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雪中送炭惟吾愿 少儿时,父亲就教育我们说:对人,要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他还不止一次写给孩子们:“雪中送炭惟吾愿.”“雪中送炭”的待人情怀不但贯穿了他自己的一生,也从小给我们子女树立了一生待人的准则.纵观父亲一生,在党内生活非正常期间,历经冤屈、坎坷、磨难,却从来无怨无悔、顾全大局,一生都在“雪中送炭”.他由衷地说:“我这个人呀,一辈子没整过人.”在那些蒙冤岁月里,父亲对污蔑不实的所谓“问题”,能揽过来的就坚决揽过来,宁可—个人承担责任,也绝不牵连他人.他说:“我身上的芝麻,放在别人身上就是西瓜;别人身上的西瓜,放在我身上就是芝麻.”许多人听了这话落泪.“没整过人”应该是他老人家一生中做过的最重要的“雪中送炭”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老王买房记     
段力 《西部论丛》2006,(3):86-86
某单位员工老王,年龄40开外,一辈子都依靠着自己那点儿工资生活,所以到现在一家三代,五口人还挤在不足40平的筒子楼里,不论生活还是孩子学习都极不方便,眼看着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可怎么就是没有自己的家。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我父亲88岁诞辰。6月4日,是我父亲去世8周年纪念日。在这8年时间里,我时常做梦想起他老人家,但从来没有动手写过什么文稿,兹因自己手懒。今年,我特意抽出时间,写下了我记得起的父亲在世时的一些生活片段,作为对我父亲最好的怀念。 我老家在河南省许昌县一个农村。父亲一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一生主要与农业打交道。他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都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风里来,雨里去,干着繁重的农活,含辛茹苦。父亲一生诚实守信﹑任劳任怨,是村里出了名的老实人。他心地善良﹑与人友善﹑工作勤恳。父亲一生很苦,过去家境不好,解放后又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闹灾荒的年代,直到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以吃红薯﹑红薯干﹑玉米等粗粮为主,吃野菜是常事,小麦面不够吃,大米及鸡鱼肉极少吃,喝牛奶与豆浆更是天方夜谭。生活勉强可以维持饥饱。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花季女孩眼中的父亲是伟人,家庭是甜美的暖巢。真的是这样!我的家庭与众不同。因为,一家411人中,有两人是残疾人!我的父亲与众不同。因为,他是一名盲人,9岁就失明的盲人!  相似文献   

5.
李玉秋 《东北之窗》2014,(17):104-104
正父亲是老家农村画匠,给农村成亲小青年画炕柜。父亲尽管不能和现在的画家相提并论,可大家认准父亲画的山水不一样,每一幅都是独特的风景。父亲画的风景是在他心里的,父亲没有见过大海和海鸥,父亲画的山水里却有海鸥,父亲说这就是山水意境。有了"山水意境",父亲心里的山水似乎永远也画不完。我从小就喜欢看父亲画画,那时就坚信父亲画的山水在某一处一定存在,并怀想能有一天走出老家那一方平原,去寻找父亲画了一辈子的  相似文献   

6.
《沪港经济》2005,(4):12-14
我已经采访了不少国际政要,但是从来没有一个人像克林顿这样,一进 房间就和每一个人握手的--我是指每一个人;而且,在握手的时候,他还 看着对方的眼睛。克要顿的个人交往能力一直是有口皆碑的,就连布什总统 提起来也有点酸溜溜的。今天的克林顿似乎非常满意目前的平民生活,他不 再是美国总统,而是参议员希拉里的丈夫,是切尔西的父亲。  相似文献   

7.
前些天在老家的父母突然给我来电话,一个没接之下他们还不依不饶地再次打了过来。电话回过去后,父亲母亲急急忙忙七嘴八舌地向我“通报”着一件大事:家里仅剩的一亩田,因为正挨近乡村公路,听说要被乡政府规划成为商业街了……从他们向我说这件事的情绪中,我感受到他们心情上的摇摆不定,既失落担心,又有所期待。担心的是,他们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有地在就有粮吃,  相似文献   

