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8 毫秒
1.
对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几点认识苏朝亮一、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马克思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分析,最早是从生产领域将其分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即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内涵扩大再生产,主要是指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2.
企业增长的路子与方式浅识潘庭荣关于扩大再生产,马克思谈了这样三种情况:按积累资金的使用划分,在原有的工厂范围内进行扩充为内涵扩大、在原有的工厂外部添置新厂为外延扩大;按补偿基金的使用划分,提高现有设备的工作效率为内涵扩大,增加设备数最为外延扩大;按劳...  相似文献   

3.
<正> 外延扩大再生产指的是基本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即依靠增人、增资、增设备、增投料,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的。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主要取决于积累及投入的数量和增长速度。下面我们来考察一下,选择外延扩大再生产作为整个少数民族地区未来发展出路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4.
黄邦根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5):35-38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的统一,人口再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再生产协调发展;二是追求利润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资本主义企业不断地增加资本积累,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扩大生产规模;三是保持两大部类和各部门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提高分配的公平程度,增加国内消费需求,以防止和减轻经济危机.这些内容,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一个问题是:社会主义社会究竟存不存在着剩余价值?有的同志认为存在,有的同志认为不存在,意见相持不下。让我们翻开《资本论》,看看马克思是怎样论述的。产生剩余价值要有一个基础。马克思说:“……一切剩余价值的产生,从而一切资本的发展,按自然基础来说,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的。如果人在一个工作日内,不能生产出比每个劳动者再生产自身所需的生活资料更多的生活资料,在最狭窄的意义上说,也就是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如果他全部劳动力每日的耗费只够再生产他满足个人需要所不可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存在着数理化、模型化、动态化和实证化的研究需要。本文通过将两大部类中的生产生产资料的第I部类进一步区分为生产原材料的部门和生产资本品的部门,尝试对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进行动态化建模,并将马克思两大部类的再生产理论与现代宏观经济学之间建立起联系。该模型不仅完全还原了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过程必须满足的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条件,同时也推导出满足这一交换条件的两大部类之间的平衡增长路径,以及在平衡增长路径上所体现出的经济增长率。然而,我们同时也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该平衡增长路径在现实中很难实现,由此论证了马克思所言的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化之间的矛盾。最后的实证研究表明,马克思两大部类所必须保持的平衡增长路径能很好地解释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已在实践中取得巨大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要求从理论上作出回答。本文就此谈点个人肤浅的看法。一、从国情出发,辩证地理解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精神实质有的同志把外延扩大再生产方式,等同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而把内涵扩大再生产方式,等同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我感到这种认识是不够妥当的。士。果外延型增长方式,就是粗放型增长方式的话,那么,我们今天开辟高新技术开发区,无疑它是生产场地的扩大,但是,区内新办的企业,却又是运用或开发高新技术,你说它是属于粗放型…  相似文献   

8.
1 强化效益观念,真正把工业转上效益型发展的轨道。过去,一些部门和企业由于缺乏对国力和市(县)情况的深刻认识,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加上财政分灶吃饭的驱动力,盲目追求高速度,实际工作当中重视“产值翻番”,而忽视作为前提的经济效益,导致固定资产投资热,重复上项目;组织工业生产,不注重产品是否适销对路,甚至为完成产值目标,不借付出产品积压之代价。所有这些教训告诉我们:工业的发展必须实现转轨变型,由扩大规模的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转为提高效益的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由速度型转为效益型。为此,要强化效益观念,切实把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当前,我市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特别是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内理论界讨论的重点话题。本文运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去探究我国"三农"问题,认为"三农"问题的实质是社会总产品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两大生产部门即城镇部门和农村部门的不平等交换与不均衡发展过程中的长期矛盾积累;并基于农村——城镇两部门再生产的扩展模型去分析"三农"问题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0.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起点的我国农村改革,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农业产业化阶段。农业产业化把被计划经济割裂的内在联系重新连接起来,形成了集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和农业、工业、商业,生产、供应、销售,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一体的涵盖农业扩大再生产全过程的产业链条。通过扩大农产品生产的外延,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说"是对西欧经济社会演进规律的概述。该理论传入俄国后,其适用范围被扩大到了整个欧洲,乃至亚非一些国家。学说的外延和内涵也进一步扩大。文章对其形成脉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马克思“资本循环与周转”、“再生产”等原理仍然是适用的,只不过表现的形式及其性质不同而已。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建立公制基础上进行社会再生产资金周转,它从“本质上否定资本的剥削性”、“资本循环形式”变成“资金循环形式”。但在内容上也有一些不同变化。(一)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不能买与卖”作为商品来实现。(二)有些巨大的生产生产资料工厂、矿山、土地、山河、  相似文献   

13.
胡钧 《改革与战略》2012,28(3):19-25
本讲讲《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第六篇《工资》。前面第三篇、第四篇分别研究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对剩余价值生产这样一种区分是马克思的一个重大发现。这种区分只有在科学地说明了剩余价值的本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提出。在绝对剩余价值的分析上,指明问题的实质就在于把工作日延长到  相似文献   

14.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人生产总量的增加,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方式来实现,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依靠投入素的增加,使生产扩大,投入大量资金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主要依靠提高产品和装备水平,改进工艺流程,提高劳动素质等手段,达到经济增长的目持,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在不断加资源投入量的情况下,能使经济得到增长,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会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要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变化不太明显,对经济增长起最主要推动作用的然是投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市场经济论坛"第27次研讨会最近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就"我国经济增长如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进行了专题研讨。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与会学者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切地说,应是由以外延的增长为主向以内涵的增长为主的转变。有的经济学家指出,尽管在理论分析上可以把经济增长方式区分为外延的增长(粗放型)和内涵的增长(集约型),但是,在现  相似文献   

16.
数据生产要素的贡献表现为:在生产过程中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使用价值量增加,从而实现更多价值。在再生产动态运动过程中,数据生产要素的贡献表现为:通过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降低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加速再生产循环过程,从而在相同成本下创造和实现更多价值,而不是直接创造价值。那种认为数据生产要素创造价值的观点实质是"三位一体"公式和"边际生产力"理论的翻版。正确认识数据生产要素的贡献对于我们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据生产要素贡献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完善数据生产要素使用、交易和按贡献分配制度,有效发挥数据生产要素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但是能否较快地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加速各经济部门的技术进步,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力。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沿袭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为主的道路。一讲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首先考虑铺新摊子,扩大基建规模,而不是切实从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方面想办法、挖潜力。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初期阶段难以避免的现象。现在,要适时地逐步  相似文献   

18.
王国诚同志在《政治经济学应该研究消费》(见《上海经济科学》1984年第5期,以下简称王文)一文中认为:"如果把消费关系排除出政治经济学范围,这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四环节理论的。""把消费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认为剩余生产资料的存在是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这与资本家生产的目的相矛盾:扩大再生产理论忽视了消费部类对固定资本的需求.这些错误的存在使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可能性与<资本论>对资本主义危机的必然性论述产生矛盾.  相似文献   

20.
一、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源动力 马克思说过:“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因此,每一个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它的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也就是说,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新的起点,是真正的最终需求。是引导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投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是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起着主导作用,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才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