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当前全球及我国的宏观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全球物价上涨是供需矛盾积累和信用膨胀的体现,是经济全球化和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矛盾的必然结果。我国必须从"紧货币、稳汇率、调价格、松财政、补穷人"五个方面入手,使各项政策相互协调,从而在控制物价和保持增长之间取得平衡。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当前全球及我国的宏观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全球物价上涨是供需矛盾积累和信用膨胀的体现,是经济全球化和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矛盾的必然结果.我国必须从"紧货币、稳汇率、调价格、松财政、补穷人"五个方面入手,使各项政策相互协调,从而在控制物价和保持增长之间取得平衡.  相似文献   

3.
理论上认为货币贬值可以刺激出口,抑制进口,有 利于一个国家的创汇,而货币升值会抑制出口, 刺激进口,对就业和贸易平衡不利。因此,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前,大多数国家都采取货币贬值来刺激出 口。人们因此固化了一种观念:货币升值是可怕的,不 利的。 货币贬值的实际效果如何?19  相似文献   

4.
银行是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信用是银行业务活动的主体。当前,在实现四化和调整过程中,我们要把经济搞活,就一定要把银行搞活,把信用搞活。信用的活跃,将促使经济的活跃。然而人们又担心信用的活跃,会引起信用膨胀,进而刺激通货膨胀。特别是在货币发行多了一些的时候,对于信用膨胀问题,更引起人们的关注。这里,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与同志们共同研究。什么叫信用膨胀在研究信用膨胀问题时,我认为,必须把信用膨胀和信用扩大区别开来。信用膨胀是一种不正常的病态的经济现象,而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信用扩大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马克思说:"生产过程的发展促使信用扩大,而信用又引起工商业活动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论货币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传统货币理论认为;货币的本质是商品或一般等价物,而西方经济学则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任何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本文认为:我国传统货币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对货币本质的认识都存在偏差,前者的理论只适用于金属货币经济,不适用于信用货币经济;而后者的理论则只是描述了货币的表象,没有涉及货币的本质内容。本文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信用,利用这一观念能较好地描述各种货币形式的内在特征。  相似文献   

6.
从新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研究货币度相关问题,认为货币本身可以看作是一种制度;货币的起源、货币制度的演变、货币信用的基础都需要进行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货币政策是不同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结果,这种相互博弈导致了货币政策效果不能够完全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7.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美元和欧元这两种主要世界货币的国际信用日趋下降,国际市场上迫切需要新的避险货币和形成一种具有"公正、公平、包容、有序"的多元化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我国应抓住机遇,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Michael Dooley,David Folkerts-Landau,Peter Garber等学者在讨论当今不平衡的国际经济货币秩序时,提出了所谓"复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范式。他们认为当今的国际货币秩序本质上就是"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延续(或者说是"复活"),只不过是在某些方面作出了适应性的调整,它反映了当今国际经济货币秩序的现实。与早期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这一新的制度在内涵、基本特征、以及对当今国际经济货币关系的影响等方面都具有新的表现形式。在这一"复活的"秩序中,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成为重要的支撑力量和驱动力量,它们通过政府行为一直在努力维持这一秩序,并借助这一秩序来促进各自国内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国际货币契约视角探讨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发展.认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最根本属性在于无约束的纯信用本位货币特质.当前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正是这种信用货币本位下的储备国道德风险作用的集中表现.本文对关于国际货币地位形成的"抵押资产契约"说进行评析,并认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将通过货币竞争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来克服无约束的信用本位的弊端.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统评述了货币供给内/外生争论自18世纪以来长达约四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旨在解答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理论问题:货币供给本质上是否具有内生性?当前的货币供给内/外生争论为什么会陷入"存款创造贷款还是贷款创造存款"的迷局?综合争论在各个阶段的分析视角和理论基础可以发现,迷局的破解应当从货币的信用本质以及货币和信用的关系这个基础性和根源性的问题入手。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本质,根源是由于不确定性的广泛存在,经济主体之间的商业信用需要通过信用级别更高的银行信用来清算,以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货币供给兼具外生和内生两个相互啮合的创造渠道,其内生性并不能否定其外生性。随着金融体系的变迁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念的发展,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正在不断强化;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货币供给的内生程度会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假定的模型出发,揭示出货币的演变是市场交易效率和货币信用互动发展的结果,这一过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并收敛于共同市场化币。但是,如果按照EMU范式来创立共同市场货币,则共同市场货币的信用可置信度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共同市场货币能否成功地替代主权信用货币关键取决于成员国能否解决好共同市场货币的信用问题。  相似文献   

