨国经营的现实选择。 一、组建综合商社对我国经济改革和外经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组建综合商社有利于深化外  相似文献   

9.
日本是综合商社的发源地,从第一家综合商社诞生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概括地说,综合商社是一种大型化的,以贸易为龙头,集贸易、金融、产业、信息、综合组织与服务于一体的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 ■九足鼎立 格局鲜明 日本综合商社形成的时间大体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明治初期。当时的明治维新政府为了与欧洲的贸易公司竞争,支持组建了财阀系的“综合商社”,如三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日本综合商社作为企业集团“从面条到导弹”的交易媒介,成为与企业集团大商业银行并驾齐驱的现代日本垄断财团的轴心,在整个日本私人经济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3年九大商社销售额中出口额1380000亿日元,进口额1490000亿日元,转口贸易5280000亿日元,国内贸易5040000亿日元,分别占全国销售额的37.5%,64.4%,14%和10%,同时,综合商社作为跨国公司,1993年实现的国际间销售额占整个销售额的55%,可以说,日本综合商社对世界经济贸易同样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这些大型综合商社的自有资本率一般都很低(不到12%),它们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贸易规模和扩张能力呢?究其因,综合商社自产生起就发挥着潜力巨大的金融功能,以此为后盾,使其在贸易、金融、信息、投资、服务领域占有垄断优势,在国际竞争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根据近代金融实际我们提出微观经济空间理论。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现金流货币有时间价值(利息),也有时点价值(泡沫),时点价值科学发现是微观经济空间理论的核心。美国金融创新基础理论残缺是通货膨胀货币的时点价值缺少,和利率空间结构的结构差值的缺失。美国金融创新基础理论残缺带来了房屋按揭次级贷款的金融危机,和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金融结构混乱,它引发了金融海啸,最终爆发了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12.
扫描人类活动,从中找到了公平、质效、GDP三个关键点。公平因素包括不公平分配和不公平交易,是引发经济危机的根本点。为实现公平,从土地切入发现了平衡工农城乡利益机制的投资置业系数CIP=(0,4]。这只能消除贫富悬殊引发的产消不畅之实体危机。为全面消除经济危机,应针对经济危机的六个阶段建设消除经济危机的系统工程。经济发展总是从公平到不公平,从公平、质效、GDP三者平衡到不平衡,最后进入经济危机状态;经济危机往往从金融危机开始,而我们应从土地切入调动资金作战。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日本政府在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本文分析了日本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做法,并探讨了借鉴日本经验,推进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2007年以来日元汇率出现大幅上升,其主因是金融危机前累积的经常项目顺差及危机后美国经济衰退和日美利差缩小带来的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日本政府无力干预汇市则是危机后日元升值得以持续的条件,中国增持日本国债并非升值主因。在金融危机和日本财政、货币政策均受制约的背景下,日元升值可能给日本出口和宏观经济带来比20世纪80年代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鉴于日本经济基本面走势和财务省加大汇市干预力度及大地震的影响,日元升值并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相似文献   

15.
日本银行的信贷扩张及其危机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常人们将日本银行的坏账和不良资产问题归咎于日本的泡沫经济以及东南亚的经济危机.而在具体、现实的解释上,日本银行自身经营的失败和机制的缺陷才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危机成因,对日本银行信贷扩张历程的分析展现了日本银行不良资产困境及其危机效应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6.
The paper studie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US and four East Asian equity markets. The focus is on the change in the information structure/flow between these markets triggered by the 1997 Asian financial crisis. It is shown that the information structure during the crisis period i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non-crisis periods. While the US market leads the four East Asian market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crisis, it is Granger-caused by these markets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period but not in the post-crisis sample. Further, in accordance with concerns reported in the market, the Japanese currency is found to affect these equity markets during the crisis period. The Japanese yen effect, however, disappears in the post-crisis sample. The Japanese currency effect is quite robust as it is found from both local currency and US dollar return data and in the presence of Japanese stock returns. J. Japanese Int. Economies 21 (1) (2007) 138–152.  相似文献   

17.
殷建平  黄辉 《改革与战略》2010,26(12):168-171
目前我国经济处在高速发展期,陷入了极大的石油需求和我国油气资源先天不足的两难境地。1973年石油危机以来,欧盟各国纷纷采取节油措施,但是其经济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我国应借鉴欧盟国家的发展策略。为此文章总结了欧盟的节油措施:直接节油举措;以气代油;发展核电和水电;其它的节油措施如产业结构调整等。文章最后提出了我国应该在政策上要有效地引导石油的节约消费、发展天然气产业和大力发展核能水电新能源以及要积极推动我国的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等几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3·11"东日本大地震,特别是福岛核危机对日本电力产业影响巨大。"后福岛时代"日本电力公司将会进一步打破垄断,增强竞争;短期内日本不可能废除全部核电站,只能是维持现状,但长期来看有可能;整个日本电力产业将会被迫发生一些变革,在变革中发展。  相似文献   

19.
We empirically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Japanese general collateral (GC) repurchase agreement (repo) and uncollateralized call rates before, during, and emerging from the recent financial crisis. Unlike the US and many other countries, the Japanese GC repo rate had been higher than the uncollateralized call rate, despite the former being secured by collateral. Moreover,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Japanese GC repo rate rose, whereas the US Treasury GC repo rate decreased. The results of our empirical analysis suggest that segmentation between the Japanese repo and call markets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explaining these features. Our results also imply that the Bank of Japan’s policy actions during and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were effective to some extent in lowering both the repo and call rates, and stabili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direct link betwe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1988 Basel capital requirement in Japan and the shrinkage of banks’ foreign assets, particularly in Thailand in the 1990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proceeds in two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nvestigates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capital crunch in Japan induced Japanese banks to alter their portfolios and reduce their foreign assets. The second step tests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change in behaviour of the Japanese banks induced the increase of the probability of financial crisis in Asia. Our results support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Japanese capital requirement, among other factors, in triggering the 1997 Asian financial crisis as an external common shock and give a new angle on the financial crisis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