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又是一年春草绿,又到一年清明时。祭祀祖先,追思亲人,这是传承千年保留下来的习俗。每年此时,文明祭祀、生态殡葬便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一样的清明,不一样的祭扫。近几年随着大力倡导文明祭祀,绿色环保的祭祀方式越来越深入人心,以前人们普遍使用的焚烧黄纸的传统方式逐渐在改变。尤其在城市,随着清明节的到来,文明祭扫  相似文献   

2.
<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追忆、祭祀已逝祖先的特定场所,承载着后人重大感情与精神寄托。然而,清明祭祀之时,有时却难免遭遇意想不到的侵权纠纷事儿。一、"无主坟"被平,虽有通告也需担责案例:刘女士于清明节前夕到父母亲的墓地祭奠时,发现父母亲的坟地及周边荒地均被平整为场地。刘女士几经周折找到开发商钱某要求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钱某称事前已  相似文献   

3.
零碳祭祀     
《农村工作通讯》2011,(8):41-41
清明将到,追思先人、教育后人、然而清明扫墓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日益凸显。念经布道,超度亡灵,烧冥币,献祭品,鞭炮齐鸣,满天纸灰,清明节已经变得不再清明。随着全球变暖,健康环保的低碳生活理念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近年来一股网络祭祀之风悄然兴起,正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和接受,一些人不再扶老携幼、熙熙攘攘地去墓地凭吊,而是通过互联网,献一束鲜花,送一段旋律,点一支跳动的蜡烛,记下自己的追思和感怀。  相似文献   

4.
天南地北     
清明扫祭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清明原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从阳历四月五日开始,民间多将清明节气十五日均算为节。清明的主要习俗,就是扫墓。扫墓在古代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周礼·春官·冢人》:“凡祭墓,为尸。”可见古人有设冢人主持祭之俗,祭时要立尸。尸即神主之意。唐代,寒食扫墓得到皇家首肯。宋代后扫墓移到清明,寒食反而被遗忘了。但在先秦时,扫墓时间并不固定。扫墓的主要活动,是前往先人的坟前,除草、添土,修整好坟头。民间普遍以为,逝者住于地下,坟…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经常喝茶,可能也不太懂茶,也不清楚什么样的是好茶。日前,记者跟随山东省日照市浏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牟丽云来到了茶园,远看是一片翠绿,近看发现原来是茶树和松树紧紧地"相依相偎"。喝茶、品茶坐在这山水间听她讲述好茶的诞生。现在的四座山头郁郁葱葱,谁会想到它曾经历了什么?牟丽云告诉记者,2004年清明,在圣公山幽儿崮北,附近村民祭祀时,不慎引起  相似文献   

6.
《农家之友》2010,(4):25-25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百多年的历史。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相似文献   

7.
《农家之友》2010,(7):25-25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百多年的历史。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曾出现过多个政治清明时期,清官能臣和开明君主是造就古代政治清明的主要政治力量。政治清明不仅是君主和百官群臣的共同期待,也是黎民百姓的期待。在现代政体环境中,政治清明是中国政治开放民主的基点,是社会主义法治的良好状态,是我党长期执政的必然选择。要实现政治清明,离不开对圣贤之德的遵守,离不开公务人员的廉洁奉公,更离不开民主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9.
清明粑     
小时候,每到清明节,奶奶总要做香甜可口的清明粑给我们吃.清明节前奶奶常带着我,提上竹篮,到田头地边去采摘嫩嫩的清明草.不一会,就能收获一篮子清明草 回到家中,奶奶用清水将清明草冲洗干净,晾干水分后再拌上玉米粉、糯米粉等,用力揉搓成一个大面团,便做出一个个白里泛绿,绿中带黄的清明粑.  相似文献   

10.
年年上涨的清明祭祖乳猪价格,今年终于下降。笔者近日走访广州多家酒楼获悉,今年清明祭祖乳猪价格平均降幅为15%,最高降幅为25%。业内人士指出,这是自2009年以来,广州市场清明乳猪首次降价,原因是近期原材料生猪和仔猪价格持续下降,再加上受"节约风"影响餐饮业不景所致。从广州市场最大的清明乳猪供应商广州酒家获悉,今年该酒家清明烤乳猪的售价为628元/只(4-5斤)  相似文献   

