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学院派出身的财务总监,庄丹阐述问题高屋见瓴,逻辑缜密,思维严谨,总能将自己扎实的理论知识同长飞公司的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来,提出许多创新想法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多年来,庄丹用自己的才华、激情和智慧描绘了“财务创造价值”的精彩画卷。  相似文献   

2.
基于价值创造的视角,剩余收益法是最适合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剩余收益法的Ohlson(1995)模型从理论演进和基本思想来分析,既有深厚的逻辑基础又有很强的适用性。本文分析了在剩余收益法下采取Ohlson(1995)模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根据干净盈余关系,将股利分为正常利润、超常利润和股东投入资本的支取和转存三部分,在股利折现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剩余收益模型,并分析剩余收益模型相对于股利折现模型、现金流折现模型的优势。剩余收益模型将普通股内在价值分为股东投入资本和企业利用股东投入的资本通过产生剩余收益为股东创造的价值二部分。影响剩余收益的长期因素包括垄断、竞争抑制等非竞争性因素和长期、可持续的竞争力。动态能力是企业长期、可持续竞争力的基石。如果将垄断、竞争抑制等非竞争性因素对剩余收益的影响单独分离出来,剩余收益模型就可以依据会计系统的数据,从财务结果方面测量企业的动态能力为股东创造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现代企业的竞争环境实际上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建筑企业价值的创造取决于客户价值,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三个方面。文中具体阐述了从这三个方面如何使建筑企业在供应链中实现价值创造。顾客价值创造应以顾客需求为导向,通过流程、物流、信息管理,推动顾客价值的最大化。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建筑企业要确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相关企业之间强强合作以创造更多的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5.
智力资本作为战略资源已成为企业创造价值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我国企业的智力资本价值创造能力现状如何,不同行业以及不同企业是否具有较大差异,本文根据pulic模型,用智力资本效率系数(ICE)对智力资本增值的效率进行衡量,并以上市公司2003年至2007年的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行业以及不同企业的智力资本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各行业智力资本效率具有较大差异,行业内各企业的智力资本效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并分析了形成差异的原因,进而为我国强化智力资本管理、提升智力资本价值创造能力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智力资本作为战略资源已成为企业创造价值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我国企业的智力资本价值创造能力现状如何,不同行业以及不同企业是否具有较大差异,本文根据pulic模型,用智力资本效率系数(ICE)对智力资本增值的效率进行衡量,并以上市公司2003年至2007年的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行业以及不同企业的智力资本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各行业智力资本效率具有较大差异,行业内各企业的智力资本效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并分析了形成差异的原因,进而为我国强化智力资本管理、提升智力资本价值创造能力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数字全球化的今天,以产品为中心、制造为导向的传统商业模式日益被新兴商业模式替代,作为一种新兴商业模式,平台以"赢家通吃"的威力风靡全球.为何平台模式如此备受青睐?平台企业的利润源自哪里?如何实现企业最终目标——价值创造?文章在借鉴平台商业模式资源配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平台模式的盈利驱动,搭建平台商业模式实现价值创造的逻辑框架.以典型平台企业——阿里巴巴为例,采用纵贯式单案例研究方法,根据商业模式驱动投资战略选择的逻辑,分析案例企业的投资战略如何驱动其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进而实现价值创造.研究发现:平台商业模式以用户为中心的特征决定企业多元化投资战略;投资战略实施驱动其表内轻资产、表外重资源的资源配置特征;获取连接红利决定其高净利盈利驱动特征;盈利驱动决定了经济价值,资源配置决定了账面价值,二者共同决定企业价值创造,其中经济价值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顾客价值理论为企业竞争力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竞争力,要求企业深入了解顾客感知价值,分析顾客感知成本,围绕顾客价值重组企业资源,建立匹配的企业文化.企业通过对顾客价值的创造来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从而保持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正>2023年3月3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会议,对国有企业对标开展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进行动员部署,要求国有企业以价值创造为关键抓手,扎实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企业,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和战略支撑。为促使国有企业有效地进行价值创造,提升核心竞争力,本文拟对价值创造的内容和实施路径做些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价值工程》2016,(23):121-123
通过分析快递配送活动,建立物流价值链分析模型,这个模型包含了四个方面:地理位置优越性、网络优化、增值服务和绩效考核,通过该模型,快递公司可以确定快递从寄出者到接收者全过程的关键步骤,把握关键步骤提升企业竞争力,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纪洪元 《物流科技》2010,33(3):139-141
我国企业还在研究供应链的时候,国外的优秀企业如戴尔已经在使用一种更为先进的业务模式——价值网。基于这种背蓄,以Dell公司为实例,对Dell价值网从设计到实施和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最终得出结论:以价值定位、价值活动、价值创造、战略控制和业务实施为主体的价值网构建模型是可实施的。对实现企业价值、提高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竞争能力具有指导意义,以期给国内的企业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短视频市场规模增速趋缓,短视频平台型企业的战略重点开始从用户增长转为盈利增长。因此,平台企业亟需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助力短视频平台企业商业化加速。本文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关注用户及合作伙伴的价值创造能力,将商业模式创新链解构为价值主张、价值共创、价值传递、价值获取四大模块,进而分解为9个指标。并以快手为研究案例,通过实证资料编码分析其创新举措。研究揭示了短视频平台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外驱动因素,绘制出创新路径图,指出要素关系网络和革新方向,为短视频平台型企业的商业化转型提供以下的参考:企业应坚持核心价值主张,构建用户、合作伙伴、企业三者协同的价值共创体系,以加强用户互动和连接为推手,实现多样化的盈利获取。  相似文献   

