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高速铁路的网络化使得我国城市可达性整体得到优化。以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时间距离视角修正传统旅游经济引力模型,构建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模型,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和核心-边缘结构等方面,比较不同时间距离下成渝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特征。研究表明,高速铁路加强了成渝城市群区域内成员的旅游空间联系,提升了高速铁路沿线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量,部分城市在区域中的重要性发生改变,核心城市在区域内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发挥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新型绿色交通运输方式,高速铁路在推动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区域旅游业基于快捷高效的高速铁路网得以快速发展。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以上城市为例,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长江中游城市群高速铁路网络建设是否显著提高了沿线城市旅游效率。借助引力模型定量分析高速铁路网络建设对沿线城市旅游效率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高速铁路网络建设对提高沿线城市旅游效率的影响作用随时间变化呈逐步增强趋势。高速铁路网络建设引起沿线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强度每提高1%时,沿线城市旅游效率约提高0.07%~0.16%。  相似文献   

3.
基于空间结构要素构建偏离-份额空间结构模型,以郑州—西安高速铁路沿线的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高速铁路建成后对沿线城市第二和第三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郑州、西安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加强,成为郑西高速铁路沿线两端的核心;区域内大部分城市第二、第三产业部门呈增长态势,空间竞争力较强,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高速铁路对城市旅游供需潜力的影响,利用旅游市场供需潜力模型对东北地区3省旅游供需潜力的时空格局和市场类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高速铁路的开通明显提升了城市的旅游市场供需潜力,而且高速铁路沿线城市供需潜力优势较大,其他城市供需潜力"类真空"现象显著;高速铁路的开通加大了城市间供需潜力的差距,哈大、长珲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供需潜力的影响高于沈丹高速铁路,哈尔滨—四平、长春—珲春组成的"T"型廊道空间供需变化最为显著;高速铁路开通后,东北地区形成了旅游发展核心区、潜力区、边缘区相互交织的旅游空间发展格局,明显提升了城市旅游可达性,对促进城市旅游业快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哈齐高速铁路是哈大齐工业走廊交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联动和空间重组产生深刻影响。选取可达性模型,测度哈齐高速铁路的开通对区域可达性水平的影响;再根据距离引力模型测量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并利用经济隶属度,分析各个城市经济联系方向,从而探究哈齐高速铁路背景下黑龙江经济格局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哈齐高速铁路的开通大幅度优化了区域沿线城市之间的可达性水平;同时,哈齐高速铁路也加大了沿线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区域经济格局逐渐呈现"多中心化"的趋势;高速铁路轴带极化现象明显,部分空间隶属关系模糊。  相似文献   

6.
概述武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及与广深港高速铁路广深段联线运营情况,在分析湖南省旅游经济特点的基础上,阐述武广高速铁路对湖南省沿线旅游经济产生的影响,提出湖南省旅游经济未来发展策略的建议:重点发展武广高速铁路沿线特色旅游、发展与高速铁路相结合的旅游产业经济、完善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及旅游综合布局、加强泛珠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开发适合湖南省内旅游特点的高速铁路运行图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7.
高速铁路对西南地区可达性及经济联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南客运专线及沿海高速铁路6个主要沿线城市——南宁、柳州、桂林、钦州、北海、防城港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与2015年2个典型年份,研究6个城市在高速铁路开通前后的交通可达性及经济联系格局变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广西高速铁路的开通将会在沿线形成分别以南宁、钦州为核心的"双节点-轴线"新的可达性空间格局及经济联系空间格局,给广西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应,大大增强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同时也利于北部湾经济区同城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为研究高速铁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方面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频次分析法选取评价指标并经过聚类分析与专家打分法对指标进行筛选,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以京沪高速铁路沿线城市为例,选用云模型分析京沪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的经济社会影响程度。研究表明,高速铁路的开通对沿线旅游型中等城市的促进效果显著,其次是服务型大城市,工业型小城市受到的影响两极分化严重。  相似文献   

9.
高速铁路与旅游业发展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高速铁路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状态。宏观上,建立耦合协调模型,对江西省高速铁路与旅游经济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高速铁路与旅游经济已由轻微失调向中级协调转化,整体水平还有待提升。微观上,根据时间序列协整分析,探究江西省高速铁路与旅游经济相互促进关系。结果表明,江西省高速铁路与旅游经济互相促进效果有待加强。最后,对江西省高速铁路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交通影响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高速铁路通过缩短时空距离、降低时间成本、增强目的地可进入性等方式改变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影响区域旅游的发展。基于"核心-边缘"和"点-轴"理论,探讨高速铁路影响下海南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变模式。从海南旅游市场、海南旅游空间格局、海南高速铁路旅游发展制约等方面分析环岛高速铁路对海南旅游发展的影响,提出打造差异化高速铁路旅游产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合作与资源整合等发展路径,以促进海南旅游发展、转型与升级。  相似文献   

