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深化企业改革,是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必经之路。为了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经营机制理论的研究,为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献计献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编辑部、东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和大连冷冻机厂等单位联合发起,于1991年7月8日至12日在大连市召开了“国有企业改革与经营机制理论研讨会”。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全国著名经济学家、中青年经济学者、经济管理部门的有关领导同志和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家。此外,《经济研究》杂志还开展了征文活动,从近300篇的应征论文作者中,选定了一部分入会代表。本次研讨会以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问题为核心,自始至终在坚持四项基本  相似文献   

2.
搞活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我们已经进行13年了,也做了放权让利、承包经营、税制改革和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尝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问题和困难日益突出。吉林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高达78%,而国有企业亏损面约占30%(指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一万户),大中型企业接近50%—60%,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缺乏活力、困难重重、资金严重短缺、资本负债率高、产品销路不畅、规模不经济等等。  相似文献   

3.
《经济纵横》1996,(7):53-57
深化企业改革发展吉林经济──吉林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综述根据王云坤省长的意见,吉林省经团联于5月30日在长春召开了以"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题的座谈会。省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生产第一线的省内部分企业家共80...  相似文献   

4.
搞活国有企业中如何解决其承担社会目标问题刘德生搞活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直接动因和目标之一。从八十年代初的放权让利,到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现在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央、地方政府及企业为搞活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下了很大功夫,一直把它作为城市...  相似文献   

5.
国有企业大有可为膝增寿编者按搞活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许多西方报刊认为中国的国有企业危机四伏,朝不保夕;国内一些人士也认为国有不如私营,搞活大中型国有企业与建立市场经济有根本性的矛盾,国有企业搞不活。国有企业真的是“没治”了吗?...  相似文献   

6.
搞活企业,特别是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一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以来,我们也一直进行探索。从给企业扩权,实行利润留成,到两步利改税,推行承包制,使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活力不断增强。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再依靠放权让利的办法去搞活企业的路子已越来越行不通了,甚至是靠扩大增量实行股份制改造的部分国有企业也没有活起来。国有企业包括部分股份制企业亏损问题已成为普遍现象。在部分地区甚至有上升之势。那么,搞活国有企业的途径到底在哪里?从理论和实践上来看,我以为关键在于搞活存量资产。搞活存量资产的必要性当前的企业改革从大思路来看,正在由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职工如何定位薄建平,赵海明改革进人90年代后,尤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改革无论从理论政策还是实践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开始了实践的操作,如何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成为当前经济界、企业...  相似文献   

8.
围绕搞活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已进行十多年了,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有些企业甚至出现“雄风渐减”趋势。症结何在?实践证明,关键在于产权制度改革滞后,所有权的直接利益驱动机制和产权的刚性约束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企业改革如果不触及产权这个核心问题,将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产权改革问题是深化企业改革,盘活国有企业资产存量,搞活大中型企业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这是我国长达十多年改革探索得出来的结论。从1984年开始,我国围绕搞活大中型企业改革,先后经历了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盈亏包干制、两步利改税、承包经营、贯彻《条例》转换经营机制等阶段。其间曾有意无意回避了产权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其最终目标不仅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且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建立计划经济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因此,在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同时,近期应该把改革的重点和着眼点放在发展和搞活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国有企业上。只有占工业总产值60%的国有工业企业有了生机,我国的经济才能上去,改革才算成功。在国有企业改革中,首先要搞活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进而由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带动整个改革,这是改革战略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国有企业改革是今年经济改革的重点。由此看来,推进企业改革、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有利时机来临了。江泽民同志讲要从政企分开、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入手,搞几个战役。中央和国务院下了大决心,作为决策定下来,基本思路也明确了,企业改革应该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坚定不移、实实在在地推进。  相似文献   

11.
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任务张崇康,张志民我国国有企业活力不足、效率低下是长期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瘤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把搞活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作为经济改革的主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的情况看,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同其它领域...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国有企业改革是当前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搞活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经济能否健康、稳定发展的大问题。新加坡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其社会和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新加坡同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通过对新加...  相似文献   

13.
国有企业搞不好的深层病理透析──兼论劳资共有是搞活国有企业的真正途径周占文"要花大力气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这句话,我们已经提出许多年了。结果却总是步履维坚,积重难返。原因何在?搞国有企业改革,我们不可谓不努力,用殚精竭虑来形容,一点儿也不算过份。为...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思考林诗良思考之一:必须解决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短缺的问题。目前,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最大因素是资金问题。据资料反映,资金短缺是80%以上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的十分突出的现实问题。这是改革政策中的一大难题。也是搞活大中型企业首先碰到的问...  相似文献   

15.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国有大中型企业搞不好,一条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企业肩负着职工就业、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的沉重社会负担,导致效益低下,活力不足,无力同其它经济成份企业平等竞争。同时,由于企业职工的失业保险问题无法解决,国有企业难于裁减冗负,调整结构,轻装上阵;陷于长期亏损的国有企业也难于破产,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难以真正形成。应当看到,我国以解决上述问题为目标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已经起步,但步伐还不够大,资金来源单一,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低,管理体制不顺。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滞后的状况已经对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实践表明,不彻底改革以企业承  相似文献   

16.
大中型企业,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承担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大中型企业能否搞活,经济效益能否提高,是关系国家经济稳定和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问题。 究竟从何入手搞活大中型企业?我们认为,内部搞活是关键,外部因素是条件。企业内部改革抓好了,外部条件才能发挥作用。从企业内部看,要着重抓好以下四个环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搞活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这项改革,已经进行了15年。但是,我们不能不冷静地看到,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中仍有三分之一的亏损,三分之一的潜亏,大多数企业步履维艰,“活”不起来,日子过得并不“流洒”,上述问题的症结在哪?笔者认为,国有企业“活”不起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的原因在干企业改革仅停留在浅层面上,未向深层次进军,没有从根本上改革传统的国有制企业体制与模式,特别是未能改革企业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企业运行方式的基础。为了使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能够真正成为自主经…  相似文献   

18.
搞活大中型国有企业,是党的十五大重要议题,也是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的重要内容。江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要坚定信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力争在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进步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中型工业企业在福建省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搞活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强其内在的竞争力,是近几年企业改革的重点。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宏观经济环境进一步好转,我国加入WTO也给本省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给予政策上的倾斜。这次R(?)D资源清查。省统计局对本省所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进步情况进行清查,结果显示,本  相似文献   

20.
陈永奇 《经济问题》1993,(11):50-52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指出:“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它们的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同时,这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前段我们就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典型调查,发现了不少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政府职能转变迟缓、滞后,影响了企业的改革进程,企业没有真正成为具有“四有”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