8.
开我的第一家店之前我在一家影楼上班,本来去应聘的数码后期,但老板看我这模样还入得了眼就让我做了前台。这个影楼工作时间太长,平时朝八晚九,离谱时要加班到晚上十一点多,感觉被严重剥削了。总之,那时就一直想自己要做点什么,也时刻在寻觅着"机会"。后来,我哥说想给我开一家店,锻炼锻炼我的能力。这个我称之为一辈子的"天使投资人"丝毫不求回报,说哪怕和上班赚的钱一样多也行。我从我的兴趣出发,我决定做母婴用品专卖店。因为  相似文献   

9.
张程 《新财经》2009,(9):43-43
1956年,我出生在甘肃兰州的一个军人家庭,2岁时,全家随父亲的部队调到了宁夏。 那时候,“反右”运动如火如荼,身为团职干部的父亲因为太耿直,提了很多意见,于是,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并被抓起来判了三年。父亲想不通,就自杀了。从此,我们孤儿寡母,一家五口艰难地生活着,而且,还要承受政治上的歧视,被看做是“黑五类子女”。  相似文献   

10.
今年的4月23日是父亲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作为他的独女 ,我怀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深深地怀念我亲爱的父亲。面对早已褪色泛黄的父亲遗像 ,我总希望在脑海中搜寻父亲的音容笑貌。然而 ,梦里寻他千百度 ,镜花水月终不得 ,连半点儿影子也没有。这并不奇怪 ,我是父亲的遗腹子 ,还未来得及出生 ,父亲就遭到反动派的毒害牺牲了。人称“少年丧父”为人生之大悲痛之一 ,而我是还在娘肚子里就失去了父亲 ,不更悲哉!尽管我从未见过给予我生命、与我血脉相连的父亲 ,但我却在母亲肚子里与母亲一道体味着失去亲人的极度悲痛。我是在娘的肚子里为父亲器灵运葬的呀!此情此景 ,世上罕有。每念及此 ,我心里就悲痛万分 ,总要默默地念叨 :父亲 ,从未见过你的女儿想念你!尽管未能见过父亲一面 ,但父亲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却是高大无比的。小时候 ,从我能记事的时候起 ,就不断地从母亲、哥哥等亲人那里听到许多有关父亲投身革命的动人故事。从与父亲一起战斗过的许多叔叔、伯伯那里也常常听到许多有关父亲崇高品德的感人事迹。通过这些回忆和故事 ,渐渐地 ,父亲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生动起来 ,丰满起来 ,高大起来。从亲人们的回忆和父亲的战友们的追忆中 ,我知道了 :...  相似文献   

11.
《走向世界》2015,(9):21
初一这一天最关心的就是附近几个村落"耍花会"的到来了。最先来的总是金钩寨的花会。我这一辈子,经过几个朝代,也已经过了80几个"年"了!时代在前进,这过年的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和进步。从我四五岁记事起到11岁(那是在前清时代)过的是小家庭生活。那时,我父亲是山东烟台海军学校的校长,每逢年假,都有好几个堂哥哥,表哥哥回家来住。父亲就给他们买些乐器:锣、鼓、二胡、洞箫之类,让他们演奏,也买些鞭炮烟火。我不会演奏,也怕放炮,只捡几根"滴滴金"来放。那是一个小纸捻,里面卷一点火药,拿在手里抡  相似文献   

12.
<正>2012年2月,正当陕西省志丹县侯市乡塔坡村青年段小强为自己的人生路该怎么走——是出去打工,还是就在家门口找点事干发愁的时候,听到了延安要招收海员的消息。对于段小强来说,不要说当海员,大海都没见过。消息还说,经过短期海员培训,保证安排工作,且收益颇丰,段小强心动了。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父亲听后,担心不安全,特意到延安  相似文献   

13.
nanet服务。这可真是天赐良机,一年前我给父亲买的电脑,终于可以不再孤苦伶仃了。赶快去邮局填表,交押金,领帐号。嘿,可能是申请的人不多的缘故,手续办得还真顺。这样在农历九七年的最后一天,我成功地把父亲推进了因特网。现在可好了,我连电话都不用打了,父亲一天给我发一个电子邮件,还总催着我回信。老头子说每天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计算机看看电子信箱里有没有信,如果那一天信箱里是空的,就觉得特失望。读着父亲的信感觉父亲有时像孩子,印象中父亲除了迷围棋以外,还没有什么东西能像网络这样使父亲着迷至斯。父亲发给我的每一封信件,我都好好地保存下来,正像父亲所说的,有纪念意义呢。  相似文献   

