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康东亮 《商场现代化》2007,(25):332-333
产业集群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工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工业园区是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县域工业正在经历由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由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办产业,再到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发展产业集群的转变。县域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与特色主导产业、产业优化布局、专业市场建设、招商引资、产业转移、自主创新、政策环境优化等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公司实践     
《WTO经济导刊》2012,(8):14-15
5家林产工业龙头企业集中发布行业首批社会责任报告 5家中国林产工业龙头企业7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是中国林产工业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首次集中发布,在我国现代林业产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林产工业企业正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模式,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趋势良好。  相似文献   

3.
旅游产业与工业的融合渗透、关联常被称之为工业旅游,但工业旅游的发展一直停滞于以企业景点购物为主的工厂旅游模式和以老旧工矿为主的科普教育模式,在项目创新和产品功能设计等方面均严重落后于消费者的多元需求,边际效益低下,这也是工业旅游产业企业参与度低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就湘潭市工业旅游的制约瓶颈和发展方式提出建议,以期促进工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针对黑龙江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发展对城市经济推动作用减弱等问题,提出建立协同发展的工业创新系统,通过政府推动改善工业创新环境,以新产品研发促进工业产业创新,鼓励非国有工业企业产业创新等策略。  相似文献   

5.
文化创意产业格局下的工业设计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设计已成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工具,其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视角,研究和分析了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业设计发展现状及在我国发展工业设计的重要性.在研究创意产业与工业设计的关系后指出,目前走文化创意与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才是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其一:助推迁入地产业升级通过企业搬迁改造为迁入地搭建一个产业升级的新平台。迁入地的产业升级关键是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产业聚集发展。目前青岛规划了搬迁企业将向五市的省级开发区、北部高新区和新规划的胶州洋河装备制造工业、胶南董家口重化工业、即墨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即墨女岛船舶工业、平度新河化学工业、莱西姜山轻工业等6个功能区以及市指定集聚区转移。无疑对于在周边县市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二是产业升级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孝感市工业经济围绕“一主三化”的发展思路,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走集群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改变了传统的发展模式,促进了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形成了一批初具雏型的产业集群,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强了区域竞争力。一、孝感市产业集群的现状和发展特点目前孝感市初具雏型的产业集群有10个,由148家企业构成,网络各类配套企业和小作坊2000多家,企业员工21万人,总资产近80亿元,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35亿元,实现税金近6亿元,其中实现税金过1000万元的集群骨干企业20多家,实现增加值近4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  相似文献   

8.
朱芸芳  荣菁  李远 《消费导刊》2009,(19):36-38
本文回顾了国内产业集群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徐州沛县经济开发区为个案、煤盐工业为对象、已有政策为参考,全面分析了区县产业集群的利弊,指出在当前较为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发展产业集群、延伸工业生产链,有利于企业渡过经济危机,有利于区县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工业立县"战略的深入实施,海安县工业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丝绸纺织业、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三大产业集群的发展速度逐年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2011年,海安县规模工业实现产值1063.68亿元,三大产业集群实现规模工业实现产值846.91亿元,占规模工业总量的79.62%。产业集群的发展,对海安县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产业市场竞争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三大产业集群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不高、产业链条不完整、专业化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支撑产业集群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不足等现象。今后发展需要进一步丰富内涵,进一步增强企业的集群观念,进一步提高对集群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区域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发展,而工业的发展需要企业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文章从汉中市的企业创新能力现状出发,从产业集聚的角度提出了汉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工业重点产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支撑作用。2月23日-26日,省长罗志军在南京、泰州等地连续召开石化、钢铁、汽车、有色金属、船舶、新能源、医药、生物技术和电子信息等产业重点企业座谈会,了解保增长扩内需政策措施在企业的落实情况和产业当前运行状况,就正在制定的上述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和建议。罗志军指出,要从应对当前挑战和推进长远发展出发,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和企业创新发展,促进工业重点产业优化升级,加快调整振兴步伐,不断提升江苏经济抗风险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机械产业是扬州市的传统优势行业,也是工业规模最大的基本产业,2013年,全行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857家,开票销售和入库税收分列全市工业第一和第二,产值占全市工业的三分之一。新形势下,依托机械产业的基础潜能,发掘机械产业的发展张力,推动产业特色化、高端化、链式化、集聚化、绿色化提升,对于全市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具有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山东省加快工业调整振兴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工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济宁市围绕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坚持投入拉动、创新驱动、开放推动,集群、集聚、集约发展,以培育装备制造业、煤化工产业、食品工业、能源工业四个千亿级产业为重点,百亿企业为龙头,产业园区为载体,重大项目建设为手段,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起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能源产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体系,实现工业经济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前,林产工业企业的经济结构、经营模式、管理方法已经严重制约了林产工业的快速发展。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的主要问题是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技术落后、产品粗放、机制不活、包袱沉重、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差等。企业应深化林产工业体制改革,加大体制改革和债务重组力度,加大森工林产工业产业整合力度,大力发展林产工业,走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商业企业产业集聚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聚是指经营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产业集聚在工业企业中非常普遍,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企业的产业集聚也逐渐普及,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贸导刊》2007,(3):38-39
2004年,四川省委工业工作会议做出了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决定,提出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大装备产业、优势资源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四大优势产业,并要求加强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2005年,省委、省政府做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策,进一步提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创新价值链,实现产业链和技术链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7.
梧州市以实现再造一个“工业梧州”为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为促进梧州市不锈钢产业做优做强,文章在分析不锈钢行业市场前景、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梧州市不锈钢产业存在发展要素制约、产业链不协调、研发创新不足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不锈钢企业数字化绿色发展、筹建不锈钢华南交易中心、打造不锈钢产业人才梯队、延伸不锈钢产业链向纵深发展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化工科技市场》2010,(3):43-43
国内石化产业现状给工业和信息化部监测协调局局长辛国斌的突出印象是散、乱、差,集中体现在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布局不合理等,造成石化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发达国家石化产业大型化、一体化、功能化的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样板。因此,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是石化产业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废弃的工业厂房受到艺术家们的青睐,被改造成文化创意园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安置就业及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要使园区真正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区,还需理清政府、运营商和企业的各自定位,发挥各自产业职能,实现工业遗存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0.
工业设计产业作为我国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其发展模式的研究一直是学界所关注的核心宏观经济学管理问题。产业集群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已经表明在推动经济实现创新性产品价值增值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和特征。产业集群与工业设计的有机结合,是工业设计企业获得新的生命力和发展竞争空间的重要措施。杭州作为长三角区域的重要经济体城市,以其工业设计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