13.
社会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如何选择市场逻辑与公益逻辑,以平衡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之间的冲突,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作用机理是怎样的?影响不同逻辑选择背后的因素是什么?基于制度逻辑视角,以三家典型社会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①相对于单一的公益逻辑、单一的市场逻辑,混合逻辑是社会企业最佳的创业策略,可以很好地...  相似文献   

14.
企业价值链分析方法由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提出,主要关注企业所有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价值创造活动,通过对价值创造活动即企业价值链的分析,发现企业各项价值活动环节的优势与劣势。与传统贸易企业相比,现代物流贸易企业的价值创造主要集中在原料供应、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论文采用价值链分析的方法,探讨物流贸易企业如何根据企业价值链分析,结合岗位分析,设计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促使现代物流贸易企业关键环节的价值创造更有效率。  相似文献   

15.
以2006-2015年沪深A股重污染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环保产业政策支持企业参与环境治理的动机。研究表明,环保产业政策支持企业的环境治理行为兼具价值创造动机与高管自利动机,且主要体现在非国有企业或高融资约束企业方面。进一步分析发现,环保产业政策支持企业的环境治理投资整体有利于企业价值创造,但具有时滞性。具体而言,基于价值创造动机的环境治理投资可提升企业价值,而高管自利动机下的环境治理投资不利于企业价值创造。这一研究丰富了环保产业政策的分析视角以及企业环境治理投资的相关研究,为政府从高管动机层面优化环境治理政策以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6.
VBM体系下的价值创造及其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丽  李红霞 《价值工程》2005,24(12):33-35
现代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越来越关注企业的价值创造。于是,基于价值的管理这一新的管理理念也越来越为广大企业所接受和采用。本文对在VBM体系下企业的价值创造途径及其评价指标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中粮“全产业链”战略的价值创造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刻剖析产业链价值创造路径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能起到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本文在梳理产业链、价值链等理论的基础上,以中粮集团有限公司(COFCO)为案例研究对象,系统而又逻辑地展示了其“全产业链”战略的发展过程,重点分析了企业自身价值、公共价值创造同战略活动之间的紧密关系。结合案例和理论的综合论证,本文最终得到了中粮“全产业链”战略的价值创造路径的理论框架,即战略活动、集聚、企业管理控制能力与产业链价值创造之间的影响关系。强调了这一影响路径是动态反馈的过程,企业在构建产业链的过程中应基于自身核心竞争优势,动态调整其管理控制方式,促进战略活动更好地转化为集聚效应,从而保证整体价值创造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18.
The social economy as a regional development actor is gaining greater attention given its purported ability to address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is growth in interest is occurring within a global environment that is calling for a more holistic understanding of development compared to traditionally economic-centric conceptions. While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practices have long considered for-profit businesses as agents for regional growth, there is a relatively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the social economy as a development actor.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is a large determinant of all kinds of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and therefore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ocial economy and broader regional development processes is warranted. This paper moves beyond suggestions of an economic-centric focu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by utilizing institutional logics a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social enterpris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A multiple case study of ten social enterprises in two regional locations in Australia suggests that social enterprises can represent competing logics to economic-centric institutional values and systems. The paper argues that dominant institutional logics can promote or constrain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 social and the economic aspects of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enterprises.  相似文献   

19.
数字经济浪潮正席卷全球,当数据成为价值创造的关键要素,价值创造主体已发生实质性的改变,逐渐从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的单体企业、价值链、企业集团,发展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价值网结构。本文在回顾企业组织结构"点—线—面"发展轨迹的基础上,探索了"网"状组织结构——"价值网"的基本框架、运行模式和结构特点,并结合数字经济的时代背景提出价值网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