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核心城市+特色小镇"的新型城乡融合发展框架将是未来区域发展的方向。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打破"城市—乡村"二元结构的界限,特色小镇正是结合城市功能与乡村功能的综合体。构建核心城市和特色小镇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要以产业为核心、以特色产业集聚为发展模式,依托都市圈的现有资源,结合自身产业特色,以其特有的属性,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特色小镇作为高端产业发展、高级人才聚集的重要空间载体,其所形成的产业链延伸将带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动,并与核心城市形成协作互补的产业链,促进基础设施一体化,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是践行我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实现城乡融合。海南省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以马术文化为核心的特色小镇,选取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的海南农垦神泉集团有限公司响水分公司海燕片区,主要以马术资源为核心,致力于旅游、度假、体育、生态农业协同发展。小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凸显马术文化特色,大力促进马术文化的传承,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海南马术文化特色小镇应充分融合政府、企业的资源,充分发挥协同优势,打造海南马术文化特色小镇的最优发展模式,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海南马术文化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集思广益和统筹规划,才能真正实现循序渐进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既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和抓手,也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努力方向。特色小镇作为这一战略的强有力龙头和载体,可以有效地实现特色资源、乡村环境、传统习俗、历史文化在空间上的集聚,带动优势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融合,从而实现单向城市化到城乡融合的转变。当前,深刻理解特色小镇的内涵,科学认识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关系,探索特色小镇的建设之路,无疑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在“十四五”时期将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区域经济布局应根据变化进行新的调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是“十四五”时期区域发展的主基调,要促进人口有序流动,缩小城市群内外的人均收入差距;要加快发展边缘地区的中心城市,缩小省域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的差距;要继续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支持力度,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应继续推进以人为本、高质量的城镇化。应规划建设都市圈和新的经济带,增强大都市的带动力和经济带的集聚力。要把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作为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服务农村和集聚产业。  相似文献   

5.
随着北京宋庄、上海泰晤士小镇等“文化创意小镇”带来的巨大文化新浪潮,“文化小镇”作为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表现形式,对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建立文化产业集聚地,盘活地方城市经济活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课题以成功的文化小镇案例经验为依托,结合我市地方文化特色,重点研究如何有效将我市地方文化资源整合和包装,提出周窝音乐小镇创造性包装改造的方法和策略,并最终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具有衡水地方文化特色的音乐小镇、文化名镇,从而带动我市地方文化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城乡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关系,也是国家和区域内最重要的相互依赖关系,只有两者均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相互支撑。如何防止“空壳化”及其带来的农村萧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中央文件首次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概念,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因此,将城市和乡村置于“人口—产业—土地”整体性的网络中重新审视两者的逻辑关系,科学分析研判城乡发展的演进过程,系统甄别城乡融合机理特征,有效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规律,构建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这一新型解释框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城市与乡村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场域,是承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维功能的两大重要平台载体,其相互关系变化折射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路径与目标变迁。城市与乡村相互之间具有鲜明的网状立体交融特征,融合的程度、深度、广度具有深刻的时代特征。融合本身具有平台思维的突出特征,体现的是理念、路径、举措、要素等的统筹整合。新发展阶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需运用平台思维,从政府、市场和社会等维度打造横向联通、纵向贯通的平台体系,统筹整合城乡优势资源,推动构建城乡规划同框、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城乡金融普惠均衡、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并网、城乡发展成果共享等平台,推动城乡差异化、互补式、有机式融合发展,以打造城乡深度融合的经济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正标准编制背景都市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在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及环城市经济圈形成的、依托并服务于城市、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功能多样、业态丰富、产业融合的农业综合体系,是城市经济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的表现形式。都市农业是典型的多功能农业,它以农业和乡村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化为载体,以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为手段,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  相似文献   

9.
飞地经济是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的方式之一。长三角地区飞地可分为农业飞地、制造业飞地、创新飞地及服务业飞地4种类型。长三角飞地经济形成多核辐射叠加的“蝶形”网络化空间关系,“创新飞地中心城市集聚+制造业飞地”外围扩散非对称分布,产业转移正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总体处于创新集聚与制造业扩散双向流动并行阶段。目前,中心城市“核”的能级和协同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有待加强,飞地经济圈层结构缺乏有力支撑,产业协同治理尚待进一步加强,与飞地经济相匹配的政策协同存在壁垒。建议发挥好中心城市的创新引擎作用,加快形成“一带两轴”的支撑作用,集中力量建设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型示范飞地,加快飞地园区带动当地产业集群的形成,强化长三角参与全球创新链产业链的能力,着力打破与企业跨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隐形壁垒。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已经开始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其中,乡村振兴是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关键环节。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人往高处走,是人口流动的一般规律,只有坚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才能真正留住人、留住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完善公共服务,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定是以推进城乡融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农村和城市发展的不同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方式,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推动两者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特色小镇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热潮,这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各地均结合自身地理人文特点,积极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体育特色小镇作为众多各具特色小镇的一员,也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崭露头角。特色小镇在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中属于新兴产业,各地文化经济背景也各具特点,如何才能依靠特色小镇的建设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怎样才能将小镇建设与各地市的发展有效融合,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是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本研究以特色小镇中的体育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探讨体育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如何以体育特色产业为核心,通过体育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以此为契机为体育产业良好发展创造有利环境,着力打造符合我国人民需求的体育特色小镇。  相似文献   

