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发布了《2008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明确将进一步扶持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化经营项目,发展现代农业,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在着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每年都会安排数十亿的中央财政资金用于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扶持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扶持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区域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本期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的相关内容介绍给广大农民朋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2011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工作日前正式启动:为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和在更大范围内择优选项,鼓励符合条件的项目单位申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  相似文献   

3.
《天津经济》2011,(6):82-82
2011年.为丰富农产品市场、提高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市财政安排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7459万元.大力扶持本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  相似文献   

4.
数字     
《中国合作经济》2009,(3):30-31
从今年起,中央财政对江苏省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取消有偿资金,实行财政资金按比例无偿补贴。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产业化经营项目,可获得60万-80万的财政无偿补贴。  相似文献   

5.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在新形势下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项目的作用和地位也在不断加强,合理选择扶持方式和扶持对象,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招标》2013,(31):10
近日,中央财政下拨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贷款贴息项目资金25.79亿元,旨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发展,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据悉,项目建设范围涉及北京、河北、内蒙古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大连、宁波、青岛3个计划  相似文献   

7.
陈鑫 《辽宁经济》2004,(6):12-13
一、目前农业运行的经济背景的巨大变化。自1989年国家设立农业发展基金以来,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为投资重点,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乡村就业机会及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农业综合开发,一直是中国各级政府及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和内容,但在新形势下,中国农业运行的经济背景发生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寿光市发展农业产业化,立足当地优势,依托科技进步,积极开拓市场,推进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实践,启示我们发展农业不能“就农业论农业”,而应当以工业化的经营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用标准化的操作规程保证农产品质量,以市场化推动农业发展,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加大政府的组织和引导力度,实现农业产业化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通过分析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对资金的需求状况,论述福建省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为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寻找有效的途径,以促进农业产业化有条不紊的进行,更好地促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0.
农业微观经营与外部生成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凯 《乡镇经济》2000,(5):5-6,47
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新的经济现象。本文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要构成要素,强调了农户、龙头单位、科技、政府等要素的地位和作用,指出科技要素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技术路线和重要意义。从微观经济入手,旨在明晰农业产业化综合发展的宏观经济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毕正华 《老区建设》2006,(12):38-39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农业生产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力措施。它把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与开发和农业生产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及时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急需的技术产品或直接用于改造农业传统产业,或形成新的农业产业,可以极大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本试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中的金融资源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倩 《发展》2008,(3):83-84
一、农业产业化与金融资源配置的关联性 由于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承担载体,因此,农业产业化中的金融资源配置,在各国主要表现为农业与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理论上讲,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在欠发达地区甚至是主导产业。为了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应逐渐成为金融资源配置的重点领域。然而,由于农业的天然弱质性导致其在金融资源配置的博弈选择中处于弱势地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面临显著金融制约。因此,合理配置农业产业化金融资源,形成有效的农业资本支持,是促进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宝鸡市供销社把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供销社的战略任务和改革方向,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发挥供销社形成的“五大载体”(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市场、村级综合服务站)优势,引导农民进市场,帮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努力探索供销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的新途径,使供销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的框架初步形成。培育发展龙头企业14户,创建各类专业合作社121个,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站470个。推销农副产品2.3亿元,带动农户11.3万户,占全市产业化经营比重的29.3%,帮助入社农民人均增加收入38元,推动了全市农村小康社会建设。通过参与农业产业化有力地促进了供销社经济效益的提高,全系统在2002年盈利145.3万元的基础上,今年  相似文献   

14.
孔玉平  李安稳 《发展》2007,(10):29-30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最大效益的必然选择.近年来,甘肃省庄浪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从整体上看,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滞后,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冷静面对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丁小伦 《南方经济》2001,(12):59-60,66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要靠国家财政,也要靠社会金融资本,构建多元化农业投资体系,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支持和促进农业发展,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作出的战略决策。农业综合开发以土地治理为主要内容,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高效农田,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奠定基础。同时积极扶持多种经营和产业化龙头项目和农业高新科技项目,以多种经营项目为龙头,带动周边地区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以农业高新科技项目为载体,促进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农业综合开发为实现山东主要农产品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7.
国外农业化道路及其一般规律中共中央党校徐勇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一般途径。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原苏东国家以及少数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完成了农业产业化。虽然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但总的看来,它们农业产业化的社会经济基础、基本特征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权威信息     
正财政部: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2015年11月,财政部印发《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从2016年开始,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集中支持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对纳入优先扶持范围的优势特色产业,通过重点扶持、连续扶持,力争用3年时间,在各农业综合开发县初步形成1~2个优势特色产业,以省为单位各形成10个左右、在全国初步形成百个资源比较优势大、产业链条延伸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区域农  相似文献   

19.
傅春生 《河南经济》1997,(10):20-21
去年,江泽民总书记对河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考察时强调指出:农业大省要充分发挥资源较多的优势……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的综合效益就可以大大提高,近几年来握们河南省农业银行在向商业银行转轨过程中紧紧结合本省实际,使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坚持循序渐进,积极稳妥,规模经营的原则,为农行支持农业走产业化道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四川经济研究》2006,(2):10-10
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日前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将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