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周笑 《经济管理》2007,(8):91-96
大众媒介的社会价值对其经济价值的实现从多方面做出了内在限制。媒介的经济生存是以实现社会价值增长优势为理论前提的,同时,又以媒介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合理分立为实践前提,因为两者在人力资源要素等主要方面是分立的,导致了成本和收益结构上存在相应的客观差异,需要以相对独立的组织形态来追求各自利益目标的更高一致性。媒介社会与经济价值合理分立的基本原则是确保社会价值的主导作用和交易成本的最小化。“超级女声”成为2005年我国媒介产业的焦点事件,根本意义在于它对合理分立媒介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本文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国有媒介的经济生存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
随着传播学和传媒产业的发展,“受者中心论”已成为传播学研究者和媒介从业人员 的共识。受众,即媒介信息的接受者,是传播活动的起点和最终归宿,对媒介传播起着客观 性的制约作用,它决定着媒介传播的内容、风格和发展方向。  以受众为中心,决定媒介经营的首要支点便是受众定位。所谓受众定位,就是确定媒 介的目标受众。只有在明确了媒介的传播对象的基础上,媒介才能生产出受众所需的信息产 品,才能赢得受众,最终实现它的目标和功能。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受众就是媒介产品的 消费者,受众定位就是市场定位,准确的市场定位是经…  相似文献   

3.
媒介娱乐化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近些年来,各种选秀类电视娱乐节目的风起云涌,以及电视新闻普遍娱乐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媒介娱乐化现象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这篇文章我们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下剖析媒介娱乐化,有助于人们深入地把握媒介娱乐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张雨 《时代经贸》2013,(20):180-180
媒介娱乐化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近些年来,各种选秀类电视娱乐节目的风起云涌,以及电视新闻普遍娱乐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媒介娱乐化现象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这篇文章我们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下剖析媒介娱乐化,有助于人们深入地把握媒介娱乐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传播学的人类理性前提往往因为人的个性化、情绪化、组织利益而可能丧失,因而理性传播一直是媒介追求的理想方式,一个被称作自媒体的个人化传播时代的来临,理性化传播方式再度成为媒介运作的关注焦点,自媒体不仅不会因其个性化与多元化特性有损理性化传播,反而为新媒体传播提供了一种自由与共享的传播平台,从而使媒介理性传播运作方式的实现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李俊松  杨舟 《经济师》2011,(11):63-64
网络的出现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媒介传播塑造了更加广阔的平台。然而在当前以市场为导向和消费理念至上的社会中,传媒娱乐化呈现出了主流态势。媒体在报道社会热点事件中越来越多地围绕着人们的猎奇心理、消遣心理等展开并引发了诸多关注。由庸俗化的新闻和对带有负面信息的"过分"报道所产生的负导效应,提醒媒介的传播者不能一味投大众所好,需要对社会传播责任有更清醒认识;同时,对于媒介的监督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左亦鲁 《开放时代》2023,(2):191-206+11
中国的媒介内容管理并非“一刀切”或“非黑即白”,而是基于不同媒介的不同属性展开规制。媒介的属性包括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前者指某种媒介所具有的技术上的特征,后者则指媒介在某一特定社会中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地位和影响。在内容管理中,“谁来管”(管理主体)、“管理谁”(管理对象)和“怎么管”(管理标准)都会随媒介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变化而动态调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基于媒介”模式可用来解释和指导中国的内容管理,但近年媒体融合与基于大数据、算法和人工智能的“个人化法律”的兴起,给这一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王庆 《当代财经》2006,(12):83-85
生产管理是媒介产品决胜市场的基础保障,没有高效率的生产管理就没有高效益的市场效益。本文从媒介生产管理弊端的表现入手,分析了成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传统经济学假设信息是完全的,因而不存在信息的非对称情况,从而也就没有必要用广告这种媒介来传递信息。本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对传统经济学这一假设提出了质疑,并进一步分析了公司花钱作广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分析了我国媒介的功能、组织性质以及产品属性的基础上,得出媒介产业化的根本原因有三点:第一,我国媒介已不再是纯粹的宣传工具,而是集新闻、资讯以及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工具;第二,注意力资源具有了经济价值,成为了社会的稀缺资源;第三,媒介产品的物质形态并不完全是纯粹的公共物品,而且注意力资源是私人物品,由此构成了媒介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传媒的发展,我国传媒市场由以快速发展为特征的成长期逐步进入到成熟期,新的市场条件对传媒的竞争方式有着深刺的影响,树立良好的媒介形象也自然是各媒体应该引以重视的。本文主要阐述媒介形象塑造不足及确立塑造良好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转轨研究形成了四种主要经济学范式,即新制度经济学的转轨成本-转轨收益范式、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化经济改革范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范式、市场化生产方式-市场型社会主义制度范式。认真分析这些转轨经济学范式,对于我们科学地总结我国市场化经济改革与转轨的实践经验,科学地推进转轨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正确而有效地指导我国未来经济转轨实践,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正自媒体时代是指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这种媒介基础凭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使得新闻自由度显著提高,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自媒体时代,灾害面前的个体自我动员能力迅速提高。经济收入的增长,又使个体行动能力大幅提高。但相应社会组织能力仍停留在低水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迄今已经历了三次大的浪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相应地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经济全球化可以看作是全球经济的市场化,但决不是全球经济的资本主义制度化,也并非全球经济体制的美国化。面对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新浪潮,中国的经济建设和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迎来了一次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5.
很久以来,大众媒体在品牌建立过程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公司的大部分营销预算都被投入到大众媒体中,通过在报刊、广播、电视上做大量广告,增加品牌的可见性,扩大品牌的知名度,达到树立品牌形象的目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过大众媒体建立品牌的不足之处渐渐显现出来。首先是由于传播媒体间的相互竞争。传播媒体有其自身的生存需要,需要吸引观众和听众,而不能单纯地为建立品牌服务。比如,电视台为了保持电视节目的完整,在黄金时段不插播或少插播广告,这就使品牌建立的效果大打折扣。其次,人们对媒体的商业化变得越来越反感,同时…  相似文献   