14.
父亲坐茶馆     
几年前,父亲对我说:“我坐了二十年茶馆,这一辈子值了。”说这话时,一脸的满足。坐茶馆,是他退休后的主要生活方式,也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重庆的茶馆是有名的,也是有历史的。即使像重庆远郊的小镇歇马场,那茶馆也是有年头的。小时候我在外婆家,每逢赶场,就跟着外公上街,陪他坐茶馆。方桌、条凳、盖碗茶,跑堂的小二儿,肩搭白毛巾,手提长嘴铜壶,嘴里拖长声调唱道:“来一啦!”隔老远就将开水冲进碗里,不但准确无误,且滴水不漏。开始我怕烫着,见冲水就躲,后来发现小二的功夫了得,还想学一手呢。茶馆里总是满荡荡的,人声鼎沸,可小孩家没那个耐性,喝上几口解渴,随后就在嗡嗡的嘈杂声中睡着了。  相似文献   

15.
四口之家 尤华扬一家四口人。父亲尤洪玮是上海人,先天陛聋哑。母亲陈淑芬来自江苏农村,两年前户口才刚刚迁至上海。爷爷75岁了,和他们一起生活。  相似文献   

16.
父亲的乡下     
老父亲早已退休。也许是年纪大了,总喜欢叨叨他的那些往事。每一次,总要反反复复说起跟乡下有关的往事:农民兄弟、煤油灯、火塘、苞谷酒、放贷款、收贷款……其实,父亲一身平淡。16岁入党,工作经历如一杯凉白开。退休后,他仅有的、惟一有兴趣去回忆的,还真的只有一样:他的乡下。父亲一辈子跟信贷打交道,我的孩提记忆里,他曾有一个"信贷股长"的  相似文献   

17.
米莱个性语录:我就等你,你没结婚我等你,结婚我还等你,我以后等你,我永远等你,我等你,我等死你。《奋斗》中的米莱虽然没有征服陆涛,却征服了一大帮的观众。有人走红要靠一辈子的积累;有人可以因为一部作品就抢尽眼球,《奋斗》中的"米莱"就是这样。生活中没有米莱,只有王珞丹。  相似文献   

18.
《沪港经济》记者:小时候的你是一个怎样的生活状态? 苏建诚:从小我就是一个纨绔子弟,18岁之前,不知道什么是对与错。7岁和高年级同学发生了冲突,就放火烧了人家的房子。第二天那家人向我父亲告知了这件事,后来我父亲给他们重盖了一座二层的小洋房,而他们原来住的是木质房子。我至今还记得那家人走出门时,还不忘回头对我父亲说,苏先生,你的小孩真有胆识。小时候的我和现在很多富孩子一样,是非不明,黑白不分。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我真正的价值观在哪里。  相似文献   

19.
父亲的乡下     
老父亲早已退休.也许是年纪大了,总喜欢叨叨他的那些往事. 每一次,总要反反复复说起跟乡下有关的往事:农民兄弟、煤油灯、火塘、苞谷酒、放贷款、收贷款…… 其实,父亲一身平淡.16岁入党,工作经历如一杯凉白开.退休后,他仅有的、惟一有兴趣去回忆的,还真的只有一样:他的乡下. 父亲一辈子跟信贷打交道,我的孩提记忆里,他曾有一个"信贷股长"的"官衔".这个记忆很模糊,清晰的是父亲经常不着家. 他在他的乡下.  相似文献   

20.
<沪港经济>记者:小时候的你是一个怎样的生活状态? 苏建诚:从小我就是一个纨绔子弟,18岁之前,不知道什么是对与错.7岁和高年级同学发生了冲突,就放火烧了人家的房子.第二天那家人向我父亲告知了这件事,后来我父亲给他们重盖了一座二层的小洋房,而他们原来住的是木质房子.我至今还记得那家人走出门时,还不忘回头对我父亲说,苏先生,你的小孩真有胆识.小时候的我和现在很多富孩子一样,是非不明,黑白不分.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我真正的价值现在哪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