12.
货币的逻辑     
人类的经济史,也是一部货币演化史.货币伴随交易深化而演进,唯一不变的是货币本质——信用.因此货币的逻辑就是信用的逻辑.货币从交易媒介演化为一种金融资产后,就有了金融市场上的货币资产定价问题和资产泡沫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剖析,揭示出现代货币的本质意义及其货币政策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1990年《金融研究》第8期刊登了林志远同志《再论货币乘数》(以下简称《乘数》)一文,颇有见地,然有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一、基础货币的界定基础货币是货币乘数理论的基础,其范畴的确定是基础货币问题争议的焦点。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是一种高能货币,它经过银行体系(指不包括人民银行的所有金融机构)的信用扩张或紧缩能产生或减少几倍于基础货币的信用。  相似文献   

14.
货币演进:货币替代与货币合作的综合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货币发展也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在当前普遍的信用本位货币制度下,货币单一化表现为国际货币一体化,其实质是世界货币信用化。世界货币信用化和货币一体化是人类经济活动中货币发展的内在规律,其实现的途径是当前多样化国际货币的归一。以货币替代与再替代表现的国际货币竞争将贯穿货币一体化进程。世界货币信用化需要超国家权威的国际货币管理机构,国际货币的融合需要国际合作。铸币利差的归属与分配,将成为货币一体化道路上的巨大障碍。国际货币一体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世界货币信用本位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从货币本位看,货币发展经历了一个商品本位、商品与信用共同本位、信用本位的过程。在信用本位的货币体系中,货币供给过快难以保持货币价值稳定,而货币价值不稳定是经济混乱的根本原因之一。虽然货币本位不可能再简单回归到商品本位,但商品本位中价值稳定的思想应该得到传承,并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从货币需求的结构性角度看我国的“货币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之谜"一直是一个困扰理论界的问题,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讨论.本文在吸收前人讨论成果的基础上,区别了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并认为M2不能很好地反映人们真实的货币需求,不同金融结构下M2的构成有很大的不同,因此M2/GDP也就不能用于具有不同金融结构国家之间的经济货币化比较,本文从人们所持有货币的形式出发,分析了不同货币形式对于人们货币需求的代表性,并利用一种能够代表真实货币需求的指标M*来重新分析我国的"货币之谜",认为我国之所以会出现高M2/GDP现象,主要是由于不同金融结构而导致的M2的结构性差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17.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暴露了当今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已迫在眉睫。比较各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案,超主权国际货币作为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的国际储备货币,可以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并且可以消除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公正性,因此,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应致力于创建超主权国际货币。  相似文献   

18.
经济货币化水平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畸高现象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国际比较发现,中国的经济货币化水平不但存在持续上升的问题,而且还表现出三个重要特点.本文认为,中国经济货币化畸高的原因可以通过货币化论、货币沉淀论及货币反替代论等三种理论进行解释.鉴于过高的经济货币化水平对央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和银行体系的支付能力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侵蚀,本文提出了一些改善这一状况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货币供给是外生还是内生的争论由来已久,货币供给的外生论者认为,货币供给量是由经济运行之外的因素决定的;而货币供给的内生论者认为是物价、利率、产出等直接或间接地决定货币供给量。持货币供给是内生还是外生的不同理念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具有重要影响。《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述评》一文,介绍了货币主义者的外生性货币供给理论,重点阐述了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以及发展。文章认为,在传统货币定义日益模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作用逐渐增强的情况下,货币供给内生理论使货币当局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有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从金属货币到纸币,货币发行的宿命是从分散走向集中,然而在缺乏监管的条件下集中的货币发行将出现货币超发,也就是本文提到的"货币发行陷阱"。在提出货币发行三假说"货币发行次优假说""货币锚定不可能假说"和"货币非国家化不可能假说"的基础上,本文论证分析数字货币必将遵循历史一般规律,最终由中央银行集中货币发行权。本文认为,通过政策鼓励大型互联网机构研发数字货币值得商榷;从长远看,决定中国数字货币发展前景的根本因素是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增长,而不是发展数字货币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