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RS和GIS的额济纳旗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运用GIS方法,对额济纳旗1986-2000年以土地利用类型为表征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4年来该区草地、林地、水域、耕地面积减少,居民工矿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显著增加,土地利用动态转化过程以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土地、林地转化为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逆转为草地为主要特征,全旗土地利用的空间位置转换面积大于其数量变化.而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导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海河流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地区之一,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通过研究海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为优化海河流域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ArcGIS和SPSS软件等工具,通过空间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应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并结合经济社会和自然驱动因子,探索了1990—2015年海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机制。[结果](1)1990—2015年海河流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草地,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为显著,变化率达到3683%; 面积占有率由667%上升到913%。(2)1990—2000年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耕地变化显著, 2000年之后变化幅度减小。不同时间段内,海河流域各种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基本上具有一致性。(3)从空间上看,北京市的建设用地由中心向外扩张,渤海湾沿岸建设用地扩张明显。草地、未利用土地和耕地面积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未利用地减少幅度最大,面积下降了1607%。(4)1990—2015年耕地是转出面积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转出为建设用地、林地。(5)从驱动机制来看,导致海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和目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社会经济发展(GDP)、人口增长,其次为气候变化,主要是降水和温度的变化。[结论]1990—2015年该流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土地利用类型的显著变化。国家施行的经济、生态政策对海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造成一定影响。该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格局是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通过FIUS模型模拟烟台2030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情况,其中各土地利用类型适宜性符合烟台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提出的中心城区“一核两翼三板块、一线八廊多组团、一横两纵多中心”格局建设。FIUS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预测未来土地利用类型发展情况。2020—2030年耕地、林地、草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主要转向人造地表和草地,林地主要转向草地,草地主要转向林地和耕地。湿地和人造地表明显增加,裸地小幅增加,湿地主要是水体转入,人造地表主要是耕地转入。烟台市高固碳量值分布区域主要为森林地区,中值区域分布较广,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地区。2030年相较于2020年变化不大,固碳量变化较大区域主要为城区向外扩张造成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建设用地而导致的固碳量下降。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监测是掌握土地资源数量、进行土地利用评价的重要依据。基于遥感和GIS技术提取金堂县2001、2007、2010和2013年4期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并应用模型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建设用地和林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为正,面积显著增加;耕地、草地、水体和其他的土地利用动态度为负,面积减少;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由6.12%增加到13.81%,土地利用变化强烈。(2)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显著,土地利用空间变化主要发生在金堂县城、赵镇、三星镇和淮口镇等地;土地利用转化明显,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最强烈,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尤其显著。(3)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具有较大影响,土地利用变化随高程、坡度的增加而减少,且表现较强的相关性,符合二次变化曲线的特征;阳坡较阴坡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大。这一研究结果为区域土地利用评价提供重要依据,有利于实现土地利用的合理布局和调控管理,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越来越引起重视。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基于RS和GIS技术手段,分析了1991~2005年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幅度与单项土地利用类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市在1991年至2005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武汉市的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大幅度减少,建设用地的面积迅速增加,水体和绿地的面积变化保持稳定。(2)经济增长是影响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因子,其次为人口增长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武汉市1994—2016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和三峡库区重要节点土地利用状况。利用1994年、2006年和2016年三期LandsatTM遥感影像和基础地理数据,通过目视解译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监督分类,分析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的时空格局和重心迁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94—2016年间,研究区的草地、水域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加比例分别为0.48%、0.19%和4.53%;林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减少比例分别为0.82%、0.70%和0.99%;研究区内30.77%的区县草地面积比例最高,其次是林地、耕地。2016年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比例最高的区县占武汉市总区县的50%。1994—2006年间,研究区各用地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较多;耕地的动态变化最为明显,总面积减少了972.69 km~2;林地净增加最多,为900 km~2;草地净增加264.38 km~2;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净增加39.63 km~2。2006—2016年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例为63.69%;耕地和林地的动态变化最为明显;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转入面积为1738.79 km~2,转出面积为83.93 km~2;水域主要由林地和草地转化而来。22年间耕地的重心迁移最明显,向西南方向偏移29.14 km;草地向西北方向偏移16.59 km;林地向东南方向偏移12.99 km;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水域用地类型的重心迁移量微弱。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基础。近二十年来,深圳市南山区土地利用变化明显,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对于研究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使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分析研究区1996-2016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和转移特征,并探究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主要来源于水体、未利用地、耕地和林地的转入,但在后十年速度放缓,耕地、园地、水体、未利用地面积呈递减趋势;建设用地是土地利用变化最明显的土地类型,其驱动因素主要受到经济、人口、政策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当前南山区的土地利用格局。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的重要环节,开展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趋势预测,是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保障。本文选取甘肃省景泰县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三期Landsat-TM/ETM、Landsat 8遥感影像作为基础数据,通过未来土地利用模拟(FLUS)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发展趋势、预测2030年土地利用格局。结果表明,(1)景泰县土地利用整体动态度变化速率较快,耕地、林地、其他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其他土地六种地类产生转移的面积占其总面积的6.01%,其他草地为主要的转出型地类,建设用地为转入型,增幅较明显。(2)通过模拟2030年土地利用格局,建设用地集中点由北向南部兰州经济圈转移,自然因素影响下北部水域面积小幅减少,耕地与林地无明显变化,其他草地继续为转出型地类。研究表明FLUS模型预测土地利用格局符合景泰县实际情况,方法切实可行,是开展土地利用变化预测较好的方法,研究结果对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制定土地管理政策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ArcGIS 10.2和Fragstats 4.2软件,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风险指数等,分析了2000~2015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2000~2015年,三江平原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明显变化,耕地、水体、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效率呈现上升趋势;(2)三江平原的生态风险指数整体上呈现增高趋势,由2000年的0.073增高至2015年的0.075。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土地资源利用管理和生态安全格局建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土地利用作为地球表面与人类活动连接的纽带,明确其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对于土地利用格局的优化、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文章以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功能区为例,从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来探究研究区在199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年际变化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2015年草地面积为329.52万hm~2,占总面积的81.17%,是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功能区的主体土地利用类型, 1990—2015年草地总量略有减少,减幅为0.04%;湿地作为研究区第二大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先减后增、整体减少的趋势,整体减幅为0.36%;其他土地面积减少1.39万hm~2,减幅为19.05%;面积增加的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面积整体上呈现增加趋势,增加8 480hm~2,增幅高达102.60%;人工表面面积增加6 075hm~2,增幅为29.47%;林地面积增加了2 908hm~2,增幅10.48%。草地、湿地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表现为净转入特征,耕地、林地和人工表面用地表现为净转出特征。区域经济和农畜因素是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论]草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换是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功能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区域经济和农畜因素共同影响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相似文献   