11.
清明习俗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  相似文献   

12.
<正>清明节前,浙江省临安市居民开始制作传统的特色食品"清明果"。"清明果"也叫青团、艾果,分甜、咸两种,由浸染了艾草或鼠鞠草汁液的糯米粉或米粉包馅料后蒸制而成。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南方流传着一条“清明前后多瘦雨”的天气谚语。“清明”这个节气,按阳历,总是每年4月5日前后,这时期的  相似文献   

14.
壮乡茶道     
《农家之友》2005,(3):38-38
古往今来,边陲壮乡许多壮民习惯饭后全家人围拢品茗聊天,其乐融融。倘若有贵客前来,更是要泡上一杯热气腾腾的香茶奉上。壮家的香茶除了能生津止渴,提神醒脑,还对某种疾病有“茶到病除”的作用。以下是壮乡儿味有趣的茶。清明茶——壮乡山野有一种野茶,每年“清明”前后,枝头萌发出一簇簇浅红色的芽,壮民采回后先蒸后晒,待其干爽后便成。因是“清明”采集的故叫“清明茶”。制好的茶叶乌黑油亮、芬香扑鼻,泡好的茶水呈浅  相似文献   

15.
《中国粮食经济》2009,(3):62-63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时逢阳春三月,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也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俗。据宋朝史籍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人们带着食物,来到郊野,投向大自然。  相似文献   

16.
微天下     
正安徽农网【安徽歙县:传艺制作"清明饺"】清明饺是中国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的食品之一,其色泽为青绿,是用笋粒、肉丁等作馅捏成月牙形的饺子。来自安徽歙县桂林镇金坑村的"徽姑娘"王海英从小跟母亲制作"清明饺",开办一亩山庄农家乐,用"土货"招揽游客,"清明饺"成了春日里的一道"招牌菜",慕名学艺、闻香来品尝的游客带动了乡村旅游。中国农业新闻网【我国农村集体资产明年底前将全部摸清"家底"】作为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7.
自小就常听一句谚语:“清明要明,谷雨要淋。”说的是老天爷有眼,每年清明时节尽管细雨纷纷,但清明那天总会云开日出,天气明朗起来,便于人们登山踏青,扫墓祭祖;而到谷雨节则会大雨倾盆,以利农家耕田播种,五谷丰登。事实也确如此,岭南的气候竞神灵得很,这么多年的记忆,似乎都印证了这句农谚。  相似文献   

18.
清明过后,浙江武义高山茶进入采摘高峰期。该县种植的茶叶清明后谷雨前为最佳采摘期,一般只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雨前茶叶肥汁满,汤浓昧厚,与明前茶同为一年之中的佳品。  相似文献   

19.
王志龙 《中国农史》2021,(1):98-110
近代皖中宗族在报本追远和祈求福佑思想的指导下,为了保护祖坟和开展祭祀,通过多元化的渠道积极建置墓田,推动了墓田的发展和普遍化,但是大多规模较小。墓主房下子孙公同共有墓田并进行经管,在不断分房中形成自始祖而下的多层级墓田所有和经管体系,但是各房必须遵守禁止典卖的族规。墓田主要出租外姓佃种,租子随墓田规模的增加而变化,租率较一般地主土地低。尽管墓田普遍表现为既维持祭祀又保护祖坟,但是保护祖坟居首要地位,维持祭祀只是规模增加后功能的扩展。墓田正是通过保护祖坟和维持祭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宗族社会的延续。  相似文献   

20.
清明     
清明,一年中万物生长的开始。作为节气,人们从这一天开始点瓜种豆、植树造林;作为节日,人们也在这天祭扫亲人故友的坟茔,对生长的期望和对已逝者的哀伤之情同集于一天,这真是个奇特别致的日子。清明扫墓,令生者伤感,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记述了这一凄凉悲惨的情景:“鸟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寂重泉哭不闻,萧萧春雨人归去。”雨珠、泪珠、人归、梦也归。这是对死者思念之梦。也是让生者肠断之梦。现在,每逢清明,人们纷纷到烈士陵园扫墓,寄托哀思,更是追念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