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ECFA协议是两岸制度化经济合作的开端,开启了两岸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发展的进程。ECFA的签署和落实推动新兴产业合作成为当前两岸经济合作的重点,未来在ECFA下两岸新兴产业投资合作的重点领域应立足于太阳能光伏、LED、高端信息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此外,为进一步提升ECFA下两岸新兴产业投资合作成效,应从两岸新兴产业合作联盟构建、加强新兴产业技术研发与创新联合、新兴产业合作长效机制创建、推动两岸特色新兴产业合作模式形成、促进两岸新兴产业投资合作市场共享、推动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等方面加以展开。  相似文献   

2.
樊星宇 《经济论坛》2014,(8):149-155
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不断发展,《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后续协议《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等文件的相继出台,两岸产业合作进入调整转型的新时期。如何在两岸产业合作双向性发展的新背景下进一步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等关键领域的合作空间及合作深度,是现阶段两岸需认真思考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ECFA的签署生效,海峡两岸已全面进入ECFA时代。ECFA不仅开启了两岸经济合作的新契机,也掀开了两岸信息产业合作的新篇章。两岸信息产业的合作已成为ECFA时代的关键词。本文基于ECFA时代,分析了两岸信息产业合作的理论基础,指出了两岸合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合作的切入点,并进一步阐述了推进两岸信息产业合作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两岸分别制定了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并积极推动两岸新兴产业合作,使得两岸新兴产业呈现融合发展的态势。但是由于两岸特殊关系的存在,使得两岸新兴产业合作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如两岸新兴产业合作尚缺乏更高层次的制度化平台;新兴产业合作的务实性和落地率有待提高;一些复杂和不确定性因素制约合作的进度和深度等。未来,两岸需要在深入分析新兴产业合作形势和背景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公权力的协调与引导作用,推动建立新兴产业联盟和新兴产业合作基金,同时加强两岸企业间的融合,从而促进两岸新兴产业合作。  相似文献   

5.
章海源 《经济月刊》2014,(1):102-103
两岸经贸合作伴随着两岸关系曲折前行,由小到大。特别是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发生积极变化,按照“先经后政、先易后难”的思路,全面推动两岸经济合作,两岸经贸交流日趋密切。尤其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及后续协议的签署和实施,使两岸经贸关系逐渐步入正常化、制度化和机制化轨道,两岸经贸合作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6.
张红 《时代经贸》2010,(20):168-169
本文比较了江浙沪台经济和金融发展现状,对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及两岸金融合作进程进行了剖析,并分析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对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和两岸金融合作的影响,最后提出了ECFA框架下长三角金融合作的路径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比较了江浙沪台经济和金融发展现状,对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及两岸金融合作进程进行了剖析,并分析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对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和两岸金融合作的影响,最后提出了ECFA框架下长三角金融合作的路径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将率团赴台,并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举行两会恢复协商后的第八次会谈。 本次会谈将重点商谈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海峡两岸海关合作两项议题并签署协议。这两项协议的达成,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后续商谈的一个里程碑,对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促进两岸贸易往来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产物,对推动两岸经济关系制度化、机制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深远意义。实施一年来有力推动了两岸贸易、投资向更大规模、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展,尤其对提升台湾总体竞争力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台湾民众对以制度化协商方式改善两岸关系的认可。今年1月份国民党在选举中获胜,两岸关系又将获得可稳定、可持续、可预测的四年,ECFA早收清单及后续议题协商将如期开展,福建应抓住机遇,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加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合作,推动企业积极入岛投资,同时进一步优化环境,增强台资吸引力,以共同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挑战。  相似文献   

10.
自2010年6月29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署及实施以来,两岸经济关系逐渐步入正常化、制度化和机制化轨道。2012年8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又先后签署了《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海峡两岸海关合作协议》,以及《海峡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加快了两岸贸易及  相似文献   

11.
李莹 《时代经贸》2011,(21):13-33
在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形势下,为搭建两岸企业交流合作平台,抓住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实施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推动京台经贸合作与交流,实现互利共赢,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台北世界贸易中心主在两岸大交流、  相似文献   

