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意义劳动法律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由此可见,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意义有以下几点:一是具有法定性,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劳动关系的标志,是劳动关系成立的法律要件。二是能够明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合同履行中有所依据。  相似文献   

2.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从劳动合同条款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必备条款和约定条款或商定条款两大部分。必备条款是指根据《劳动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必须具有的条款内容,它包括:1.劳动合同期限;2.工作内容;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4.劳动报  相似文献   

3.
李群 《辽宁经济》2006,(5):85-85
按照我国现行劳动法的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而在现实的劳动就业市场中,并非所有的劳动关系都能依照法律规定建立,因而导致事实劳动关系的大量存在。如何认定及规范事实劳动关系在劳动保障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劳动合同法》的制度创新与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景芳 《改革与战略》2008,24(12):38-40
《劳动合同法》扩大了劳动者的保护范围;制约了劳动合同的短期化,鼓励企业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试用期、违约金和竞业限制的规定更加细化和明确;规范了劳务派遣用工制度。《劳动合同法》施行后,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需要广义劳动关系主体各方在守法前提下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韩久龙 《特区经济》2008,(4):151-153
规范劳动合同,是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稳定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永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劳动合同法》颁布前,由于劳动法及相关的法律规章规定得过于原则,劳动合同制度落实得并不理想,尤其是民营企业存在不少问题。即将生效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强化了书面劳动合同形式,扩大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及经济补偿金的适用,增加了许多法律责任的规定,必将对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发挥重大影响,促进稳定规范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有力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刘超 《西部大开发》2010,(5):64-64,69
在西部大开发中,为了椎进企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切实维护企业用工的合法权益及其他相关主体合法权益保护以及责任划分问题的界定,针对当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劳动关系呈现多样性和复杂化,劳动关系中的各种矛盾日益显现的局面,本文就隐形就业、非全日制用工存在的双重劳动关系问题,以劳动合同法为依据,提出应承认双重劳动关系的合法性;并应从劳动合同的形式和内容、劳动报酬、劳动保护以及争议解决办法等方面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孙添坚  黄耀骥 《开放潮》2006,(11):66-67
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都是以活劳动为给付标的的合同,有许多相似之处,是极易混淆的两种合同,对它们的区分一直是理论界、实务界探讨、争议的焦点。加之劳务合同的概念很宽泛,目前尚没有明确统一的法律定义,佳两者的区别更加扑朔迷离,可以说,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的区分已成为劳动案件司法领域中的第一个难点,也是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实务中的第一个结。大家都知道,案由是案件的名称,也是民事案件的由来和当事人争议的法律关系的概括,不同的案由将适用不同的法律规范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审判结果,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分别由劳动法与民法调整,人民法院认定是劳动纠纷还是劳务纠纷直接影响当事人的救济途径和利益。所以,正确的区分这两种合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雷华 《中国经贸》2012,(24):63-63
劳动合同试用期,是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建立劳动关系时,依照法律规定.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订立劳动合同的同时,在劳动合同期限之内特别约定的一个供当事人双方互相考察的、合同解除条件亦无严格限制的期问。所谓试用期,目的是让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相互考察,以决定是否建立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何一鸣 《珠江经济》2008,(12):63-67
本文首先讨论新劳动合同法的交易成本逻辑和不完全劳动契约束条件下的雇佣关系准租金最大化行为;接着广泛地考察影响法律具体实施的条款的法律、文化和媒体等约束条件,试图把法律执行的约束条件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研究,以便推出一些经济学含义。  相似文献   

10.
李静 《新西部(上)》2010,(2):91-91,87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劳动雇佣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劳动合同法》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所以,完善我国劳动雇佣关系的法律制度十分重要,其原则是: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性质的用工主体、劳动者采取不同的办法;在稳定就业的同时要保证企业的生存;要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实现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取所值;全面协调发展劳动雇佣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在企业和社会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各个企业都结合实际与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企业与员工因签订《劳动合同》形成了受法律规范和约束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成了企业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也成了构建和谐企业的关键之所在。本文就"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建设和谐企业的基础"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劳动关系是企业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建设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建设和谐企业的关键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  相似文献   

12.
《浙江工商》2007,(10):34-36
劳动合同约定的试用期 试用期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协商约定的对对方的考察期。《劳动合同法》延续了《劳动法》有关试用期的一些规定,如试用期属于劳动合同的约定条款,双方可以约定也可以不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之内;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对于处于事实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用人单位仍应承担法定的义务《劳动法》第十六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但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规避有关法定义务,尤其是社会保险义务,与劳动者事实上建立了劳动关系,却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这种劳动关系属于事实劳动关系。对于处于事实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用人单位仍应承担法定的用  相似文献   

14.
在实践中,人们对《劳动合同法》有诸多理解偏差。因此,需要明确: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能等同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劳动法律关系中主、客体双方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而不是相反;宣传导向并不排斥法律关系客体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15.
浅论劳动法律关系与雇佣法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瑛 《黑河学刊》2002,3(4):46-47
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是劳动争议中经常涉及到的问题。本文从两者的特点、要素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阐明了两者在解决劳动争议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现实生活中,围绕劳动合同而出现的纠纷不时发生,《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出台,给人民法院审理此类纠纷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法律依据。但是,本刊日前收到的一封读者来信,却对《解释》中的相关条款提出质疑,特此摘要刊发,以推动该法律规定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全面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因应社会发展需求、全面总结国内外发展的历史经验,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劳动关系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关系,是各种关系的基础和核心,也是依法治国进程中最为复杂、最能影响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法律关系。加强劳动关系法律研究,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更加坚固的法治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双重劳动关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劳动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承认双重劳动关系有并对其进行进一步规范有利于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保护,还可以在短期可以缓解企业招工难,创新驱动疲软的现状,在长期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合理配置,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与新常态下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8.
徐安喜 《中国经贸》2008,(18):56-58
劳务派遣的合法性受到传统劳动关系理论的质疑,《劳动合同法》确认其合法性的同时,通过特别的规定对劳务派遣进行法律规制,《劳动合同法》对劳动派遣的法律规制与传统劳动关系理论实质上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徐月峰 《特区经济》2012,(6):246-248
由于我国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不完善,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案件经常发生。为此,本文充分吸收国际有关劳动合同违约金的经验基础上,重点分析诸如劳动合同违约金的性质、金额、适用对象和适用范围等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的基本问题,提出按照公平平等的原则,合理设计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限制或消除约定违约金的不合理情形,倾斜保护劳动者择业自主权,平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基本利益,是我国劳动力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20.
周媛 《魅力中国》2011,(6):77-77
我国新劳动合同法要求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而在我国一些人员少、规模小的公司、企业中由于存在劳动者流动性大、用工制度不规范、由于人情关系等原因造成了大量的口头聘用人员。如果这些口头聘用人员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发生非法占有单位财产的行为,那么这种行为如何定性、对其如何处罚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也存有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