11.
经济地理学视角的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影响因素及其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从经济地理学角度研究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方法:空间密度分析、空间相关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结果:根据自然禀赋、集聚经济和政策制度三个维度对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分析,自然资源禀赋总体上呈正向效应,但中西部城市与东部相比更偏向于依赖初始禀赋;在当前的产业集聚初步阶段,产业多样性比专业化更有利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提高;城市交通成本降低、消费多样性和高人力资源素质有利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对于东部城市的影响效应要高于中西部城市;经济开放政策呈明显的正向效应;目前土地市场化政策对土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结论:经济地理学中的重要因素对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有着显著的影响效应,但不同因素的影响对不同地域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差异性很大;以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合理配置城市土地开发的功能结构、完善区域内外部交通系统、引导人口与人才集聚、深化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等方面 为引导方向的城市土地的节约与集约利用制度和战略创新,将有利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The exchange between Brenner and Wood on the Low Countries in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raises a number of theoretical and historical issues relating to the conditions for the emergence of capitalist social-property relations and their unique historical laws of motion. This contribution focuses on three issues raised in the Brenner-Wood exchange: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rural house-hold producers become subject to 'market coercion', the potential for ecological crisis to restructur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relative role of foreign trad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domestic, rural class relations to capitalist industrialization.  相似文献   

13.
基于网络媒体的农民技能培训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及面对面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对基于网络媒体的农民技能培训效果进行研究,主要结论有:无组织的上网农户接受不同种类信息的效果总体不理想;农民收入的高低与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网络媒介信息传播的效果;偶尔上网看各种信息的农民数远远高于常常看网络信息的人数;不同文化程度农民对学习上网技术必要程度呈正相关趋势;有组织地开展远程技能培训的方式深受农民欢迎;农村远程技能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大多为"基本掌握";有些课程的内容陈旧不能满足农民实际生产所需;影响农户接受农村远程技能培训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经济效益和政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土资源标准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如不适应、不匹配、不积极、缺经费等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标准化工作,要在深刻认识国土资源标准化工作新定位的基础上,加强体系建设、实行分类管理、强化资质认证、建立激励机制、实施开放战略,以改革创新开创国土资源标准化工作的新局面;提高认识,加强统筹协调,构建国土资源标准化工作新机制。  相似文献   

15.
应用广义数据包络分析(G-DEA)方法,对内蒙古12个盟市2000~2012年的林业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和评价。经测算,中西部盟市的林业生产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比东部区盟市的要高;从2000年开始,林业生产的综合效率和技术效率经历了一个逐步降低到平稳发展的过程。最后,在从林业生产的区域特点、林分构成、林业政策等方面分析测算结果基础上,提出建议:在制定林业生产政策时,要考虑各盟市的区域生态特点及林业生产状况。东部地区应该以森林抚育、树种更新为基本目标,发展珍贵苗木及林下经济;中西部地区,应以荒漠化治理和生态建设为主。  相似文献   

16.
从遗产经济学的角度切入,探讨苏州园林作为文化遗产的经济学特性;介绍其发展现状,揭示它现存的问题,如园林周边旅游业乱象、门票价格偏高、大园林容量与游客流量矛盾、小园林客流量较少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成基于O2O (线上到线下)的周边旅游OTA (在线旅游)转型、实行限流措施、门票价格分季而定、加大对小园林的宣传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研究了江苏省的可持续发展,比较了2001~2009年生态足迹变化,并基于生态足迹时序分析了江苏生态足迹的变化趋势;通过对生态足迹测度方法的理论再思考,评价江苏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发展存在严重的生态赤字问题,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针对江苏省严重的生态问题,建议江苏需要进行经济转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基于SWOT-CLPV分析的中日珍珠产业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莉 《农业经济问题》2008,(10):101-106
SWOT作为重要的战略分析工具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利用改进后的SWOT-CLPV矩阵模型比较研究了中日两国珍珠产业的发展优劣势和挑战,并探讨了中国珍珠产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森林碳汇交易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把森林碳汇项目交易成本分为事前交易及事后交易成本,并细分为8项成本费用。通过分析各项交易成本的影响因子,建立了森林碳汇交易成本的函数关系式,并在交易成本框架下指出了森林碳汇服务项目交易过程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降低交易成本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我国目前林业企业绩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KPI理论,按照SMART原则,设置了林业企业绩效评价合理的、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某林业局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管理者进行绩效评价,建立评价模型.然后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为提升管理者绩效水平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