12.
王伟  姜涛  蒋武 《经济界》2023,(4):86-96
本文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为数据来源,采集了2017-2022年“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相关的文献数据,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主题相关文献进行文本挖掘和可视化分析,主要对高频次被引论文、核心作者、主要研究机构、研究热点及趋势等进行识别。作出相关的文献综述,以期对国内“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进行较为全面的呈现,并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主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文献支持。  相似文献   

13.
<正>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而壮大乡村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乡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指出,到2025年,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将超过1500万人。返乡入乡这一“逆城镇化”现象当前已逐渐为社会大众所知,是城乡推拉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农民工就业机会减少,生活成本增加,迫使大量农民工、大学生回流;另一方面,政府不断加强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农民创业,使农村创新创业环境得到了改善,这也加大了对返乡人群的吸引力。创业活动能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农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和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4.
门豪 《经济界》2023,(1):64-71
平台化战略作为产业转型的核心,影响不仅限于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制造业来说同样意义重大。本研究聚焦小镇青年创业过程,指出伴随平台市场崛起而出现的乡村产业聚集与扩散现象。研究表明,线上交易市场的扩张,倒逼乡村作坊式生产的转型、外部非正式合同创新与技术升级。通过山东曹县淘宝村的转型案例,呈现小镇青年“在城兼业”、“返乡创业”、“龙头带动”、“产业资本化”等过程。平台化生产正是乡村新兴市场浮现出的支配结构,推动了传统生产市场向服务贸易市场演进,也是小镇青年创业过程中无法绕开的基础逻辑。镇生产者,并且应当回到个体创业行动,从微观层面入手分析其创业逻辑。因此,研究工作中绝不能忽视其群体对乡村市场的作用,而对其微观的创业动因与产业活力迸发的机制性解读均有待深化。  相似文献   

15.
当前,特色小镇尚处于培育复苏阶段,亟待摆脱文化内涵缺失与产业群落凋敝的桎梏。首先,回溯了特色小镇发展的历程,明确了其文化印记与产业逻辑;其次,剖析了特色小镇的创建误区及"文化源"与"产业丛"耦合共生下,依靠"文化自觉"、"产业自觉"强化特色小镇的内生自组织能力的破解途径;再次,梳理了特色小镇文化与产业的多维共生空间;进而,构建了特色小镇"文化源"+"产业丛"的耦合动力机制,提出特色小镇的构建要与"文化源"相契合、与"产业丛"相呼应,重构生态系统代谢机制、多层次创新网络嵌套机制、要素资源整合机制,确保特色小镇持续进化的生命力;最后,展望了"文化源"+"产业丛"作用下特色小镇进路方向,即"三生融合"的新型乡村。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乡镇企业》2013,(7):33-33
日前,重庆市“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在开县召开,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一是发展乡村经济。以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开发优势资源,培育乡村产业,加快形成“一村一品”格局。进一步壮大特色产业、开发乡村旅游、深化农产品加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相似文献   

17.
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鼓励农民就近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平台。总结国内外特色小镇的发展经验,分析中国特色小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创建特色小镇需要注意的客观因素,如立足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历史文化等;提出建设中国特色小镇的政策建议,如因地制宜地推动产业做特做强,实现统筹布局促进"产城人文"融合发展,依托地域特质打造特色景观风貌,创新体制机制多样化制度供给等,对中国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常河  王玉凤 《活力》2012,(16):23-26
锦河农场把“场地共建”、“抓城、兴旅”置于发展的核心位置.坚持现代旅游理念。将旅游业的发展提到工作的重要位置。目前。锦河农场以自身的特有资源禀赋、地域特征和人文文化为基础,坚持践行科学发展观,最终确立了旅游产业拉动、蔬菜产业带动.三二一产业联动的农场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并通过“永不言败、奋力拼搏、锲而不舍”的锦河精神,如今,农场已形成了以锦河农垦旅游镇为平台,以大峡谷山水旅游为龙头.以闯关东、知青影视城为文化底蕴,以蔬菜休闲采摘观光园、柳编工艺、桦树皮工艺、山野菜加工为特色的旅游产业链.全面推动了锦河农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漳州市地处福建省最南端,山海交融的物候条件和古今交辉文化积淀带给漳州丰富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资源,截至今年6月,全市共有地理标志商标155件,数量居全国设区市第一位。漳州市市场监管局充分挖掘和运用辖区地理标志资源,发挥地理标志带动作用,构建起以地理标志为主线“基础在一产、延伸到二产、融合于三产”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尤其在三产方面,漳州在全国首创地理标志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一次性破解文旅产业地方特色少、地理标志产品推广平台弱两项难题,扩大发展受益面,闯出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新路,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在农业部指导下,浙江省按照"发展一产、带动三产"的思路,坚持以农为本、突出产业融合、强化市场运作、注重业态拓展,创新发展休闲农业。我省已经建成10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19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一、坚持农业为本,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我省始终注重以产业融合的理念创新推动休闲农业发展。一方面不断丰富干¨深化农旅结合的文章,各地结合特色优势产业强县强镇、"一村一品"等农业产业基础,依托"花"、"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