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将现代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新特征展现无遗,因此,后危机时代各国金融监管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并将其与微观审慎监管进行有机结合。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工具包括对银行的资本要求、控制杠杆率、解决流动性错配、提取适时拨备等。中国应完善逆周期的货币信贷动态调控机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加强国内宏观层面的协调机制,保证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监管层提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分类管理的思路,表明在强化宏观审慎监管过程中,微观个体宏观审慎经营行为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新巴塞尔协议对于银行信用风险的监控和计量有了更加严格的规定,然而对于涉及到衍生品的市场风险只是强调银行要根据自身的交易业务进行合理评估,这样便使得衍生品的市场风险成为了银行整体风险中最不稳定的因素。本文基于极值分布、Copula连接函数和蒙特卡洛模拟理论,获得商业银行包括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在内的单个利率衍生品的风险度量指标,如VaR,CVaR,EVA,RAROC,EC,并得到衍生品组合的风险度量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更加清晰地了解自身的潜在风险。同时,商业银行在给定风险容忍度VaR下能得到各种衍生产品的最优配置,从而为银行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发展是伴随着金融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其并非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新生儿。文章从宏观审慎监管对现有的理论的挑战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外部性视角下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必然性,并从金融体系影响实体经济的主要渠道的视角讨论了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必然性,以期为中国构建宏观审慎监管理论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全球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快速发展及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暴露出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缺陷和风险管理的不足.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如何构建有效的监管体系以确保市场健康发展,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现阶段我国施行的分业监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国外发展的实践证明,实行金融统一监管模式具有很好的比较优势.因此,未来我国必须建立统一的监管模式,以应对后危机时代我国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  相似文献   

5.
金融衍生品的国际监管改革及其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衍生品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短短40年左右时间的发展,已经在金融经济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金融衍生品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满足投资者规避风险的需求,同时具有价格发现和繁荣市场的作用,但是其同时也带来了高杠杆程度、容易滋生和传播风险、误导价格和破坏市场等问题。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不但使金融衍生品市场受到重创,而衍生品的不当创新更被认为在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危机爆发后至今,主要发达国家和巴塞尔委员会等国际监管机构,针对衍生品的监管理念和方法,努力进行变革,核心是使金融衍生品的监管趋于全面、严格,并重视系统性风险。对我国而言,在金融衍生品尚未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对金融衍生品实现有效监管的同时促进金融创新,是监管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深刻认识到,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迫切需要在现有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以宏观审慎监管为主要内容的金融监管体系。巴塞尔协议Ⅲ对全球银行业控制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提出了更严格的监管要求。文章结合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通过对巴塞尔协议Ⅲ主要内容的梳理,对金融监管机构如何在遵循巴塞尔协议Ⅲ的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框架、充分发挥银行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防范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通过隐匿信贷资产规避微观审慎监管,而宏观审慎监管在理论上能够防止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行为。宏观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通过同业业务进行监管套利行为产生影响。本文通过搜集商业银行财务数据构建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指标及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压力指标,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变动刻画其监管套利行为。首先,分析了微观审慎监管压力对商业银行监管套利行为的影响;其次,在模型中加入宏观审慎监管压力指标,分析了宏观审慎监管压力对商业银行监管套利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宏观审慎监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防止商业银行通过同业业务规避监管,但针对同业业务的资金拆出方和资金拆入方的政策效果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国际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和监管必须相辅相成,才能有利于整个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结合我国的实际,应从建立健全金融衍生品市场法律法规、提高政府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效率、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及加强金融期货交易所一线监管四个方面来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  相似文献   

9.
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速实现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已成为现阶段及未来一段时间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基于金融科技的“赋能”效应和“挤出”效应,考察了宏观审慎监管下金融科技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整体上能降低银行风险承担,但贷款结构调整、银行竞争程度分别在金融科技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过程中发挥着竞争性的间接作用,此外,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科技“赋能”效应有正向调节作用,而对金融科技“挤出”效应有反向调节作用。研究从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视角出发,为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和监管部门制定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提供了理论探讨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0.
李英杰 《大众商务》2010,(14):43-43
近年来,全球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快速发展及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暴露出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缺陷和风险管理的不足。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如何构建有效的监管体系以确保市场健康发展,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现阶段我国施行的分业监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国外发展的实践证明,实行金融统一监管模式具有很好的比较优势。因此,未来我国必须建立统一的监管模式,以应对后危机时代我国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