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从经济回升到经济复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经济发展还可能存在二次探底的风险。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在这个关键阶段必须思考怎样成为从经济回升到经济复苏的推  相似文献   

2.
肖晖 《证券导刊》2010,(14):66-67
随着全球经济企稳回升,我国化工行业需求继续呈现稳步复苏迹象,国内主要化工产品呈现普涨格局,而高油价和消费旺季的来临将进一步推高国内PVC价格。随着全球经济企稳回升,一季度我国化工行业需求继续呈现稳步复苏迹象。国内主要化工产品呈现普涨格局。二季度,我们更看好估值合理和盈利趋势向好的子行业,包括MDI、PVC、纯碱、磷化工。需求回升产品价格普涨下游纺织行业春节后陆续复工,带动化纤需求增长。化纤行业产销量上升,库存下降,价格稳步上  相似文献   

3.
美国经济增长有所回落 2004年,美国经济强劲复苏,全年经济增长有望超过4%。2005年,非农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继续成为支持美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随着企业库存上升、企业利润增加及投资者信心增强,企业投资有望平稳增长;通货膨胀虽然有所抬头,但尚处于温和回升状态,不会对美国经济造成较大冲击。  相似文献   

4.
于静 《证券导刊》2013,(34):17-17
工业增加值连续两个月超预期回升,经济确认复苏,基建投资是稳增长的主要手段,这同时也决定了经济回升的幅度和持续性不会很强。三季度GDP企稳回升几无悬念,上调三季度GDP同比预测至7.7%,但四季度GDP增速依然面临再次回落的压力。  相似文献   

5.
经济温和增长,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逐步退出在各国一系列救市政策的刺激下,2009年全球经济开始筑底企稳并逐步回升,但复苏的基础尚不坚实,进入经济扩张周期还有待时日。若过早退出经济刺激政策,可能会中断全球经济复苏进程。预计在2010年上半年,G3等世界主要经济体仍将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随着全球经济增长趋势的逐步确立以及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发达国家将在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落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今年经济工作定下了稳增长、调结构、促消费的基调。2010年,全球经济和金融形势正趋于好转,但整体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定,我国经济回升的根基还不牢固。对此,外汇管理系统要正确认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  相似文献   

7.
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保持"一稳一积极"的总基调,建议把"破障碍、扩消费、促升级"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着力点2011年至2012年连续两年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表明,我国经济因最终需求不足,而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个调整型增长期。展望2013年,不少人认为,经济已经"见底",不久将会进入新的上升通道。我们不同意这样的判断,所谓的回升不过是2012年5月份开始实施的稳增长刺激政策的人为"上拉效应",缺乏中长期回升的基础,因为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仍然不足,同时,  相似文献   

8.
目前世界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乏力,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有增无减,2013年出口形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预计将基本保持与上年相近的增长水平。首先,从外部条件来看,全球经济复苏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国际市场需求增长难以出现较大幅度回升。一是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尚未摆脱经济低迷态势。2012年四季度,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衰退还在持续,美国经  相似文献   

9.
鲍红 《金融博览》2004,(9):54-54
20 0 4年上半年 ,周期性、政策性和结构性因素合力调整使全球经济复苏态势日益明朗。世界主要经济体复苏步伐加快。美国经济运行良好 ,第一季度环比增长3 9%。日本经济出现明显回升 ,第一季度同比增长 5 4 %。欧元区经济缓慢增长 ,第一季度同比增长 1 37% ,其中德国、法国和意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大幅下滑,但降幅小于欧美日,我国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重提升,主要贸易伙伴格局未变。随着国际经济的触底回升,我国对外贸易降幅逐步收窄。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对抗跌,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复苏的主要动力。2010年世界经济将缓慢复苏,中国对外贸易将出现恢复性增长。同时也应看到,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中国对外贸易形势仍比较严峻。  相似文献   

