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客运专线广州南站的布置形式、场站规模,结合广佛环线在广州南站的作业内容和规模,推荐广佛环线从客运专线广州南站南端咽喉最北侧桥墩间下穿通过,并于东广场设城际广州南站。在对城际广州南站布置方案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基于运输组织、施工难度、换乘距离、投资效益等控制条件,推荐正线外包一岛两侧式站台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2.
合六城际铁路引入合肥枢纽的方案选择对于合肥枢纽运输组织与经济效益,以及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产生直接影响。在分析合肥枢纽及合六城际铁路现状、合肥枢纽客运作业量及车流特点的基础上,从工程技术条件、运输组织、客流吸引、车站布置、城市规划、工程投资等方面对合六城际铁路引入新合肥西站、引入合肥南城际站?2?个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研究确定采用引入合肥南城际站方案,并探讨客站分工和联络线设置方案,以期为城际铁路引入枢纽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铁路线路四线按方向别引入车站(四进四出合站方式)时,结合正线位置和正线所夹到发线数量,探讨全疏解设线路所和引入车站布置形式,分析各种布置形式的特点和功能适应性。在具体设计中应根据行车方向、列车运行条件、行车量、车站布置和减少站内交叉等因素,结合地形、地质、拆迁和道路立交孔跨等控制条件,合理选用车站布置形式。  相似文献   

4.
中间站是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最普遍、最常见、最基本的车站站型,这类车站的最大特点是到发线数量少,咽喉区布置简单,绝大多数没有其他方向引入,虽然种类不多,设计并不复杂,但关键是在选择站型时不能随意布置,或只考虑地形条件,必须满足运输组织的基本要求。通过阐述客运专线中间站的作业与站型布置的关系,在分析中间站在客运专线上布置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了中间站的各种站型设计规律,为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中间站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关于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有折返作业中间站的平面布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折返作业的中间站,是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常见的中间站。在普速铁路中,由于全线开行的客车密度小,机车牵引的列车折返时需机车调头,作业复杂,折返作业时间的长短对能力也影响不大,所以,在车站布置上不需要作特殊对待,最多设一条机待线。而以动车组运行的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就大不相同,高峰时段列车开行密度大,动车组折返不仅影响到车站和线路能力,而且也影响到动车组运用效率,就折返问题,对中间站的布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一、地区既有铁路概况京广线自北向南贯穿岳阳地区,现设路口铺、云溪、岳阳北、岳阳、岳阳南和湖滨等站,其中岳阳北站为区段站,岳阳站为客运站,其余均为中间站。京广客专由北向南经过岳阳地区,在城市东部设有岳阳东站。该地区主要车站分述如下。1.岳阳站岳阳站办理京广线客运作业,站内设到发线7条(含正线),正线外包(如图1所示)。2013年办理客车53对/  相似文献   

7.
在阐述银川铁路枢纽既有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银西高速铁路的引入方案,对包银高速铁路、宁东城际铁路引入银川铁路枢纽布局方案进行研究。经过综合比选,推荐包银高速铁路采用并行既有包兰铁路引入银川站方案,宁东城际铁路采用沿银西高速铁路接既有包兰线引入银川站方案。在此基础上,结合车站的能力检算、动车存车场的设置等因素,提出银川铁路枢纽客运系统的分工方式,即银川站集中办理客运作业,银川东站办理短途动车组通过作业的分工方式。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既有ML-1线罗赫里站存在的正线技术标准较低、车站咽喉区布置凌乱、到发线长度不足和站场设备陈旧等问题,通过分析罗赫里站场条件,提出罗赫里站升级改造方案,提出将车站由直线站改造为曲线站,对既有罗赫里站站东咽喉外方反向曲线进行局部改造,延长夹直线作为咽喉区,延长了罗赫里站站坪长度。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到发线规模、车站平面设计、横断面布置,增加旅客列车到发线、旅客站台等设施,对咽喉区进路布置进行优化,实现罗赫里站正线贯通布置。  相似文献   

9.
根据城际铁路运营组织特点和城际列车的技术作业要求,在分析城际铁路中间站到发线数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计算得出城际铁路中间站不设置到发线的条件,以及不同车站分布和列车间隔条件下,开行大站直达列车和站站停列车的合理匹配关系。在一定车站分布条件下,根据线路系统设计能力或需要能力,计算得到中间站的合理到发线数量。  相似文献   

10.
根据武九线铁路既有鄂州站的现状,就武黄城际铁路鄂州站布置形式提出4个方案,从城市影响、主要线路技术标准、吸引客流、工程地质条件及投资等方面对4个方案进行比较,最终确定鄂州城际站采用高架站型与既有鄂州站垂直交叉的布置形式.  相似文献   

