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劳动力市场搜寻理论的兴起及应用是目前国际经济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它解释了劳动力市场中出现的就业难、择业难、空岗以及失业工人难再就业等问题同时存在的一个重要工具。从劳动力市场上来看,信息的不对称性就意味着企业与择业者之间面临着冲突与不对等,意味着它们之间要产生一定的"搜寻成本"。而搜寻理论理论的出现有助于更好理解为什么我国出现"民工荒"、"就业难"和大学生"难就业"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马晓婕 《消费导刊》2009,(1):204-204
本文从工作搜寻基本理论出发,介绍并评价了工作搜寻理论的基本框架及主要分析模型,并对工作搜寻理论进行了评价和展望。文章认为尽管工作搜寻理论存在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但对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微观行为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夏晴 《中国市场》2011,(13):124-12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本文试图运用职业搜寻理论、保留工资理论和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对高校毕业生"知识性失业"问题进行探讨,并从高校毕业生、高等院校、政府部门三个角度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亲缘、地缘等为纽带的社会网络是农民工进行工作搜寻和实现就业的重要渠道。在劳动力市场相对完善的大城市中,农民工是否会减少对社会网络的依赖呢?本文以社会互动模型为基础,构建两区域劳动力市场均衡模型,在理论层面探讨了城市规模影响农民工借助社会网络渠道进行工作搜寻的机理。在理论模型基础上,本文将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城市数据相匹配进行实证检验,识别城市规模对农民工社会网络搜寻渠道的影响。鉴于常规模型的估计结果会因选择效应而存在偏误,本文运用含城市固定效应的两步法模型进行估计。研究发现,城市规模的扩大会显著提升农民工对社会网络搜寻渠道的依赖。进一步研究表明,大城市中的农民工依赖社会网络渠道搜寻,是对大城市公共就业服务不足的补充机制。  相似文献   

5.
刘哲 《现代商业》2011,(27):187+186
针对我国近些年来出现的"用工荒"问题,本文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展开了论述。文章首先叙述了用工荒问题出现的时代背景,接着从刘易斯拐点理论、工作搜寻理论和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需求理论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用工荒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作者根据分析的结果从政府、企业、劳动者三个方面分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的供给者与需求者通过双向选择实现人岗匹配。然而,人岗匹配并非可以瞬时完成,求职者要想成功实现就业,工作搜寻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基于信息经济学理论,从信息不完全与价格离散两个方面分析工作搜寻行为的必要性,获取有效的就业信息是工作搜寻的目的,工作搜寻是求职者追逐利益的表现。就业困难者应尝试获取更多就业信息,对工资不满意的可扩大工作搜寻范围,加大工作搜寻力度。  相似文献   

7.
盛喆  周玉龙 《中国市场》2011,(14):13-15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及相关制度等原因,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分割特征,笔者认为,这种劳动力市场分割可以解释当前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即所谓的知识失业。本文中,笔者对一个已有模型进行了合理修正,解释了劳动力市场分割对于知识失业的影响,得出结论:大学生在一级劳动力市场获得工作的概率越高,两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差距越大,知识失业越发严重。并基于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魏巍  杨河清 《商业时代》2015,(4):111-113
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工作搜寻理论,为工作匹配、摩擦性失业、保留工资等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释视角,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随着高校连年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从2008年开始严重凸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评估?高校和整个社会需要通过营造何种环境来助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升?一度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本文拟从工作搜寻理论模型入手,通过筛选、提炼影响工作搜寻的诸因素,描述诸因素对求职者的作用机制以及求职者对诸因素的适应机制,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估指标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严重,并成为了社会所关注的热点.影响大学生就业决策的因素是工资水平、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可获得的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让市场作为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建立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技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基于信息搜寻条件下的市场行为模型,首先对当前搜寻行为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随后从研究创新、理论价值和实际运用三个角度对市场搜寻行为模型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农民工工作搜寻和保留工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与农民工工作搜寻和保留工资的关系作了理论分析,提出了实证研究的相关变量和理论假设.经对调查数据的相关分析,证明了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工作搜寻和保留工资的作用.对研究结果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从消费者的搜寻成本看Internet的市场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商品价格和商品属性两个方面分析了Internet市场中消费者的信息搜寻成本,并说明由搜寻成本所造成的Internet市场中价格水平和价格离散程度的现状,以及由这两个指标所测度的市场效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消费者需求特点和信息搜寻两个维度,指出产品市场可分为易识实用产品市场、难识实用产品市场、易识享乐产品市场、难识享乐产品市场和未被考虑产品市场.企业应根据各类市场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消费者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4.
4Cs营销理论在人才市场中的应用--以大学生就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变化的内外环境,在充分了解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的情况下,应用4CS营销理论是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所作出的必然选择.通过分析当前我劳动力市场特征,从需求、费用、便利、沟通等方面着手,以满足用人单位合理要求为营销理念,最终可以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王碧含 《商业时代》2012,(5):123-124
本文从信息搜寻动机这一消费者个性因素出发,分析了虚拟旅游的感知价值问题。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虚拟旅游感知价值受到信息搜寻动机及消费者主观知识的显著正面影响;另外本文也分析了信息搜寻动机的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苏治 《财贸经济》2011,(7):127-133
传统劳动经济学的供需分析框架是建立在一系列理想市场假设之下的,现实市场中存在的交易成本使其无法解释劳动市场出现的“高失业、高职缺”现象。2010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彼得·戴蒙德、戴尔·莫滕森和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突破了传统劳动经济学研究框架,创造性地发展了“搜寻理论”,并将其高度模型化,应用于失业率问题研究,大大推动了劳动经济学的发展,为政府干预解决高失业率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指导。本文重点梳理三位获奖者的学术贡献,并阐述该理论对解决中国失业问题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卖场数量的增加和商品的丰富,消费者选择越来越多,他们一般会先进行价格搜寻,然后再进行购买。本文对价格搜寻理论与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促销建议。  相似文献   

18.
居民消费与电商市场规模的U型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福前  邢炜 《财贸经济》2015,(11):131-147
近年来电子商务市场的迅猛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却鲜有文献研究电子商务市场发展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更没有文献研究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居民消费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本文基于搜寻理论的微观基础构建了具有价格粘性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并基于我国2007-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发现:通过提高消费的边际效用和产品的竞争程度两条机制,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促进了消费;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初期主要是对传统市场的替代,其成长期才是新市场创造的过程.因此,居民人均消费、总消费与电子商务市场销售规模之间呈现出“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9.
信息搜寻行为一直是组织行为领域的研究重点.过去的大量研究已经证明,改善员工信息搜寻体验能够有效提升员工绩效并促进企业的战略发展,而研究成果也对企业的员工培训设计和信息系统改进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启示.由于任务情境是企业最重要的信息搜寻情境,本文以这一情境为切入点,在回顾信息需求、信息搜寻模式和信息源分类维度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基于任务情境的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商》2015,(38)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科技高度发达,各种热门的求职网站也粉墨登场。本文结合搜寻成本理论,从求职网站对于劳动者和雇主的作用入手,提出了K=ΔP*C-ΔC L=ΔS-ΔC两个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