11.
文章回顾了2012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其主要特点有:受消费支出增长、制造业增速、进出口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减弱,失业率小幅回升。当前困扰美国经济金融运行的主要问题来自失业率居高难下、房地产复苏仍不稳定、财政整顿进展缓慢与金融监管改革有待深入推进等方面。综合看,未来美国经济复苏前景仍不容乐观,其现有宽松货币政策仍将继续维持,但近期内出台更大规模宽松政策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2.
<正>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10日发布的《2014年贸易和发展报告》认为,全球经济仍未找到一条可持续增长的道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足和金融体系持续不稳定。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计在2.5%至3%之间,较2012年和2013年的2.3%略有上升,但远低于金融危机前的最高水平,全球经济复苏依然乏力。报告预计,2014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速为1.8%左右,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将达4.5%至5%,而过渡经济体(东南欧和独联体)经济增速将降至1%左右。贸发会议认为,打破经济增长长期低迷状态需要的不是新的金融泡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年,正值全球经济稳步回升、增长范围逐步扩大之际,一系列突发事件,包括因中东地区动荡局势引起的油价飙升和日本地震灾害,为经济强劲复苏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会使全球经济增长在今年上半年有所放缓.  相似文献   

14.
2012年,在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减弱和国内经济缓中企稳的环境下,福建经济增速虽有所回落但仍处较高水平,多数经济金融指标优于全国。第一产业平稳增长,第二产业探底回升,第三产业保持增长;内需支撑作用明显,外需未见企稳迹象。福建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存贷款等主要指标增长基本呈先抑后扬态势,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基础设施等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保持快速增长。展望2013年,有必要关注福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物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信贷供需矛盾较为突出、金融运行风险隐患增大等问题,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5.
蔡金荣 《新金融》2009,(9):15-20
2009年以来,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调控目标,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协调配合下,内需取代外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宏观经济初步实现触底回升.下一阶段,为了实现全年经济增长8%的目标,需要特别关注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风险,宏观调控的重心应从危机应对逐渐转向可持续的经济复苏,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程琳 《时代金融》2014,(7Z):96-96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乍暖还寒,复苏仍面临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从经济运行趋势上讲,全球经济逐渐企稳,主要经济体的政策目标已从应对金融危机转移到确保增长和就业上来。世界贸易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认为,今后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加速,将带动世界经济复苏,而暂时处于低迷状态的投资、对外贸易等领域也将重拾升势。  相似文献   

17.
温彬 《国际金融》2012,(11):37-39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十分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不少,宏观经济金融运行中存在的两大困难仍比较突出:一是短期周期性问题和长期结构性问题交织在一起,二是实体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与金融系统潜在风险上升交织在一起。因此,随着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在短期内应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防止出现经济硬着陆;从长期看,则应加大改革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避免发生系统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乍暖还寒,复苏仍面临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从经济运行趋势上讲,全球经济逐渐企稳,主要经济体的政策目标已从应对金融危机转移到确保增长和就业上来。世界贸易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认为,今后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加速,将带动世界经济复苏,而暂时处于低迷状态的投资、对外贸易等领域也将重拾升势。  相似文献   

19.
全球经济再平衡成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金融发展在全球经济失衡的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具有金融发展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的国家是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来源。随后,本文通过构建动态面板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推动经济失衡的调整,同时还能促进危机后各国经济的增长与复苏。与此同时,在强调并重视金融发展在失衡的调整与经济增长和复苏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不能够忽视各经济体存在具有显著差异的个体效应,特别是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和德国等主要国家的个体效应,其中尤以中国的个体效应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邹璐 《金融博览》2012,(14):22-23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经济上升及回落周期分别为2年和2.5年。自2010年第一季度GDP达到11.9%的高增长回落至今,时间周期已近两年半。同时,政策的宽松微调其实自2011年下半年已开启,2012年力度逐渐加大,对经济的传导作用逐渐显现。经济短期虽仍面临较大的去杠杆及去库存压力,但是经济刺激政策带来基建投资的回升以及经济内生动力的逐渐恢复,预计下半年中国经济将缓慢复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