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于建忠 《财经研究》2006,32(11):98-104
文章主要从我国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发展趋向、影响公开市场操作对市场行为引导有效性的因素,以及我国公开市场操作提升有效性的改进等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并以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操作和公开市场业务作为参照,以2005年我国汇率体制改革启动前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对债券市场的影响作为实证分析,论证了我国公开市场业务对市场行为的有效性、重要性和制约性,表明了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在引导市场预期与央行调控意图一致性方面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2.
郗静 《新经济》2022,(3):72-73
我国市场利率调控已由直接调控转变为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的引导性调控,本文将针对我国货币当局二十几年来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的实际情况,根据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方式和操作力度,对其发展历程进行阶段性划分.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效梅 《经济论坛》2006,(9):106-110
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恢复国内债市的公开市场操作以来,国内已有不少相关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主要分析了人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的制约因素以及对策建议,对于人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实际效果的研究还比较欠缺。本文用近四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对人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人行公开市场业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一、数据说明目前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是货币供应量,所以,本文通过分析人行公开市场操作对M0、M1、M2的影响,来考察公开市场业务中介目标的实现情况。为了考察公开市场业务对最终目标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公…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实证方法证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对票据市场的影响较小,票据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反馈微弱,并就进一步发挥票据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一、货币政策在票据市场上的传导机制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公开市场业务与再贴现政策都在票据市场上实施。再贴现与公开市场操作作为货币  相似文献   

5.
公开市场业务是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本文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共38个月的月度数据,具体包括公开市场净交易量、广义货币量、基准利率、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和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共5组月度数据,每组数据有38个月度值。通过建立VAR模型,运用Granger检验和协整检验等经济计量方法,分析我国近三年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对货币供应量、基准利率、汇率和通货膨胀率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经济变量的作用效果,结论认为:近三年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较大而对基准利率、汇率和通货膨胀率的作用较小甚至没有的结论。最后为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这对于分析中国加大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频率后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完善国债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的国债市场经过20年的发展,市场框架基本形成,国债交易日益活跃,取得可喜成绩。多年来,国债发行在筹集建设资金、弥补财政赤字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是我国近年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金融市场的分支,国债市场对调节货币供给量、推进利率市场化也起着重要作用,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媒介。因为在成熟市场经济中,公开市场操作是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而国债则是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对象。因此,国债市场发展状况是决定和制约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试通过对我国公开市场业务实践的分析,探讨制约其发展的原因,并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作为主要间接货币政策工具的公开市场业务在金融调控中的成功应用,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体系的逐渐建立,标志着以贷款规模为代表的直接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向以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为代表的间接贷币政策调控体系的转变。这种转变对于中国人民银行来说是意味深长的。  相似文献   

8.
公开市场业务实践与货币政策操作方式转变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1997年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和改革形势的变化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方式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即由行政性的直接调控逐渐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间接调控方式 ;而推动公开市场业务正是建立货币政策间接调控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开市场业务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运用、国债发行和流通、利率改革以及金融市场发展等重要问题都有着紧密联系。本文将描述近年来中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实践 ,并就正在变化过程中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进行讨论。一、货币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的选择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债券的交易活动 ,中央银行在市场上进行…  相似文献   

9.
针对疫情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和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的有效性,本文利用公开市场操作中介指标检验了公开市场操作对最终目标的影响程度.然后构建了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来分析中美央行在疫情期间公开市场操作政策的有效性,并得出结论:不能单一利用公开市场操作这一类政策,要多政策协同使用.最后,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在未来的此类事件中,结合宏观调控,灵活创新使用公开市场操作.  相似文献   

10.
证券回购作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可以调整货币市场流动性,而且是反映市场合意利率水平的一个重要显示机制,从而为中央银行提供有关短期利率预期的重要信息。目前,国债回购已经成为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途径,文章在理论分析基础上,研究了银行间国债回购操作的货币政策效果,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公开市场业务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中央银行最经常运用的三个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作为间接调控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主动性、灵活性、时效性、可逆性和微调性的优点。从我国现状来看,众多的局限性因素造成了对公开市场业务的效果弱化。文章运用世代交叠模型分析了微观主体对公开市场购买的反映及其行为调整,从而解释了公开市场购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并且对我国公开市场购买效果并不显著的事实提供了一个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公开市场业务既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央银行实施其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 A.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将首先促进货币市场的完善。公开市场业务的这种作用是通过一系列中介来实现的。而这种中介又主要由利率的变化来体现的。当中央银行实行公开市场业务时,首先影响到同业拆借市场。因为全国统一同业拆借市场是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的重要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现状、问题和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现状、问题和任务□刘宪法王国青一、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现状自1993年以来,我国宏观金融调控体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宏观金融调控手段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过渡。在这个进程中,公开市场业务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94年4月,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14.
顾标  周纪恩 《现代财经》2007,27(5):15-18
根据公开市场业务在我国的具体实施状况,应深入考察了影响我国公开市场业务以及货币政策有效施行的若干制约性因素。进一步深化与完善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改革取向应是:(1)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2)加快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3)努力提高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的独立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国公开市场业务中最主要的操作工具,它在对冲过多流动性、维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其自身的缺陷以及随着国债市场、货币市场的不断完善,央行票据不可能一直占据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主导地位。从长期来看,短期国债应逐渐成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主导工具。  相似文献   

16.
贾德奎  胡海鸥 《当代财经》2007,(3):43-46,51
近年来,西方国家在货币政策操作中逐渐利用告示效应来实现其政策利率目标.在告示效应对经济变量施加影响的作用机制中,中央银行的信誉度、责任性及透明度状况起了重要作用.相比传统的公开市场操作,告示操作具有影响直接、效果明显和操作成本低等优点.基于此,我国有必要在货币政策操作中强化告示效应的影响机制,以建立一个更为简明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相似文献   

17.
公开市场操作正逐渐成为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工具。选取了2006—2009年期间中国公开市场操作的相关指标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短期和中期市场利率,实证分析了公开市场业务对中国市场利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公开市场操作与市场利率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公开市场操作对市场利率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一直以来积极推进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改革,其影响范围覆盖了经济的各个方面.本文着重研究存款准备金率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在利率市场化情形下对经济的影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存款准备金率对经济的影响,认为未来的一段时期我国应该着重改善公开市场的基础条件,并加强再贴现政策的效能,以期逐渐加强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的地位,弱化准备金率的调节.  相似文献   

19.
刘吉龙 《经济论坛》2000,(15):33-34
一、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金融宏观调控方式单一,调控效果难尽人意。长期以来,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手段主要依靠贷款规模,利用利率对经济进行调控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而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同样显得力度不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通过货币政策的日常操作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收效不大。   2金融资产结构单一,缺乏切实可行的市场操作主体,削弱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公开市场业务是西部国家使用频率最高的货币调控工具,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信贷管理高度集中统一,可供实际操作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资产结构…  相似文献   

20.
一、公开市场业务的特点及概况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债券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国库券),从而起到调节、控制信用和货币供应量的一种业务。其特点主要是:(1)主动性。(2)灵活性。(3)快捷无阻性。(4)可逆性。我国中央银行对公开市场业务的探索开始于1993年。1994年1月,人民银行在上海建立了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1995年11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向14家商业银行招标发行融资券后,开始试办融资券回购业务,央行公开市场业务又有了新的突破。今年以来,伴随着我国国债发行市场化改革举措的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