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计实务中对内部控制的相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2010)》要求注册会计师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为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提供基础,并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这使得注册会计师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某大型工业企业为例,将模糊数学方法应用到重大错报风险的综合评价中,以期为按《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简称"新审计准则")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提供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3.
张薇 《财会月刊》2007,(8):56-58
本文以某大型工业企业为例,将模糊数学方法应用到重大错报风险的综合评价中,以期为按《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简称"新审计准则")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提供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4.
新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要求对被审计单位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成为首要和必要的审计程序,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被贯彻到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全过程。如何在对小型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的实践中遵循新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同时注重体现小型企业审计的特点,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体现成本效益原则,适当简化小型企业审计程序,是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不断暴露、审计方法不断受到挑战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审计方法,也是当前国内外的主流审计方法。依据我国新审计准则,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首要的审计程序,强调注册会计师必须通过深入剖析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来评估财务报表总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本文在分析了其研究背景后,通过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重大错报风险的概述,从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及应对等方面论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重大错报风险,最后分析了我国重大错报风险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审计风险准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新审计风险准则通过修订审计风险模型,强调从宏观上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最终通过控制检查风险来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审计风险准则将对注册会计师更好地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改进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起到重大作用,并对注册会计师执业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被审计单位中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的重要环节。风险导向审计是现代主流的审计方法,其要求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分析及时的发现其中存在的风险,并对风险进行评估,根据审计结果出具合适的审计报告。本文结合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的程序、内容以及方法等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8.
正审计中,"财务报表层次"与"认定层次"、"整体层面"与"业务流程层面"这两对概念的运用非常广泛,但相关规定并未对这四个概念的定义及使用做出解释或说明,笔者拟对这四个概念进行分析。一、关于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以下简称第1211号  相似文献   

9.
分析程序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程序,如在进行风险评估程序时利用分析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在审计结束或临近结束时利用分析程序对财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以确定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与注册会计师对其环境的了解一致.但在审计实务中,如何使用分析程序发现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却一直是个难点.本文结合具体的案例资料,详细说明如何使用分析程序发现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以便相关人员更好地使用该程序来完成审计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一、新审计准则下的风险评估特点20世纪下半叶起,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呈现国际趋同的大趋势,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审计环境不断变化,由此带来了更加复杂多样的审计风险,这些都迫切要求大力改进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增强审计的有效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适时地对原有的准则作了一系列重大修订,引入了“重大错报风险”的概念,将审计风险模型重构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进一步明确了审计风险与报表总体及账户余额(认定层次)之间的联系。与原有审计模式相比,新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通过深入剖析被审计…  相似文献   

11.
新颁布《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指出:“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第四条指出:“财务报表的错报可能由于舞弊或错误所致,舞弊和错误的区别在于: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错报的行为是故意行为还是非故意行为。  相似文献   

12.
根据财政部等五部委《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财会[2010]11号)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印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实施意见》(会协[2011]66号)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自2012年1月1日起应当向投资者提交审计报告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第五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可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采用这一方式意味着同一时间内需要执行两项审计业务,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审计路径的选择《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第二十八条规定,应当首先识别与评估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而下  相似文献   

13.
审计风险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审计月刊》2005,(4):37-37
新修订的国际审计准则200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已于2004年12月正式实施,在此准则中审计风险被定义为"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适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是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的综合风险,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而在旧准则中,审计风险是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综合风险,改变后的审计风险模型让审计人员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重大错报风险。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需要实施审计程序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依据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水平确定并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以便把检查风险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低水平。  相似文献   

14.
针对电子商务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冲击,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审计环境的重大变化,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电子商务及控制环境.识别和评估其经营风险和重大错报风险,并实施进一步的风险应对程序。  相似文献   

15.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TFAC)下属的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于2003年10月发布了一系列审计风险准则,其中包括《会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准则》、《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和评估重大错报的风险准则》、《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风险的反映程度准则》和《审计证据准则》。这些准则(以下统称为"新准则")将从2004年12月15日起正式施行。新准则有如下主要变化和特点:  相似文献   

16.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内部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险导向审计非常重视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对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之中。内部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注册会计师必须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则属于进一步审计程序。  相似文献   

17.
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是注册会计师评估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重大错报风险的一个必要程序,而内部控制测试程序是注册会计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所采取的进一步的审计程序。  相似文献   

18.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优势及应用中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日益暴露出其缺陷,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于2003年10月发布和修订了相关准则,推出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程序时应从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相关认定层次两方面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旨在把检查风险降至可以接受的低水平。我国注册会计师应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为指导,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基本理论,探讨适应我国审计工作实际的审计方法,从而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节约审计资源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风险导向审计的新发展及其借鉴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布衣 《财会通讯》2004,(10):75-76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属的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于2003年10月发布了一系列审计风险准则,其中包括《会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准则》、《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和评估重大错报的风险准则》、《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风险的反映程度准则》和《审计证据准则》。这些准则(以下统称为“新准则”)将从2004年12月15日起正式施行。新准则有如下主要变化和特点:  相似文献   

20.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中有必要结合当前阶段社会大环境特征,关注并识别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因素,并从外部环境和被审计单位自身两个层次出发,分析除常规风险外,新时期需要特别加以关注的、由主观或客观原因引起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