12.
2011年6月8日,西安欧亚学院物流贸易学院执行院长赵军镜受台湾大华技术学院邀请,赴台湾参加"2011第12届两岸经贸暨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本届研讨会以"后ECFA时代,两岸的经贸整合与展望"为主题,旨在2010年两岸正式签署ECFA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和促进两岸的经贸合作。赵军镜执行院长在研讨会上作了有关"后ECFA时代两岸国际陆港物流产业合作探讨"的专题演讲报告。本刊特刊发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海峡两岸经济贸易合作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扩大两岸的金融合作。但目前两岸的金融合作严重滞后于两岸的经贸往来,成为两岸经贸进一步发展的障碍。2010年9月,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正式生效,为两岸金融合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文章在分析两岸金融合作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障碍的基础上,对两岸金融合作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提出建立福建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等进一步推进两岸金融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08年两岸两会恢复协商,两岸同意,本着“先易后难、求同化异、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原则,尽快推动商签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进程。ECFA的提出及签署是两岸经贸合作的转折点,是两岸经贸关系朝向制度化发展的契机。ECFA的签署对两岸都有实质意义,避免台湾经济边缘化,有利于提升大中华经济圈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两岸经济功能性一体化的形成并不断深化,迫切需要一个正常化的制度性合作机制与之相适应,本文以ECFA为切入点,分析ECFA签订后两岸经济制度性合作的现状及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力求通过解决ECFA所面临的困境来探寻两岸经济制度性合作与一体化的实践路径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2011年6月8日,西安欧亚学院物流贸易学院执行院长赵军镜受台湾大华技术学院邀请,赴台湾参加“2011第12届两岸经贸暨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本届研讨会以“后ECFA时代,两岸的经贸整合与展望”为主题,旨在2010年两岸正式签署ECFA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和促进两岸的经贸合作。赵军镜执行院长在研讨会上作了有关“后ECFA时代两岸国际陆港物流产业合作探讨”的专题演讲报告。本刊特刊发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对我国台湾地区总体经济与产业经济的影响进行了评估,认为ECFA的签署使台湾地区得以消除贸易壁垒,融入区域经济整合具有正面效益。在产业经济层面,本文分析了ECFA早期收获清单对台湾地区产业的效益,以及海峡两岸新兴产业合作的前景,并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就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对台湾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研究的结论认为:ECFA的签署不仅将为台湾地区的产业带来效益,更为海峡两岸产业合作与台湾地区的产业升级带来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8.
正《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议的签署极大地丰富与完善了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内容,标志着两岸经济大合作的持续深化和提升,两岸贸易自由化、贸易投资便利化取得了新进展。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顺利实施将为两岸经济合作创造新契机、拓展新空间。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两岸两会协商渠道中断,过去已规划好的协商事项与工作亦有停摆的情形,使得两岸官方难以维持过去8年的交流热络景况,并让各界对于两岸经贸合作产生疑虑.唯回顾两岸过往8年经济合作经验可以了解,两岸可以迅速完成两岸直航、扩大陆客来台、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等民众关切之重要事项,均有赖于2008年之前、两岸关系停滞时期,两岸非官方组织持续擘划与推动使竞全功.有鉴于此,本文回顾过往八年两岸经贸成果与挑战,检视未来四年两岸面对全球变局之因应,提出未来两岸经贸政策前期研究重点及推动建言.  相似文献   

20.
林纾 《经济地理》2012,32(7):69-73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署后,两岸还将就金融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具体事宜进一步磋商,双方经贸关系将实现完全正常化。在以全球产业调整为背景的后ECFA时代中,台湾工业转移将表现出新的特点,研究分析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趋势和ECFA对两岸产生的不同影响,得出了后ECFA时代台湾工业转移的特点。研究认为大陆要承接台湾工业转移应以调整自身产业结构为基础,并通过两岸产业合作主动参与国际产业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