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21世纪初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阶段.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的严重自然灾害,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与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本文从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树立科学的防震减灾发展现等三个方面对推进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赵培 《城市建设》2010,(4):152-152
21世纪初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阶段。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的严重自然灾害,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与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本文从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树立科学的防震减灾发展观等三个方面对推进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无锡市地震局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坚持"以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以及"震情第一"的观念,全力打造"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紧急救援"三大体系。以实施无锡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为契机,提升全市地震监测能力;以强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为抓手,提升防御地震灾害能力;以修编地震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为手段,提高地震应急反应的能力;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社会宣传  相似文献   

4.
《江南论坛》2013,(3):65
防震减灾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无锡市地震局成立于1997年,是市政府专门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目前内设一室三处,下设地震工程检测中心和地震监测预报中心二个正科级事业单位。多年来,无锡市地震局坚持"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坚持开拓创新、城镇联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原则,坚持以全面提高全市城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为目标,  相似文献   

5.
自1966年日本地震保险制度建立,至今已经过了46年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数10次大地震的考验,尤其是东日本大地震后的巨额损失赔付再次证明了日本地震保险制度的成熟性.然而,尽管日本地震保险制度已经比较完善,但日本是地震高发国,未来若再发生巨大地震,现行的地震保险制度难以应对巨额的损失赔付.因此,日本国内目前已开始酝酿修订地震保险制度.本文以东日本大地震后的地震保险制度调整为切入口,在总结分析日本地震保险制度优越性和局限性的基础上,探讨其改革的要点及方向,以期对中国地震保险制度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王朝华 《经贸实践》2016,(7):275-275
作为频繁发生地震自然灾害的国家之一,我国分散地震风险的体系比较缺乏。在汶川大地震中,国内保险业的表现让人惋惜,表现出保险赔付慢、程序繁琐、赔付金额较低的尴尬情况。面对频繁的地震灾害,建立健全完善的地震保险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本文中探讨了国内进行地震保险的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然后研究了集中地震保险的模式,以期在国内建成和实际情况相符的地震保险。  相似文献   

7.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4.14青海玉树大地震,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数万条无辜生命在这次灾难中被无情地夺走.特别是汶川地震后人们总结:地震强度大固然是主要原因,但部分建筑工程存在质量问题也是造成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地震是不可抗力的灾难,我们无法回避,但是工程质量问题我们是可以控制的.避免造成重大损失是可能的,现就建筑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日本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多发。多年来,日本不断建立完善合理的防灾救灾体制,在地震防御、应急对策和灾后重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介绍了阪神大地震及应对此次震灾所采取的措施和经验,希望对我国正在开展的抗灾救灾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震保险的框架思考——兼论国际典型模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伟 《资本市场》2008,(7):26-29
本文以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为背景,讨论保险在地震等巨灾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分析中国地震保险的历史和现状,并在国际地震保险典型模式比较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地震保险制度构建的框架思考。  相似文献   

10.
伍振 《经济导刊》2008,(6):27-29
无疑,四川大地震是现在最牵挂人心的公共事件.突发的地震震塌了民房,毁坏了路面,切断了交通,遇难者已超过6万人……地震虽然无情,但灾害也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社会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那种守望相助和众志成城的凝聚力,让人感到非常温暖.  相似文献   

11.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构造系的交汇区域,历史上就是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公元前1177年至1976年,我国共发生4.7级以上强震三千一百余次.1900-1980年间,我国发生6级以上强震606次,8级以上地震8次,地震中共死亡约146.8万人,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因此研究结构的抗震性能在我国具有充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坐落在新疆南部的伽师县今年以来已发生大小地震3200余次,其中六级以上的大震七次,集中了今年发生在中国境内几乎所有的中强地震,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密切关注。为此记者走访了国家地震局请专家解释这一现象,并向他们了解我国当前抗震减灾工作的形势。 我国正处在地震活跃的高潮阶段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震情预报研究室主任丁鉴海研究员对记者说:“国家地震局的地震分析预报专家一直密切关注着发生在伽师地区的群震现象,认为这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和全国乃至全球已进入一个地震活跃期以及伽师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结构分不开的。” 他说:“1994年以来,全球地震活动进入了活跃时段,环太平洋带和亚欧地  相似文献   

13.
四川地震遗址"黑色旅游"资源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5·12"大地震后,面对灾后重建,百废待兴,全面恢复灾区旅游经济以及在灾区开展"黑色旅游"的呼声渐起.本文从"黑色旅游"的概念与四川地震遗迹旅游资源的类别归属和特点入手,围绕在四川开发地震遗迹类"黑色旅游"资源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之间,抗震设防烈度在六度以上的地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60%以上.从近年来地震预报中圈定的危险区来看,广大的农村遭受地震的几率大大高于城市;农村地区的受灾程度大大高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去年四川"512汶川大地震"农村地区的受灾程度大大高于城市,其中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房屋建设中的抗震设防问题.  相似文献   

15.
苏杨 《经济导刊》2008,(7):35-36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市发上了历史上罕见的8.0级大地震.全国上下为之震惊.地震发生后,宏观经济管部门立即做出反应.财政部当晚拨付救灾资金,央行也迅速部署紧急救灾六项紧急措施.  相似文献   

16.
《新经济导刊》2013,(10):8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DRC)行业景气监测平台",是DRC行业景气监测课题组发布行业景气指数和行业研究成果的指定网络平台,由DRC行业景气监测课题组主办、国研网负责建设和维护。DRC行业景气监测课题组总负责人刘世锦,协调人余斌,项目负责人陈昌盛,课题组成员包括来自DRC和国研网的研究人员。DRC行业景气指数由DRC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小组开发,是DRC经济监测预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DRC行业监测分析的主  相似文献   

17.
吴俊芳 《城市建设》2010,(4):456-456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4.14青海玉树大地震,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数万条无辜生命在这次灾难中被无情地夺走。特别是汶川地震后人们总结:地震强度大固然是主要原因,但部分建筑工程存在质量问题也是造成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地震是不可抗力的灾难,我们无法回避,但是工程质量问题我们是可以控制的,避免造成重大损失是可能的,现就建筑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资本市场》2013,(7):38
今年发生在四川省雅安市的大地震已经过去2个多月了,从目前地震造成的破坏来看,雅安地震造成的损失要小于200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在地震强度和破坏力上,雅安地震比"5·12"汶川地震要稍轻,而与"4·14"青海玉树地震类似。雅安地震无论从经济、政策还是从历史经验看,对A股冲击有限。在主题投资方面,可择机把握抗震救灾相关的医药、建材、钢铁、机械和军工等行业的交易性机会。  相似文献   

19.
绵竹汉旺镇的钟楼永远地指向了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这一时刻将永铭人类历史.发生在四川汶川等地的大地震,波及面之广、破坏之严重、伤亡人数之多、救灾难度之大,历史罕见.作为参与了抗震救灾一系列工作的一名残疾人工作者,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此次地震灾害带来的新生残疾人口急需帮助,地震伤残人员生存和发展问题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更需重视  相似文献   

20.
近40年来,特别是唐山大地震之后,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研究越来越被研究学者们重视,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研究学者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抗振动能力的研究方法,而是通过结构自身的动力性能,利用吸能、耗能等结构外装置组成"结构的保护系统"来减小地震、风力的破坏.例如阻尼器吸能、摩擦耗能等都已经走向了工程实际应用.重点介绍摩擦耗能阻尼器的研究进展工作原理、研究进展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