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扎龙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生态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生态风险研究可以为保护区域景观生态系统健康,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本文以扎龙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手段提取研究区1995年和2010年的景观类型信息,定量分析了不同时期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和动态演变规律。根据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特点构建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对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变化特征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995~2010年研究区景观总体格局和各景观类型格局均变化显著;景观生态风险随时间变化而升高,沼泽地、水域和耕地这三类主要景观的生态风险变化是研究区生态风险变化的主导因素。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分布大体符合由中心向四周、由高风险向低风险的环形扩散特征。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挠力河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挠力河自然保护区是保存较完整的原始湿地景观,据不完全统计,有高等植物875种,其中被子植物724种。分析了保护区内种子植物的区系地理成分,旨在摸清其植物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3.
挠力河自然保护区保存有较完整的原始湿地景观,几乎包含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的所有类型,在生物种类组成、区系特征、群落结构或生态系统水平上,均反映了三江平原原始湿地特征,是我国东北三江平原原始湿地生态系统的缩影,在全球同一生物带中,具有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典型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4.
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景观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S空间分析术为基础,以挠力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解译了挠力河流域TM卫星影像,绘制了详细的挠力河流域的景观格局图,然后提取景观元素的多种参数,再经过Fragstats软件计算得到各类景观指数;分别研究了不同斑块类型的斑块面积、斑块密度、边缘密度、分形维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斑块形状指数、景观丰富度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等指标,取得了挠力河流域景观信息的大量第一手资料,揭示和验证了挠力河流域景观空间格局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5.
经济发达区道路对两侧农村居民点演变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巩义市G310国道两侧5km缓冲区内农村居民点为对象,研究了1990年和2008年两个时点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特点与时空演变。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特征和景观格局指数动态变化度均受缓冲道路影响,邻近道路的农村居民点主要以原地外延增长为主,远离道路的农村居民点主要以分裂增长为主。  相似文献   

6.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浙江省西北部,位于杭州市临安区境内,区内有吴越古道、徽杭古道、浙西天池、天龙峡谷、十门峡等徒步旅游景观,主峰清凉峰海拔1787.4米,系天目山脉最高峰,也是浙西第一高峰,有“浙西之巅”“浙西屋脊”之称。清凉峰前身是龙塘山省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龙塘山、千顷塘、顺溪坞三大区块组成,是以华南梅花鹿、安吉小鲵、象鼻兰、银缕梅等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7.
<正>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位于三江平原中南部,地跨三市八县(市),控制面积96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2万亩,总人口44万,内有国家级挠力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雁窝岛、千鸟湖、长林岛组成了黑龙江省最大的湿地群落,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首个以现代化大农业为主题的"中国农业公园",以红兴隆新城镇群为代表的黑龙江垦区被评为"2012年度中国十大旅游避暑城市",亚太环境保护组织等多家机构联合赠予"世界农都"称号。  相似文献   

8.
<正>一、挠力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概况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的挠力河全长596公里,流域面积24863公里,流经建三江农垦分局138公里。西与雁窝岛、长林岛自然保护区接壤,东邻乌苏里江,南为完达山余脉,靠近饶河、红旗岭、八五  相似文献   

9.
生态旅游与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自然保护区因具有资源品位高,旅游产品清新独特、客源充足和基础设施易于布置等优势和便利条件,成为生态旅游的最佳选择。然而,自然保护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出现了众多的非生态化现象。运用景观生态学及旅游生态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通过采用景观生态功能分区和生态规划、景观结构生态设计和生态安全格局设计以及生态管理等生态化手段,能够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使用土地利用景观图形数据,依据其土地利用的景观特征指数,从斑块尺度、景观尺度上对丹东市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并研究土地利用类型、结构以及所形成的景观格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丹东市面积最大的是林地景观、也是分布最广并且连续性最强的一种基质景观,其面积比例为65.08%,斑块个数所占比例约为32.89%,平均斑块面积为4.56km2/个,斑块的分离度只是0.03,旱地面积比例也较大,为22.34%,水田、草地、水域、城乡用地比例不相上下,依次为:4.75%、2.00%、2.63%、2.85%。(2)丹东市中部、北部基本都是大片森林覆盖的,山脊则都以旱地为主,水田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滩涂、沼泽地景观相对较少。(3)与周围沿海地区数据比较,丹东市景观斑块类型的平均斑块的面积与生态环境指数间呈正相关,而景观破碎化指数与生态环境指数间呈明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