11.
新建武汉至十堰铁路(以下简称“汉十铁路”)位于湖北省境内,近期线路利用汉孝城际铁路引入汉口站,新建孝感东至十堰段线路自在建汉孝城际铁路孝感东站引出,向西北方向经孝感、随州、襄阳至十堰.汉十铁路线路长度约为437公里,其中新建线路长度约为396公里.远期线路自云梦东站出岔向东南经孝感、东西湖引入武汉西站.  相似文献   

12.
在阐述海林铁路技术概况和海拉尔地区铁路概况的基础上,分析满足海拉尔地区接轨条件的车站情况,提出哈克站、海拉尔东站、海拉尔南站、海拉尔北站及谢尔塔拉站5种可能的接轨方案,分别从工程投资、运输组织、拆迁工程及对城市总体规划影响等方面对上述5种接轨方案进行优缺点分析,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最终推荐采用哈克站接轨方案。  相似文献   

13.
郑焦城际铁路是郑州城市群城际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郑州铁路枢纽内,利用京广线接轨引入郑州站,能力受到一定限制。基于郑焦城际铁路与京广线共线区间及郑州站的能力利用现状,分析郑焦城际铁路能力制约因素,提出提升郑焦城际铁路能力的普速旅客列车外迁和重新规划建设客站2种方案。分析各方案的枢纽分工和能力适应性,考虑工程投资和运输组织方案等因素,选定新建郑州北客站及客运环线方案,为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及枢纽的合理分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归纳总结轨道交通市区线与区域线的3种衔接模式:对接换乘、多点换乘、直通运转。在此基础上,以"同站台换乘"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换乘站的同站台布置形式——同平面双岛式同站台换乘和双层双岛式同站台换乘,分别从终点站对接、中间站与终点站对接、中间站对接3种情况进行分析,说明同站台换乘方式和其他换乘方式相比较,能有效缩短旅客出行时间,提高换乘效率。  相似文献   

15.
兰白城际铁路作为兰州站与中卫-兰州高速铁路之间便捷的联络线,可以实现兰州至白银、银川等地城际运输功能,完善兰州枢纽客运布局,引入兰州站改扩建方案对兰州铁路枢纽总图格局、兰州站接发能力及工程投资等都有较大影响。根据兰州铁路枢纽既有铁路现状,结合兰州铁路枢纽总图规划进行兰州站客运量预测,分析兰州站主要作业内容、作业量和存在问题,探讨兰白城际铁路引入兰州站改扩建方案,从运输组织、实施难度和工程投资等方面比选分析,推荐采用兰白城际与兰渝线按线路别引入兰州站方案,对兰州站扩建规模、改扩建方案、咽喉区改扩建方案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莱荣铁路是胶东半岛南部沿海地区对外客运交流的主要通道,是对山东半岛地区高速铁路网运能的有效补充。通过分析莱荣铁路引入威海铁路地区影响,对威海铁路地区旅客列车对数进行预测,提出莱荣铁路引入威海铁路地区的接轨方案,经比选推荐采用荣成站接轨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荣成站改造方案,经比选推荐采用正线临靠站台方案为荣成站改建方案,为完善威海综合交通网络,全面推进威海市“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战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邵永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呼南通道的组成部分,在路网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根据永州铁路地区内既有线路概况,以及永州城市总体规划及客运需求,综合考虑相关规划线路建设时序,研究邵永铁路引入永州铁路地区方案,即接入既有衡柳场方案和新建永州东站2套建设方案及其子方案系统。通过比较分析各项地区接入方案的线路布局方式、工程投资额度及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推荐采用邵永铁路引入永州站衡柳场并改造车站咽喉、预留高速场方案,从而实现邵永铁路与永州铁路地区其他铁路的分工协同,减少对既有铁路的运营干扰,提高永州铁路地区运输能力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根据广佛环线广州南城际站概况及周边交通规划,以及近、远期车站作业量预测及规模,研究广州南城际站的平面布置方案.研究提出正线外包设2条折返线方案和正线外包设1条折返线方案,通过对2个方案进行优缺点分析比较,推荐采用正线外包设2条折返线方案.  相似文献   

19.
深圳至大亚湾城际铁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际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深圳机场与惠州大亚湾的快速客运通道,是承载深圳核心引擎,打造大湾区深港极,实现深圳机场、惠州大亚湾及沿线重要城镇组团间快速联系、提升深圳机场集散能力和吸引范围、落实深惠同城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要求的关键性基础设施.深圳至大亚湾城际铁路自深圳机场T4航站楼引出,途径机场东、龙胜、五和、平湖、大运、坪山等重要城市组团,终点止于大亚湾站,线路全长80.9公里,共设车站11座,平均站间距8.09公里,最大站间距12.93公里(机场东—石岩南),最小站间距2.7公里(T4航站楼一机场东).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铁路站场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即安全线设置,车站咽喉渡线布置,货物装卸线布置方式,中间站到发线配置数量,中间站道岔辙叉号配置,客整所或动车存车场线间距布置,以及路企直通运输线路电气化挂网和立交疏解等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这些问题对运营管理的不利影响,提出铁路站场设计优化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