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增长过快、外汇流动性压力较强、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央行年内三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本文在对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政策效应及今后的货币政策预期。  相似文献   

2.
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我国最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二者对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和增强流动性都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作用力度大,效果明显。自1984年以来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39次,仅2011年调整了7次,今年年初到现在下调两次,释放了大量的资金,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因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微小变动会造成货币供给巨大波动,对经济运行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过去的2007年,中央银行连续10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银行业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2007年初的9%提高到12月25日的14.5%,创20余年历史新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近80%的利润来源仍然是贷款利息收入,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幅提高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影响重大。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应积极面对,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利润,逐步加大非利差收入,全面提高盈利能力。  相似文献   

4.
杨阳 《中国外资》2011,(6):31+33-31,33
在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在三大货币政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5年以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多次调整,其中仅2007年就进行了10次调整。可以看出央行已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控制流动性的最重要工具之一。为了更进一步分析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时滞,本文利用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调控的时滞效应。  相似文献   

5.
银行     
2008年首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国人民银行1月16日宣布,从1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上调后的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将达到15%。这是自1985年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之后,首次创22年来新高。同时也是央行2008年首次动用这一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在三大货币政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5年以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多次调整,其中仅2007年就进行了10次调整.可以看出央行已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控制流动性的最重要工具之一.为了更进一步分析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时滞,本文利用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调控的时滞效应.  相似文献   

7.
提到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一般大家都认为它是指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而了解外币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人并不多,这不足为奇。从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起,人民币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调控重点就是加强中央银行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国有商业银行资金  相似文献   

8.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我国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本文利用模型分析方法,实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对人民银行资产负债科目产生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人民银行拟定自2019年5月15日起,对聚焦当地、服务县域的中小银行,适用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制度得到进一步落实。本文基于Monti-Klein模型,构建基于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微观分析框架,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发展情况,加入存款准备金利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约束和资本约束构建理论分析模型来研究差别化准备金制度的微观作用机理及其经济学合理性。研究得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同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增速呈现负相关关系,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使得银行的信贷规模增速显著下降;央行变动存款准备率时,融资方式单一且存款来自单一地区的中小型金融机构会面临较大流动性风险;在相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冲击下,中小型银行的反应相对大型商业银行会更加剧烈。  相似文献   

10.
朱海生 《时代金融》2014,(6X):115-117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我国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本文利用模型分析方法,实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对人民银行资产负债科目产生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自2010年11月至今年5月12日,央行已经八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大型存款性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至21%。部分准备金制度本就是央行体制的一个部分,如此央行便能通过调控商业银行获得的基础货币量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不断提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银行流动性吃紧是必然的。目前20%多的资金被锁在低息资产(存款准备金和央票)上,对其利润影响显著。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若继续提高,将逼近目前银行监管指标——存贷比  相似文献   

12.
存款准备金制度在我国已经成为经常性的一般性操作工具,金融危机后中央银行22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其操作效果如何有待检验。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协整检验等方法,实证研究2008—2012年间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有效性。结果显示: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供应量、利率、物价指数以及汇率都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在金融危机后的有效性并不显著。为提高存款准备金制度及货币政策的操作效果,应认识到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的时滞,并积极推进包括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外汇储备管理制度等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3.
存款准备金制度在我国已经成为经常性的一般性操作工具,金融危机后中央银行22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其操作效果如何有待检验。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协整检验等方法,实证研究2008—2012年间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有效性。结果显示: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供应量、利率、物价指数以及汇率都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在金融危机后的有效性并不显著。为提高存款准备金制度及货币政策的操作效果,应认识到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的时滞,并积极推进包括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外汇储备管理制度等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4.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分析及改革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款准备金制度在金融调控中的影响与作用,近来已成为业界关注的议题,本文分析了存款准备金率在我国调整的历史,结合准备金率的调整效果和准备金制度的政策效果,提出对差别准备金制度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建立并分析了一个Monti-klein银行产业组织模型,并论证了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有着非对称影响。然后构建并分析一个贷款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模型,证明了连续的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改变了信贷市场上企业规模的分布。最后从商业银行经营角度出发,论证了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中享受优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中小银行可能在金融业务创新方面进一步落后于大银行,并且在未来面临更大的流动性风险。  相似文献   

16.
孙柏 《金融博览》2008,(4):78-79
3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今年自1月25日以来的第二次调整。至此,存款准备金率已调至15.5%,再创我国自1984年创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的新高。  相似文献   

17.
进入2015年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对法定准备金率进行了相当频繁的调整,这意味着存款准备金作为三大货币政策的工具之一已经被中国人民银行视为主要的货币调节政策来进行使用,相比较于公开市场操作和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制度往往更加具有明显的效果,这对于整个宏观经济市场起到一个强烈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也会同时对货币乘数以及基础货币的投放产生强烈而深刻的影响。灵活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合理的控制宏观经济下的货币供应量水平、适度的调节整体经济的贷款规模、更好地稳定住整个市场的利率波动来使得我国整体金融体系稳步并且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近年来频繁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一般而言此项工具由于影响较大而被西方国家慎用,因此我国此项工具的有效性存在很大争议。以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为评价依据,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对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邵川 《新金融》2007,(6):19-21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国家已经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些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其央行甚至完全取消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水平降低到了只与其日常清算需要相应的水平。现阶段法定准备金率已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常规工具。而本文就此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难生实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继2006年7月5日起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之后,央行决定,从8月5日起再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由此,形成了从2003年9月以来的连续4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该比率从原先的6%上升到了8.5%。如何认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功能,又如何认识它的实践效应,一个需要予以厘清的问题。动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的主要原因在货币政策实施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或降低)是收紧(或放松)货币的重要机制。自2003年9月以来,中国货币政策决策部门连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货币政策含义而言,是一种紧缩货币的取向。此次提高法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