11.
交通作为旅游活动发生空间位移的重要媒介,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前提;随着高速铁路的出现,传统意义上的旅游业发展格局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以沪宁高速铁路为例,分析其开通后对南京旅游吸引力的影响,以及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实现沿线城市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大特色专项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建立一体化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打造南京高速铁路旅游品牌的发展对策,以促进南京旅游业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速铁路在改变出行环境的同时,也对沿线区域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以高速铁路与区域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为基础,建立高速铁路影响下的区域活跃度模型,从某城市对周边区域产生的集聚吸引效应分析入手探讨高速铁路的影响.以京沪高速铁路为实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定量分析京沪高速铁路开通对沿线城市经济活跃程度的影响,并提出高速铁路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交通是沟通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桥梁,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高速铁路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方式,对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者目的地的选择、旅游资源的空间整合、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沪宁城际高速铁路的运行,分析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旅游业的影响过程和作用机制,并为沿线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提出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加大特色专项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努力打造高速铁路旅游品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速铁路的开通会产生时空压缩效应,使城市之间的平均旅行时间减少,提升城市间经济联系度。借助可达性系数和引力模型,探讨高速铁路开通前后甘肃段城市可达性和经济联系的演变。高速铁路开通后,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缩短,甘肃省城市可达性得到提升,形成以兰州-天水-定西为交通中心,沿高速铁路为轴线对外辐射的空间格局趋势;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大幅度增强,城市间经济联系差异扩大;内部经济联系极化效应加剧,非高速铁路区存在形成交通和经济双重洼地的风险,可达性和经济联系度呈现部分空间耦合。  相似文献   

15.
高速铁路的发展不仅给沿线的城市发展带来机遇,也为沿线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商机.结合日本九州、秋田新干线的实例,分析新干线对沿线旅游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客流量总体逐年上升、短期内对商务流影响较大、长期非商务客流发展迅速、住宿业受到影响等方面,提出重新审视竞争格局,优化组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和类型,改进营销宣传策略等我国发展高速铁路旅游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速铁路合理的旅客列车开行方案是亟待研究的课题。针对兰新高速铁路,分析其客运量,提出适合兰新运输通道的高速铁路与既有线分工方案,研究客流的输送组织模式,确定旅客列车开行区段。在此基础上,建立求解兰新高速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优化模型,并设计算法进行计算,以制订适宜的旅客列车开行方案。  相似文献   

17.
铁路发展是提升旅游节点地位、促进旅游要素流动的交通基础,是新时代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基于铁路发展视角,以新疆15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可达性、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新疆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构建新疆旅游产业合作格局。研究表明,铁路建设逐渐优化新疆旅游交通可达性水平,可达性演变格局为两头低、中间高→西低东高→北高南低;新疆旅游经济联系整体提升并向均衡态势发展,逐渐打破以乌昌地区为核心的放射型格局;新疆铁路网络与旅游经济的演化规律趋同,旅游经济网络结构演变模式为北紧南疏→北环南密→多环联系。基于分析结果,结合新疆铁路发展战略和旅游资源本底,构建“三地三带三区”的新疆旅游产业合作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高速铁路的建设运营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广泛且深入的影响。基于成渝城市群的视角,综合运用面板回归预测模型、DID双重差分模型和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等方法,从实证角度分析了成渝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成渝高速铁路的建设对于不同沿线区域带来的经济影响存在差异,从整体上看,对沿线区域经济的第二产业产值和城镇化率影响显著,体现出高速铁路经济的扩散效应;成渝高速铁路的运营大幅提高了沿线所有区域的可达性水平,改善了大部分欠发达区域的经济空间结构,使沿线区域经济呈现均衡式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9.
阐述渝万客运专线及其特点,以渝万客运专线沿线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引力模型分别对基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沿线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渝万客运专线建成后将极大地增加沿线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促进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铁路联通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的基础与保障。基于供需均衡理论,结合旅游发展和铁路规划,运用市场供需潜力模型、旅游经济联系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探究新疆旅游经济联系时空演化。研究表明:新疆旅游经济阶段发展分为需求主导期、均衡偏移期、供需均衡期;旅游供给潜力集聚性增长明显,旅游需求潜力溢出性扩张显著,旅游供需市场类型演变规律为“需求主导→均衡偏移→均衡主导”;区域旅游经济联系逐步增强,从集聚性收缩向溢出性扩散发展,构建“双核单边供需→双核双边供需→双核多点循环供需”的旅游网络模式;国际旅游市场供需联通增长明显,东核联内、西核联外、多点循环的旅游供需中转模式逐渐清晰,核心—边缘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