16.
本文概述了均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贡献及其局限性。文章用现实世界大量普遍的非均衡现象,揭示了均衡经济学的要害是不符合现实,论证了市场买卖活动是在不均衡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文章倡导在对均衡经济学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根据现实世界的鲜明特征对它进行批判、修正和发展,从而走向一个现实世界的经济学。  相似文献   

17.
实验经济学是20世纪后半叶迅速发展起来的经济理论分支,近年来成为经济学最活跃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其与行为经济学联袂将心理学原理和实验方法引入经济学研究,对新古典经济学构成了强烈的冲击,影响深远,也引起了我国经济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极大兴趣。2005年8月19日至20日,由中  相似文献   

18.
倪金节 《资本市场》2013,(10):30-32
"李克强经济学"的本质是"改革经济学",是指新一届政府所推出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反映了公众对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的期待。尤其是在7月,李克强先后主持召开了部分省份经济形势座谈会和经济形势专家、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在这两次会上,李克强"定调"区间管理的宏观调控新思路,进一步系统阐述了"李克强经济学"的精髓。改革家的经济学"李克强经济学"成为热词,其本质应是"改革经济学",乃是  相似文献   

19.
姚萍 《时代经贸》2008,6(7):28-29
以劳动力市场及其运行为分析对象的劳动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就业与失业、收入分配和劳动关系是国内劳动经济研究的三大重点领域。我国自从上世纪末确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方针以来,劳动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了较好的维护。但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形势下,我国的劳动经济事业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积极促进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更好地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是时代赋予中国工会的重要任务。本文拟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经济事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20.
吴畅畅  贾佳 《开放时代》2010,(11):106-132
在中国,“同志”一直是一个讳莫如深的媒介议题,作为性存在的一种方式,同志得以“现身”传统大众媒介,往往与某个固定化了的范畴相互勾连,而这些范畴随着时间(历时性的变化)与空间(不同地域)的变化,成为不同的连接点,连接作为群体的同志与国家话语。因此,本文力图透过《人民日报》(1949—2009)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以都市报、周末报为代表的市场化报纸等媒介文本,梳理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两类报纸勾连同志与国家话语的诸多连接点及其差异,以及这些变化背后深刻的政治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